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安慰剂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Placebo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目录

安慰剂效应的概述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含义为“我愿意”,理解为“我将受到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心理-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理解为“我将受到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被认为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

  • 毕阙博士的研究 (1955年)

  有报告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管理定律
AL续
安慰剂效应卢维斯定理
阿尔巴德定理蓝斯登定律
暗箱模式蓝斯登原则
阿尔布莱特法则垃圾桶理论
阿姆斯特朗法则蓝柏格定理
阿什法则雷鲍夫法则
艾奇布恩定理懒蚂蚁效应
阿罗的不可能
定理
牢骚效应
艾德华定理洛克忠告
艾科卡用人法则拉图尔定律
阿伦森效应鲁尼恩定律
暗示效应拉锯效应
安泰效应M
氨基酸组合效应木桶原理
B墨菲定律
彼得原理蘑菇管理定律
不值得定律马太效应
贝尔效应名片效应
保龄球效应米格—25效应
布里特定理马蝇效应
比伦定律末位淘汰法则
柏林定律麦克莱兰定律
巴菲特定律目标置换效应
彼得斯定律梅考克法则
白德巴定理摩斯科定理
布利丹效应美即好效应
波特定律马斯洛理论
布利斯定理曼狄诺定律
波特法则冒进现象
布朗定律毛毛虫效应
伯恩斯定律摩尔定律
布利斯原则木桶歪论
名人效应
拜伦法则N
冰淇淋哲学鲶鱼效应
比林定律南风法则
邦尼人力定律尼伦伯格原则
玻璃天花板效应凝聚效应
巴纳姆效应纳尔逊原则
半途效应希尔十七项
成功原则
贝尔纳效应鸟笼效应
贝勃规律O
边际效应奥卡姆剃刀定律
菠菜法则奥格威法则
标签效应奥狄思法则
杯子理论奥美原则
弼马瘟效应欧弗斯托原则
搬铁块试验P
C螃蟹效应
长尾理论帕累托法则
刺猬法则帕金森定律
长鞭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磁石法则破窗效应
磁力法则皮尔斯定律
蔡戈尼效应皮京顿定理
从众效应皮尔·卡丹定理
权威效应披头士法则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攀比效应
超限效应Q
全球化链条定律群体压力
传染效应乔布斯法则
参与定律犬獒效应
成事定理青蛙法则
拆屋效应乔治定理
出丑效应秋尾法则
D强手法则
多米诺骨牌效应齐加尼克效应
达维多定律情绪效应
倒金字塔管理法R
定位法则热炉法则
大荣法则柔性管理法则
杜利奥定理儒佛尔定律
杜根定律洛克定律
迪斯忠告人性定理
灯塔效应|锐化效应
达维多夫定律S
德尼摩定律三强鼎立法则
杜嘉法则手表定律
杜邦定律水坝式经营法
登门槛效应首因效应
叠补丁效应生态位法则
等待效应
德西效应
狄伦多定律
多看效应
E生鱼片理论
250定律隧道视野效应
恶魔效应
F500强企业经
典管理法则
反暗示效应
弗洛斯特法则双木桶理论
辐射效应失真效应
适才适所法则
飞轮效应史坦普定理
弗里施法则史华兹论断
肥皂水效应舍恩定理
凡勃伦效应史提尔定律
法约尔原则斯坦纳定理
费斯诺定理矢泽定律
费斯法则“4+2”法则
复壮效应思维的定势效应
反馈效应社会惰化效应
反木桶原理苏东坡效应
弗洛伊德口误森林效应
峰终定律
G圣人理论
声誉磁场
光环效应T
格雷欣法则同仁法则
身体语言
古狄逊定理跳蚤效应
沟通的位差效应特雷默定律
管理沟通论踢猫效应
沟通无限论托利得定理
古德曼定理特里法则
古德定律铁钉效应
格利定理蜕皮效应
孤峰原理汤水效应
果子效应托伊论断
过度理由效应投射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同群效应
功能固着心理头鱼理论
感觉剥夺实验鸵鸟政策
铁锹试验
态度改变—
糖果实验
W
感情效应王永庆法则
共生效应韦特莱法则
箍桶理论威尔逊法则
乌兹纳泽定律
H威尔德定理
花盆效应翁格玛丽效应
花生试验
环境蓄势
黑洞效应
蝴蝶效应沃尔森法则
霍桑效应沃尔顿法则
华盛顿合作定律沃森定律
猴子理论王安论断
互惠关系定律韦尔奇原则
杰亨利法则温德定律
海潮效应无折扣法则
横山法则沃特曼定律
海恩法则武器效应
猴子大象法则X
赫勒法则新木桶定律
信心获得咸鸭蛋理论
怀特定律斜坡球体定律
哈默定律夏皮罗法则
坏苹果法则西点军校的
经典法则
霍布森选择效应希望效应
海因里希法则虚荣效应
和谐定理Y
哈罗效应羊群效应理论
亚佛斯德原则
J“100-1=0”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鱼缸理论
激励倍增法则影响世界的
100个定律
金鱼缸效应蚁群效应
吉格勒定理雅格布斯定理
吉尔伯特定律印刻效应
吉格定理150定律
吉德林法则Yerkes-Dodson
法则
竞争优势效应约翰逊效应
监狱角色模拟
实验
野鸭精神
棘轮效应邮票效应
近因效应优先效应
经验的逻辑
推理效应
优势富集效应
金属切削试验延迟满足实验
K因果定律
苛希纳定律异性心理
快鱼法则雁阵效应
异性效应
酝酿效应
拥有效应
坎特法则Z
卡贝定律智猪博弈理论
克里奇定理坠机理论
柯维定理自来水哲学
卡尔岑定理煮蛙效应
刻板效应自吃幼崽效应
L自我参照效应
雷尼尔效应自我选择效应
零和博弈帐篷理论
柯维定理最高气温效应
卡尔岑定理詹森效应
雷尼尔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蟑螂效应
座椅舒适感
[编辑]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因此,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医生及病人都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安慰剂。

