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贸易顺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

目录

贸易顺差的定义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麽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中国贸易顺差的特点[1]

  当前,中国持续性的贸易顺差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区域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贸易顺差集中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以2006年为例,对欧盟贸易顺差为916.6亿美元;对美国贸易顺差为1442.6亿美元;对香港地区贸易顺差为1446.0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7%.26.2%和28.8%。而同一时期,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呈现逆差局面,如对日本逆差为240.8亿美元,韩国为452.5亿美元,对东盟为182.2亿美元。

  2.贸易顺差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

  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领域实现顺差,为1427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364亿美元,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4倍;2006年实现顺差接近190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340多亿美元,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1倍,可见,加工贸易是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

  3.贸易主体集中在民营和外资企业

  2006年,中国出口总额达9690.7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出口额为1913.4亿美元,占总额的19.71%;外资企业出口额为5638.3亿美元,占总额的58.2%;民营企业为2139亿美元,占总额的22.1%。由此可见,中国贸易主体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外资企业。

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1]

  基于我国贸易顺差呈现特点的分析,我们可发现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国大量劳动力储备所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使得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欧美发达国家则在资产技术相对丰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70%以上,制造业仅占15%左右。以2006年为例,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纺织及服装品、来料加工制成品、化学及相关制品、食品及活性动物等资源性或劳动密集型商品,而欧盟对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贸易中拥有绝对贸易顺差,尤其是高端运输设备、钢铁制品、化学及相关制品。中美双边贸易与欧盟双边贸易类似。因此,中欧、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应该说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和自身比较优势的自然体现。

  2.国际产业转移

  从国际分工形态演化角度来看,当代经济全球化重要特点是产品内分工迅速兴起并在国际分工领域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加工贸易正迎合了这种国际化趋势。我国则是基于稳定的政治环境,日益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安排和高素质廉价劳动力等优势,吸引了美、日、欧盟等世界众多跨国企业直接投资或股权投资,使加工贸易在我国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发展起来。而进入我国的FDI多为出口导向型中小跨国公司,主要投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支柱产业。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58%来自外企,其贸易顺差净值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1%,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5130.7亿美元,产生贸易顺差1888.8亿美元。再加之,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条末端——加工组装阶段,导致我国贸易顺差中涵盖了日、韩、东盟和台湾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

  3.出口导向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为缓解资金外汇短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确立了“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奖出限入”的优惠政策和“进口替代”措施,鼓励出口。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压低了人民币汇率,有力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国家调整了出121退税率,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取消,促使我凰纺织品出口“井喷”式扩大。这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进一步得以发挥,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降低我国贸易顺差的措施[1]

  1.实行贸易政策中性化战略

  为了改变贸易不平衡状况,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好处,我国应对贸易战略进行调整,摒弃“出口至上”的贸易战略,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即中性贸易政策

  中性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贸易政策既不扩大出口也不鼓励进口。显然,这种政策在价值取向上追求无限接近公平的贸易秩序。为此,我国贸易政策应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扩大出口战略让位于贸易平衡战略;从出口导向战略转变为进出口结合战略;从数量扩张战略转变为品牌战略;从单纯双边贸易战略转向参与区域性合作战略。

  2.加强进口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是“进出”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口是推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弥补供给缺口、缓和贸易摩擦、诱导国内需求、激发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要树立“进出”并重的贸易思想。

  (1)进口关税政策灵活化

  在降低整体进口关税水平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来调整不同产品的关税税负,可实行瀑布式的关税结构,即初级产品免税或征收最低关税;半成品征收相对高关税;最终产品征收最高关税,使关税结构趋于合理化。

  (2)适度增加进口,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持续贸易顺差使我国已具备增加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的条件。适度增加进口,不仅会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发生,而且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产生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我国消费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口战略,加强进口管理,整顿进口秩序,把握进口规模,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从被动限制向主动调整转变。

  (3)优化进口结构,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一是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增加战略性商品进口,尤其是国内短缺的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对国内支柱产业和技术落后产业则可采用进口促进策略,着重引进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优化进口地区结构。在增加与欧盟、美国等国家进口数量,扩大进口规模,平衡贸易收支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减少贸易风险,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

  (4)建立健全进口风险防范机制

  政府需引导企业以合理的进口需求为基础,制定科学的进口决策,充分发挥各类机构,如行业协会、商务代表处、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功能,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促进交易。并加强对进口商相关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3.出口政策规范化

  近年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增长率远低于出口增长率是其直接原因。若能缩小两者差距,贸易顺差的增长就会放缓,减缓出口增速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1)增强政府出口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遏制企业低价竞销、降低贸易摩擦风险,政府应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将国际市场信息、贸易伙伴国政策变化等情况,充分及时披露给国内企业,加强对企业政策指导,引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出口战略,降低出口风险;同时加强对WTO规则和贸易伙伴国法律政策研究,在合理框架内制定透明、公开的进出口政策,利用通行国际惯例规则保护国内市场和促进出口,尽量减少或避免贸易摩擦。