  最近亦发现,模拟手术亦会出现相似的现象,所以,有部分的外科手术技术必须进行安慰剂对照研究(极少会以双盲方式进行,原因很明显)。为了使测试得到支持,药物测试群组会比安慰剂对照群组获得更好的待遇。

  几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安慰剂对可改善病情。举例:Kahn公佈了一项有关抗抑忧药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发现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下降了30%,而服用抗抑忧剂的群组则下降40%。

  但是,一般研究项目都没有加设一个不接受任何治疗的群组作对照,因此很难推算出安慰剂效应实际的影响程度。

  “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的提出,到现在已超过五十年了,却仍然很明确地时常出现在实验的医疗情境里。而这种效应之所以会存在,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医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因此“人性关怀”绝不能在医病沟通中缺席,医疗生态应该用心经营一个“信任及安心”的区块。

安慰剂效应反应人群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安慰剂效应作用原理

  对于安慰剂如何产生作用,有以下两个假设:受试者期望效应(Subject-expectancy effect)及条件反射。

期望效应

  受试者期望效应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导致安慰剂效应的出现。Asbjørn Hróbjartsson 及Peter C. Götzsche 于文章中质疑“大部份病人有礼貌地倾向为迎合实验人员而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们并不感到改善。”主观的偏见亦可能使病人潜意识相信病情因为得到关注及照料而改善。

制约反应

  古典制约是一种关联学习模式,使受训者学习到特定情况下作出特定的反应。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于每次给予狗食物之前都发出铃声,经多次反复后,每当铃声一响,狗就会自动分泌唾液,原因是狗已经学习到将铃声及食物关联起来。所以,安慰剂使病人产生与有效药物相似的生物反应,有可能是因为制约所造成。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实验

 有三盘磁带,被告知一盘磁带保证你拥有更好的性生活,一盘可以帮助你迅速增加自尊,第三盘帮助你有效减肥。怎么做呢?所需要做的只是听——在路上,在床上,做作业的时候——“沙滩上舒缓的清涛拍岸”。

  实验组着手判断,那些为了提高自尊和记忆力而设计的磁带是否真有效果。237名18—60岁的男女参加了实验。首先是前测,通过标准的心理测试和量表测定他们最初的自尊和记忆力,然后被试被随机分到两种情景中,其中的一半被试得到记忆磁带,其他的被试得到自尊磁带,要求他们定期听这些磁带。5周以后,他们回到实验室进行后测,接受记忆和自尊测验。研究者并不知道哪名被试接受了哪种处理。 这些磁带提高了自尊,增强了记忆力吗?这项被控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客观的测量中,被试无论在自尊还是在记忆上都不存在明显的增加。然而,一个非常强的效应确实出现了:那就是预期会获得帮助的安慰剂效应。预期到会有安慰剂效应,研究者增加了一个独立的变量,每一组中的一半被试得到误标记为自尊的记忆磁带,其他被试得到放在记忆盒子中的自尊磁带。被试相信如果接受了标记为自尊的磁带,他们的自尊就会增加,或者如果接受了标记为记忆的磁带,他们的记忆力就会增强——这种现象甚至在他们听的根本不是领带的磁带时也会发生。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1]

心理咨询中“安慰剂效应”的概念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指心理咨询者在咨询中向来访者提供“ 安慰剂”,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障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心理咨询中的“ 安慰剂”包括心理病理性药物、生物意义上的中性物质、咨询者的形象、咨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及咨询环境的建构,咨询人员通过药物、药物替代、言行及环境暗示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改变和发展。心理咨询与临床医学“ 安慰剂”的不同在于它更强调咨询者本身的形象、对来访者的引导和心理咨询环境的建设,他们对个体认知改变、心理适应和发展甚至比药物“安慰剂”的作用更大。

心理咨询中“ 安慰剂效应”的实质及适用

  对象“安慰剂效应”本质上属于暗示效应,它是多种心理咨询方法的综合,主要包含催眠疗法、认知疗法、暗示疗法、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及意象对话技术、自我防御、行为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原理。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 帮助来访者的自立自强”,所以心理咨询的“安慰剂”不仅仅是使用药物,还包括引导来访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药物的安慰剂主要是通过来访者对药物的认识、感受以及服药行为本身引起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效果的。环境建构和咨询人员从业能力需要以各种来访者的心理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从而通过“首印效应”和言语暗示给来访者带来有助于发展的心理影响。“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咨询中适用对象包含两方面:一是容易受暗示的人群,这些个体的人格特点包括喜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欢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症、强迫症、一些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和神经质。如果两者同时具备,“安慰剂”就更容易产生疗效。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健康需求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一般在20 岁左右,属于青年的中晚期,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而我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比,在评价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加之大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偏执、在情绪方面容易走极端,所以高校是个体心理障碍显现的温床。而且近年来由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自身个性品质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对心理健康的渴求更迫切。当代大学生希望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较高的认知和调节能力,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同时大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从众心理对学生心理现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高校中应用“ 安慰剂效应”会产生更好的作用。

  “安慰剂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原则

  “安慰剂效应”虽然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果不合理运用,它就会像一把双刃剑,在个体心理积极发展的同时却产生另外一些影响其心理成长的消极因素,所以咨询人员在运用“ 安慰剂效应”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

  1.咨询人员熟练掌握与“安慰剂效应”有关的基本知识

  心理咨询人员要了解“ 安慰剂效应”产生的领域及发展过程中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理解它的含义及精髓,掌握它在心理咨询中的适用范围、在各种形式咨询中运用的技巧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弄清与它相关的咨询方法及所包含的理论与技术。

  2.根据来访者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运用“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的心理作用并非人人都一样,它与来访者的各方面条件(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状况、经济水平等)以及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接受咨询时的心情、心理障碍的类型及对咨询本身所抱有的期待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咨询的时效性,咨询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判断力,在会谈初期通过倾听来判断来访者的个性特征,了解其生活背景及主要障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 安慰剂效应”的策略。

  3.“安慰剂效应”的运用应服从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

  “安慰剂效应”作为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作用,它应该服务于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学校心理咨询具有“教育与发展的双重目标,但发展目标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咨询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来访者调整认知、重塑自我、形成自立自强的个性,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所以“ 安慰剂效应”在运用时既要重视咨询过程心理暗示,也要启发来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运用自我心理暗示,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避免对药物或替代性中性物质产生依赖。

  咨询人员指导患者使用药物或替代性中性物质时要考虑到它们可能会引起的一种严重心理效应即对“ 安慰剂”的依赖或成瘾。所谓“ 安慰剂”依赖或成瘾,是指来访者对药物或中性物质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一旦中止药物或替代性物质就会出现戒断反应:焦虑、惶恐、疼痛不适、无力、疲乏、失眠等症状及心理障碍复发,严重者可能出现震颤性谵妄:震颤、恐怖性幻视、幻听、意识障碍、兴奋、躁动甚至可能导致虚脱死亡。所以,为了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发展,咨询人员应十分重视药物或替代性物质的合理使用并加强管理,避免依赖与成瘾现象的发生。

  (2)避免陷入过度权威。

  学校心理咨询中权威的存在是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因素,咨询者的权威有助于获得来访者的信任并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积极暗示,但过度的权威容易使咨询者和来访者都进入误区:咨询者会不注意倾听来访者的言谈,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衡量来访者的言行,甚至去支配和控制来访者的思想;来访者则会对咨询者惟命是从、盲目轻信,产生过度的模仿,甚至会产生逆反,所以咨询中要避免过于权威的现象出现。

  (3)避免过度移情。这里的“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指来访者把自己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转移到咨询者身上。适当的情感转移有助于来访者暴露自己的心理,但过度的情感转移会强调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自我防御机制,阻碍来访者在面谈时的真诚,从而无法自然的沟通,影响咨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特殊人际关系。而事实上,在咨询中,咨询者与来访者都可能产生“ 移情”,所以咨询人员要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来访者在自己面前表露出来的各种态度和行为,也要注意不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需要带到心理咨询中,更不能试图用这种感情改变彼此的生活,或利用这种感情。

“安慰剂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技术

  1.营造良好的咨询环境

  咨询环境的营造要达到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从个体差异、私密性、色彩、功能等方面组织咨询室的空间与装饰,处理好咨询室环境,使之符合来访者的心愿。高校心理咨询室应设在校园人流少的安静处,楼层不宜过高,最好设前后门,咨询室门口要张贴《告来访者书》,明示保密承诺和咨询细则。咨询室的室内设计要善于应用色彩的感觉特征,暖色或冷色会直接使房间产生温暖感或寒冷(凉爽)感。心理咨询室可配备多种功能间,暖色调的房屋可以使来访感受到激励和放松;冷色调的房间可以使来访者具备安全、平和、凉爽的感觉。咨询室的座椅应该柔软、舒适,便于学生放松。咨询室尽可能放一些盆栽,以改善环境气氛,增加美的因素,对人们的神经产生一种良性刺激,使人皮肤降温、呼吸均匀、精神放松。总之,一个简练、温馨、富有生活气息的、人与环境优化统一的心理咨询环境,可以使学生感觉温馨、松驰,并有安全感,不担心“泄露”秘密,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安全地谈论个人生活的细节问题。