  (2)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改变增长方式

  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比重较高,2005年占55%;2006年占53%。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较低、区域发展失衡、准入门槛偏低等问题。因此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便是当务之急。一是提升加工贸易技术水平,改变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末端、增值幅度低的问题,促进其转型升级;二是逐步淘汰那些增值比例不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

  (3)发挥出口退税的杠杆作用

  出口退税制是与贸易自由化相兼容的中立性的贸易政策工具,其对改善贸易结构调整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据研究,出口退税降低4%,出口增长进度会下降1%-2%。因此,要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一是对于资源性商品。应限制其出口,退税率可采用取消或降低原则;二是对于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商品,如农产品,退税率可暂不做大幅度变动;三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4)改革结售汇制,释放部分外汇需求

  贸易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结售汇制原因,因此,可逐步放松为按比例结汇。即规定一个自愿持有的外汇比例限额和最高上限,超过这一比例和上限部分必须结售,剩余部分自愿结售,这可减轻央行外汇款压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目前汇率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结售汇制的改革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最终实现意愿结汇藏汇于民的汇制改革目标。

贸易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

  贸易顺差从原理上说是赚了,对宏观经济自然是好的影响,这会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使GDP增加。顺差还会增加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稳定本国汇率。但中国的事情偏偏要复杂一些。

  首先,贸易顺差过大说明我们生产的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较重,而内需的能力不足,一旦国际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国内产业就会陷入被动。国际市场一旦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萎缩,我们国家众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就必然面临停产的窘境,就业率也会有所下降,整体经济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其次,贸易顺差过大意味着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较为紧俏,而购买中国产品一般是需要人民币的。当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相应的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就增加了;但是,短期内,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供应量不变,此时就会出现过多的商品追逐过少的货币,使得国际市场中的人民币显得“紧缺”,从而具有较强的升值压力。我们知道,任何一国货币如果需求增加,必然伴随着升值趋势。我们举个美元的例子看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大量的西方的消费品进入我国,但需要美元等外汇才能购买。这个时期到欧美留学、移居、外访的人员开始增多,这都需要美元,当时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为8:1左右,由于美元在我们国家极为短缺,很多人用超过官方汇率的9:1、10:1的比率兑换,以解决他们对美元的需求。所以那时美元保持着对人民币的升值态势。

  回过来看我们的情况,由于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一旦成为预期,国际游资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他们立刻从汇率中获取大额利润而套现离场,造成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如果升值真的成为现实,相应的外币就会贬值,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会立刻缩水,而出口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由于现阶段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是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也不高,出口额越多意味着这些初加工产品的份额越高,就必然会增加环境的成本。由于短时间内我们难以摆脱产业链低端的生产位置,如果形成惯性,我们国家的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就难以获得突破。

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迅猛增长的原因[3]

  一是经济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世贸体系的我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占我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我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四是我国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亚洲四小龙的5%-6%,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寇炜材,陈熙主编.教育科研论丛.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洪功翔,李丽,骆永民等编著.从60个指标数据看懂宏观经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宇琦编著.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6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贸易顺差"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8.8.129.* 在 2009年11月17日 11:49 发表

解释的很清楚,谢谢

回复评论
218.82.17.* 在 2010年2月13日 21:25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219.236.172.* 在 2010年3月18日 20:07 发表

THANKS A LOT, LOL

回复评论
183.32.65.* 在 2010年6月5日 23:50 发表

解释的很简洁谢谢

回复评论
Dan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8月10日 15:07 发表

谢谢指正,已做修改~

MBA智库百科是可以自由参与的百科,如有发现错误和不足,您也可以参与修改编辑,期待您的加入!~

回复评论
119.147.225.* 在 2013年1月5日 12:12 发表

是不是应该更新了

回复评论
邓秀刚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9月8日 09:41 发表

文中的“我国”改为“中国”,概念更加准确。

回复评论
Dan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9月9日 11:04 发表

邓秀刚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9月8日 09:41 发表

文中的“我国”改为“中国”,概念更加准确。

感谢Zouguoshang的贡献!

回复评论
Aq545811871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0月17日 16:23 发表

出口 // 出1口

回复评论
202.75.86.* 在 2018年1月5日 19:16 发表

因此要樹立“進出”並重的正確貿易思想。

不用"正確"這形容詞會更客觀

回复评论
LuyinT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月8日 10:13 发表

202.75.86.* 在 2018年1月5日 19:16 发表

因此要樹立“進出”並重的正確貿易思想。

不用"正確"這形容詞會更客觀

我觉得有道理,就顺手改正啦~你也可以一起编辑分享哦

回复评论
M id ac5124f0e39ad5f227b275f40bea2a1f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2月4日 20:55 发表

發達 // 髮達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