  2.树立咨询者的权威

  由于中国心理咨询倾向于建议型而非引导型,所以必须重视咨询者的权威性,权威的存在可以增强咨询关系中依赖与暗示作用。咨询者的学历、学位,在咨询行业中的技术职称、获得过奖励等资历应该在咨询接待室中明示;同时,咨询者的容貌仪表、言谈举止应该具有亲和力影响力

  3.强调来访者对“安慰剂”的依从性

  依从性指临床医学中病人是否按医师所嘱用药。在心理咨询中同样也存在依从性,它指来访者是否按咨询者所作的建议和布置的任务去做,这对咨询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安慰剂”效应的作用对依从性尤为依赖,所以咨询者应该用言语郑重地告知来访者必须按咨询者的要求去做,耐心地向来访者说明必须如此做的道理,不执行会出现的危害。并尊重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反映和意见;互通信息、加强合作与理解,使来访学生乐意并坚持按咨询者所说的去做,以提高咨询的时效。

  4.运用药物和中性物质进行暗示

  人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部分与暗示性有关。因此,心理咨询工作中不能忽视这一作用,尤其需要药物或替代性物质进行辅助治疗的心理疾病更应该高度注意。通常一个人患病后,多需药物治疗,因为药物具有生理效应;也可通过非生理效应,以“ 接受药物治疗”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导致疾病的好转,即药物的心理效应。一般认为,药物的心理效应与其药理作用无关,但可借用药物的生理效应来强化言语暗示效果,这在暗示性心理治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咨询人员与来访者本人及配合方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心理效应来增强药物及中性物质的治疗效果,比如选择恰当的给“ 药”时机,配合恰当的言语暗示,排除不良反应的影响,可取得好的效应。

  5.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关注与鼓励

  积极关注指咨询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咨询者的积极关注会开扩来访者的视角,帮助他们重新打开希望之门。通过积极关注使咨询者持续地寻找来访者身上的长处和积极方面之所在,与此同时,直接明确地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工作,帮助来访者正视他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同时利用言语和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线索来表达咨询者对来访者的鼓励,使来访者感到温暖,进行自我揭示,以改变其心理状态。

  6.引导来访者进行积极的认知

  “认知在情绪的产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归因从而影响其情绪状态。积极的认知会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对行为客观正确的评价,反之会导致消极的态度和对行为不合理的评价。所以“ 安慰剂”的作用还在于咨询者引导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和今后的人生中对自我认知的调整,用积极认知来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

  7.咨询人员进行言语暗示

  言语暗示对“ 安慰剂”的心理效应影响极大,咨询者可通过言语加强其效应,也可通过言语消除其不良反应。有时还可利用药物或替代性物质来加强语言的暗示作用,如癔症病人常用葡萄糖酸钙或溴咖静脉注射而奏效。

  8.引导来访者及配合方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来访者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实现“安慰剂”的作用。来访者需要创建具有安全性和成长性的环境,包括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比如家具的颜色不要太鲜艳,应富于变化,并传达一种审美意识。生活环境应以活泼、自然、简洁为主,再配置一些有激励作用的装饰。同时对来访者的态度应该平等、尊重并充满关注与温暖,这样就有利于形成来访者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及现代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唐名淑.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安慰剂效应"的应用策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0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0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安慰剂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官小妞妞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8月28日 11:25 发表

其实安慰剂效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理作用,在基于给对方一个心理暗示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回复评论
218.75.204.* 在 2008年10月6日 18:14 发表

因此,巫术之所以有效,也是安慰剂效应作用的结果。

回复评论
222.210.8.* 在 2008年10月14日 16:11 发表

非常同意

回复评论
61.129.85.* 在 2008年10月20日 17:12 发表

巫术的范围可能要更大一些

回复评论
杨志浩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10月26日 22:07 发表

科学有许多不能解释的东西,巫术有什么不对呢,不要“唯科学”,牛顿,爱迪生,达尔文最后不还是皈依宗教了吗?既要学会“唯心”也要学会“唯物”!

回复评论
123.154.91.* 在 2009年2月15日 12:51 发表

哈哈,赞同楼上的观点

回复评论
125.113.183.* 在 2009年5月13日 14:49 发表

为何这里没有谈到如何将这种效应运用到商业中来呢? 细想想,在危机下,很多国家领导在演讲时,经常是:一开始提到,“整理形势已经大有好转”、“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了”等等,接着又补充,“仍然会有很多困难要面对”等,这里的前者,不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吗? 宗教--真正的宗教,务必是真理的反映,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回复评论
125.113.183.* 在 2009年5月13日 14:51 发表

奥巴马的当选,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安慰剂效应”,我认为。

回复评论
61.161.80.* 在 2009年6月14日 14:13 发表

也许催眠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回复评论
59.152.202.* 在 2009年8月11日 18:13 发表

yes

回复评论
218.92.205.* 在 2009年8月24日 21:39 发表

安慰剂效应从医学的角度目前还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

回复评论
Dingjichuan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9月8日 21:32 发表

相信即存在,这个效应似乎是唯心主义的升华

回复评论
好学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0月10日 03:38 发表

"相信好"与"相信不好". 我会选择相信它是好的.当然不是自欺欺人的相信,我相信有好的信念会更能帮助做出好的转机

回复评论
222.171.12.* 在 2009年10月24日 12:52 发表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回复评论
Lwbgsboy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2日 18:44 发表

没人会让别人便聪明,看你自己悟性了!想的到自己想去!或者找个老师带带你!

回复评论
124.224.71.* 在 2009年11月5日 09:54 发表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像这样的效应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了,谈不上什么深奥,都是心理的一个瞬间反应

回复评论
如来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16日 08:58 发表

再通俗一点就好了 不过看了网友们的回复 还是明白了

回复评论
118.100.119.* 在 2009年11月17日 21:57 发表

要是经济风暴时适当的使用这个效应,该有多好啊!

回复评论
117.63.119.* 在 2010年1月5日 09:40 发表

的确 吃药与挂滴 效果是一样的 很有意思

回复评论
221.227.150.* 在 2010年1月14日 21:31 发表

佛祖曰:一切皆由心生。并不是全无道理的哦呵呵!!

回复评论
奉天肥牛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月18日 20:35 发表

激励大师都说:"我是一切的根源"。

回复评论
122.240.222.* 在 2010年1月25日 09:26 发表

在产品售卖过程中有直接的体现,人的消费活动总是有期望的,企业的推广与宣传,不就是依据这个放大顾客需求和消费憧憬,夸大产品满足需求的功用及预期......

回复评论
Ap03083ks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2月3日 10:20 发表

我早已经知道有这种效应,结果我对医生开的药认为是安慰药的时候,药物不起其作用了。。。。

回复评论
Djohne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2月10日 09:17 发表

确实有点唯心论的味道,不过这味道挺耐人品味,因为我们都在接触

回复评论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2月26日 11:34 发表

125.113.183.* 在 2009年5月13日 14:49 发表

为何这里没有谈到如何将这种效应运用到商业中来呢? 细想想,在危机下,很多国家领导在演讲时,经常是:一开始提到,“整理形势已经大有好转”、“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了”等等,接着又补充,“仍然会有很多困难要面对”等,这里的前者,不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吗? 宗教--真正的宗教,务必是真理的反映,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赞同,这在一定情况下增强了人们对困难恐惧。人们在痛苦,忧虑,压力,的折磨下很容易得一些常家病,甚至癌症。所以才有一些人在公司,爱情…失败的情况下大病一场。

回复评论
123.6.109.* 在 2010年3月6日 15:39 发表

安慰剂效应——心理慰藉治疗法。不管是情绪,还是疾病,这种心理治疗在很多偏远的城镇都存在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感冒了,心理想:没事的,过两天就好,慢慢的可能感冒的那种感觉就会稍微的减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现实一点的好。

回复评论
222.87.14.* 在 2010年3月10日 15:10 发表

“只有对某一道理之信而不疑,才能使之开花结果。”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评论
Easthu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3月10日 17:29 发表

心里想好,结果会好;心里想坏,就有坏的结果。

回复评论
219.144.206.* 在 2010年3月23日 00:05 发表

杨志浩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10月26日 22:07 发表

科学有许多不能解释的东西,巫术有什么不对呢,不要“唯科学”,牛顿,爱迪生,达尔文最后不还是皈依宗教了吗?既要学会“唯心”也要学会“唯物”!

回复评论
123.118.193.* 在 2010年5月8日 10:53 发表

只要对人类有益,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方法!

回复评论
202.100.206.* 在 2010年5月10日 19:21 发表

回复评论
222.79.170.* 在 2010年5月16日 10:53 发表

嗯嗯 就是我们相信他是好的于是他在我们身上的反映常常就会是好的 我们否认他是好的于是他在我们的身上所反映出的就常常会是不好的 其实这个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验吧

回复评论
218.89.2.* 在 2010年5月19日 08:30 发表

这样一来,安慰剂在管理上的运用就是给予员工心理暗示,引导他们去相信。

回复评论
Becomeceo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5月20日 18:51 发表

心里暗示的作用巨大。

回复评论
122.233.50.* 在 2010年5月29日 08:02 发表

大家说得都对

回复评论
114.247.10.* 在 2010年5月29日 15:07 发表

病由心生

回复评论
裤裆揣把枪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5月30日 00:42 发表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回复评论
123.155.209.* 在 2010年6月16日 20:22 发表

的确是心理暗示,更确切说是“自我催眠”!

回复评论
cui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6月23日 12:58 发表

生活中安慰剂效应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啊。女人喜欢用漂亮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杀伤力,领导用顿挫有致的声调来强调自己的权威,同事们喜欢用自己显著的文凭来标榜自己的能力。粗俗的讲,男人喜欢在床上来表现自己的勇猛和以上可以说是同出一辙,是不是也是"安慰剂效应"的一种体现呢。

回复评论
王华平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6月30日 17:15 发表

安慰剂效应-----哼哼!说白了就是阿Q精神了,现代人谁不知我安慰一下,难道都像FSK那样做么?世上理论千千万,主要还是看哪条适合自己,身边的道理无处不在,老外只是总结了一下吧。

回复评论
222.91.43.* 在 2010年7月3日 14:34 发表

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就是一种心理期望效应。我们绝对不可小觑这种效应,合理地运用这种效应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回复评论
119.145.137.* 在 2010年7月12日 11:34 发表

安慰剂效应其实就是一种意念,就象修练气功一样,说白一点,就是唯心,意识决定物质。凡事往好处想这就对了!

回复评论
183.32.222.* 在 2010年7月17日 08:42 发表

我的是人类自身潜能的发挥

回复评论
59.53.216.* 在 2010年8月13日 11:56 发表

不错,这个网站真好

回复评论
113.53.67.* 在 2010年9月12日 11:37 发表

世界是一面镜子

回复评论
123.124.11.* 在 2010年9月14日 09:29 发表

这种给于一些心理基础的话!刚后期无法达到效果必将是得到相反的效果

回复评论
60.12.191.* 在 2010年9月20日 15:25 发表

简单来说,就是要会忽悠。

回复评论
220.184.183.* 在 2010年10月4日 12:42 发表

如果你相信人的灵魂是永恒存在的话,一切就无需解释了。

回复评论
泰迪程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0月16日 16:23 发表

我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相信信念的力量

回复评论
Shiwenbin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0月24日 13:51 发表

纯心理作用。有一种自欺欺人,但又不得不承认。

回复评论
116.226.44.* 在 2010年12月3日 14:10 发表

有一定作用

回复评论
123.150.182.* 在 2011年2月28日 23:35 发表

发展这个网站,是我的一大幸运之处

回复评论
123.150.182.* 在 2011年2月28日 23:38 发表

发现!

回复评论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3月3日 17:01 发表

经常笑笑别人,经常被别人笑笑~世界上的事,就怎么过来了~坚强的人总是可以让自己百战百胜,脆弱的人总是给自己找理由~运,是成功者的谦词,是失败者的借口~关键看自己想要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

回复评论
我是一个大懒人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3月17日 09:00 发表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3月3日 17:01 发表

经常笑笑别人,经常被别人笑笑~世界上的事,就怎么过来了~坚强的人总是可以让自己百战百胜,脆弱的人总是给自己找理由~运,是成功者的谦词,是失败者的借口~关键看自己想要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

赞同

回复评论
120.198.116.* 在 2011年4月12日 07:56 发表

不错,这力量真的很大

回复评论
211.137.58.* 在 2011年5月4日 12:45 发表

思考致富第一条:心想才能事成!

回复评论
113.80.46.* 在 2011年5月25日 15:30 发表

看到这许多结合生活、学术的和自身感受的评论,给我很多的启发。或许,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激地反对别人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思想,是一个很不错的事情。思想上的错与对跟数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也许不会有完全正确或错误的。

回复评论
孙成程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6月11日 06:54 发表

安慰即自我暗示,人的意念力是非常强大的,正所谓静随心转!

回复评论
219.135.254.* 在 2011年8月31日 12:15 发表

个人觉得只适合于有目的,预期可行的实物上. 就是使巧. 人有生理疾病时,积极的暗示作用会起效果那是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心情好起来了,话也多了,走动走动了,晒晒太阳了,这可能对治病有好处. 经济危机时,大家想好的方面想了,的经济活动多起了,无疑对恢复是积极的. 但是对于一些不可抗的东西,比如地震发生了,房子塌了,亲人走了,你再怎么暗示也不可能会使结果改变.除非说,你一套房子塌了,国家赔你2套,老婆死了,国家给你安排个空姐.

回复评论
jashion888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1月15日 22:33 发表

125.113.183.* 在 2009年5月13日 14:51 发表

奥巴马的当选,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安慰剂效应”,我认为。

OBAMA 重新是美国人找回了美国梦

回复评论
chenyishu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2月1日 15:57 发表

Dingjichuan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9月8日 21:32 发表

相信即存在,这个效应似乎是唯心主义的升华

我倒认为这不是唯心主义,应为他的念力只能改变自己的情况。大脑本来就是人体激素调节的最大来源,所以大脑的活动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影响自身。

回复评论
123.150.182.* 在 2012年6月14日 22:53 发表

安慰剂效应就是一种对某人或群体的暗示或自我暗示,以期望达到某种目的

回复评论
210.6.209.* 在 2012年9月8日 00:16 发表

還有.有一些病.我們連安慰劑都不用就能好了.如頭痛.好多時都是神經性的...假如你這時.接到一個愛慕很久的異性想跟你約會的電話.你可能即時不感覺頭痛了...這難道不比安慰劑更神奇嗎?

回复评论
210.6.209.* 在 2012年9月8日 00:36 发表

還有.我想說一說上面有人提到"相信即存在".能被這效應支持的說法...首先.這效應之所以生效.是建基於無知上的.接受安慰劑的病人的相信是真的.也許功效也是真的.但這個相信是建基於病人對真實藥物的信任性上.而對真實藥物的信任.是建基於客觀科學的信心上的.因為經驗告訴他們.藥物通常是可靠有效的.否則便不用隱瞞安慰劑作試驗了.而且現實上是禁止安慰劑的實際使用的.因為安慰劑只能在一種情況下有效.就是能保證安慰劑的使用不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任何不是建基於真實的信念.即使是多麼有效.多麼美好.都是不值得讚頌的.這條原則不只適用於安慰劑.於人類事務的各方面皆然...其次.相信即存在本身并沒有必然合理性.只因存在而決定一事就是合理的.會令人以為世界本就是這樣.世界只和人的意念有關.而和人的行為無關.最終并不能解釋一物存在之原因與意義.不明其理.自然亦無法改變與創造一物

回复评论
121.14.162.* 在 2012年11月18日 19:44 发表

王华平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6月30日 17:15 发表

安慰剂效应-----哼哼!说白了就是阿Q精神了,现代人谁不知我安慰一下,难道都像FSK那样做么?世上理论千千万,主要还是看哪条适合自己,身边的道理无处不在,老外只是总结了一下吧。

牛顿的伟大就是他总结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他的头

回复评论
刘胜存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12月8日 16:43 发表

通过心理调节生理应该是的确存在的,如果真的能找出其内在规律而被广泛推广对药物制造商可不是个好消息。

回复评论
58.60.109.* 在 2013年1月21日 15:04 发表

说明了心灵的重大作用

回复评论
付宏宇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3月13日 13:00 发表

杨志浩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10月26日 22:07 发表

科学有许多不能解释的东西,巫术有什么不对呢,不要“唯科学”,牛顿,爱迪生,达尔文最后不还是皈依宗教了吗?既要学会“唯心”也要学会“唯物”!

科学家皈依宗教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知识圈子越大,就越发现更多未知,而人的精力有限,单凭一个人,处于某个历史阶段,无法追寻到世界的全部,越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寻找精神寄托安慰自己呢。就像古时候的人无法解释雷电,而崇拜天神那样... 纯猜测

回复评论
付宏宇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3月13日 13:08 发表

大善! 期待加入社会学角度分析!

回复评论
183.2.141.* 在 2013年4月9日 16:37 发表

杨志浩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10月26日 22:07 发表

科学有许多不能解释的东西,巫术有什么不对呢,不要“唯科学”,牛顿,爱迪生,达尔文最后不还是皈依宗教了吗?既要学会“唯心”也要学会“唯物”!

观点不错。。

回复评论
逝去的 永恆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4月16日 23:49 发表

唯心唯物本就應該同等對待的,就如陰陽,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沒必要有偏見

回复评论
liangyf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4月23日 07:45 发表

跟【暗示效应】似乎很相似

回复评论
再义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7月5日 10:34 发表

在相关人身上可能行得通,但是如果在稍微有点了解的人身上使用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你们说呢?

回复评论
沈岗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7月24日 15:51 发表

125.113.183.* 在 2009年5月13日 14:51 发表

奥巴马的当选,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安慰剂效应”,我认为。

请具体说明,求讲解。

回复评论
182.128.130.* 在 2013年10月30日 10:51 发表

我深有体会,以前鼻炎老是不好,反反复复,之后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写鼻炎其实不是鼻炎,是体内的一种寒症之类的,要保暖,结果我照做了,不吃药了,感觉很好,之后慢慢还就好了,后来知道自己是心理作用,但还是体现了这一点,安慰剂效应

回复评论
王辰罡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11月15日 20:02 发表

我觉得是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而我们对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能算十分深入

回复评论
59.49.79.* 在 2013年11月21日 14:51 发表

心理决定生理。

回复评论
113.12.251.* 在 2013年12月16日 19:46 发表

218.75.204.* 在 2008年10月6日 18:14 发表

因此,巫术之所以有效,也是安慰剂效应作用的结果。

算命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回复评论
ivanpeng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12月17日 08:54 发表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心理学家更善于利用人的心理机制来创造一种象(幻觉).

回复评论
182.111.48.* 在 2014年6月16日 21:40 发表

科学是多元并存的,不是说有些现象科学暂时无法解释,就说明科学与巫术之类的东西皆可信或不可信,试想世界上的东西哪一件是真正可信的,可是没有一个自己的信仰,或者还有意义吗?相信科学是相信这个时代共同的希望,这才是相信的真正内涵!

回复评论
218.59.30.* 在 2014年7月26日 13:31 发表

相信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关键在于认知,一个有着很强判断力的人,不需要这种安慰剂,缺少判断力的人,才需要安慰剂。

回复评论
110.16.11.* 在 2014年9月11日 10:24 发表

安慰剂效应在生活之中随处可见

回复评论
黑羽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9月11日 10:48 发表

心理的力量和药物的效应是一样的

回复评论
121.14.162.* 在 2014年10月2日 16:05 发表

说得有理

回复评论
常磊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10月14日 08:22 发表

网友们见仁见智,评论很是精彩独到。在我看来,安慰剂效应不如说是自我暗示效应,说是效应,但也不完全是主导因素,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来说,安慰剂效应会起多大的作用?在平常的生活中不应忽视,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良好的自控力,那么就算事情再坏,也终会有好的时候,平时做事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想到什么什么效应而按它来指导自己的表面的行动,真正的生活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乐天的生活态度

回复评论
110.155.77.* 在 2015年2月24日 15:22 发表

独到,精辟,但还不系统。

回复评论
114.41.184.* 在 2015年3月17日 14:17 发表

安慰劑效應是主觀的,除非客觀的可以檢驗出其病況已得到好轉,否則安慰劑效應就是一種無知與愚昧的反映,這可能會導致延誤就醫,就像最近APPLE出的醫學相關的APP,這有可能造成安慰劑效應而導致當事者以為情況為正常反應而忽略徵兆的迫切性,因此放著病痛不管,遲遲不去就醫檢查,最後就有可能發生猝死。

回复评论
114.41.184.* 在 2015年3月17日 14:29 发表

產生安慰劑效應的想法和宗教所謂的心靈寄託是一樣的思維,都是藉由虛幻的妄想和自以為是的欺瞞心態,認為一些祭拜、儀式、配件等宗教思為能夠幫助自己擁有順遂的命運或者發生奇積等等無積之談、荒謬至極的狀況,而成天幻想、祈求、禱告、念誦經文、或者穿戴宗教飾品,這些都是與實質狀況毫無直接關係,也就是毫無幫助的作為,也許能夠欺騙自己的心理,但是事實是不會改變的,終究只會造成更大的禍害與災難,因為這樣的心態從來不懂得正視問題並且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而是選擇逃避與藉口的心理來敷衍問題與生命,毫無意識成長可言。

回复评论
原漣一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月15日 16:31 发表

這個可以聯繫墨菲法則第4條。

回复评论
博物世家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4月26日 12:08 发表

安慰剂效应说明了人的心理因素在某些方面上能够取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效应,不然适得其反!

回复评论
124.160.76.* 在 2017年11月9日 10:46 发表

125.113.183.* 在 2009年5月13日 14:49 发表

为何这里没有谈到如何将这种效应运用到商业中来呢? 细想想,在危机下,很多国家领导在演讲时,经常是:一开始提到,“整理形势已经大有好转”、“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了”等等,接着又补充,“仍然会有很多困难要面对”等,这里的前者,不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吗? 宗教--真正的宗教,务必是真理的反映,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这是锚定理论吧,好像有点类似

回复评论
61.187.182.* 在 2018年6月7日 01:21 发表

符合法规

回复评论
192.168.1.* 在 2018年9月17日 16:05 发表

安慰剂效应感觉就是情绪ABC理论的实践和例证: 同一件事情,加上了人的情绪和思维后,产生了相应的结果。

媒体经常在发生不好的事件后说: 某某家属情绪稳定,事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就是在运用安慰剂效应

回复评论
M id b6e90f8fd0ef7039be55942e2cf77a35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1月13日 15:18 发表

官小妞妞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8月28日 11:25 发表

其实安慰剂效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理作用,在基于给对方一个心理暗示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1

回复评论
223.98.174.* 在 2019年8月12日 07:46 发表

唯科学会限制一个人思维

回复评论
223.137.154.* 在 2019年10月21日 11:29 发表

114.41.184.* 在 2015年3月17日 14:17 发表

安慰劑效應是主觀的,除非客觀的可以檢驗出其病況已得到好轉,否則安慰劑效應就是一種無知與愚昧的反映,這可能會導致延誤就醫,就像最近APPLE出的醫學相關的APP,這有可能造成安慰劑效應而導致當事者以為情況為正常反應而忽略徵兆的迫切性,因此放著病痛不管,遲遲不去就醫檢查,最後就有可能發生猝死。

你一定沒有仔細看內文~

回复评论
M id 752241695bcacd993958c957dd33d8f5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4月13日 05:30 发表

安慰剂效应,为什么不可以说是人体的自身潜能呢

回复评论
姜武飞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9月24日 07:06 发表

三分病七分养

回复评论
M id 7a4c66356ad05b3e8bf56da769d24f85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1月20日 19:25 发表

症 // 证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