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生活費用指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Cost of Living Index)

生活費用指數(Cost of Living Index,CLI)

目錄

什麼是是生活費用指數?

  生活費用指數是指在不同時點,消費者為達到某一效用(或者福利、生活標準)水平所需要的最小支出之比,有時也稱為不變效用指數(constant utility index)、不變滿意度指數(constant satisfaction index)、福利指數(welfare index)等。生活費用指數是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之上的指數理論。

  生活費用指數理論認為,消費者的行為是理性的,在價格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消費者會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消費模式,達到消費行為的最優化。

生活費用指數的基本構建方法

  生活費用指數的基本構建方法是:事先設定某一效用水平,分別計算出消費者在報告期基期為達到該效用水平所需要的最小支出,將二者相除就得到生活費用指數。

  生活費用指數是以效用為基礎的。在經濟學中,用效用函數對偏好進行數學刻畫,效用被定義為一個人從消費某種物品或服務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有用性。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學中的效用是純經濟效用,一般表示為消費品和服務數量的函數,即u=f(q)

  消費者的支出函數c由效用水平U和價格P決定,我們用表示在價格為P的條件下,消費者為達到效用水平u所需要的最小支出。生活費用指數可以表示為:

  P_c=\frac{C(u,P^1)}{C(u,P^0)}

生活費用指數的優點

  生活費用指數有這樣幾個優點:

  第一,生活費用指數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生活費用指數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整合到經濟學中。

  第二,生活費用指數可以反映消費者的替代行為,這與經濟現實更為接近。

  第三,生活費用指數研究的是價格變化對生活費用的影響,可以用於福利分析。

  第四,生活費用指數理論框架能為CPI的編製提供一個很好的指導,如新產品問題、產品價格的確定、基本價格指數公式的選擇等。

生活費用指數的缺陷

  雖然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支持使用生活費用指數,但對生活費用指數的批評卻從未間斷過。事實上,經濟學理論本身也有缺陷,所以,有些缺陷不僅僅是生活費用指數的缺陷,還是經濟學理論本身的缺陷。

  (1)效用的測度問題

  生活費用指數認為消費者是理性的,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會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但效用如何測度呢?在經濟學說史上,經濟學家最先使用基數對效用進行直接測度,這就是基數效用(cardinal utility)。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學家對效用可以直接計量的假設產生了懷疑,於是又提出了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的概念。但序數效用給經濟學帶來了新的困難:若效用無法計量,怎麼來說明消費者的選擇是由偏好或效用最大化決定的呢?為瞭解決“序數效用論”所蘊含的矛盾,薩繆爾森於1938年提出了顯示偏好理論(revealed preference):效用作為一種主觀心理狀態雖然觀察不到,但消費者的行為可以觀察到,消費者在市場上選擇了某一產品組合,他的“偏好”就同時被“顯示” 了出來,而無須對效用進行數量描述。但顯示偏好理論的最大缺陷在於,它是一個無法被經驗反駁和證偽的迴圈論證,因為無法證明只要消費者選擇某一產品組合,就一定是效用最大化的。若效用是不可計量的,經濟學家無法從實證的角度來定義效用的最大化,這將動搖經濟學大廈的根基,人們難免也會對生活費用指數理論產生懷疑。

  (2)行為經濟學對消費者理性選擇行為的挑戰經濟學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但由於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信息的不完備性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理性認識能力會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維能力的客觀限制,因而,人的理性應該是赫伯特·西蒙所說的有限理性。無論是完全理性還是有限理性,傳統經濟學理論終究認為人的行為是理性的。

  但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卻對消費者的理性選擇行為提出了挑戰。人類行為有其理性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理性行為並不是惟一的行為方式,無意識和非理性是一個被現代心理學家、行為學者充分證明的現象,如情緒化行為、衝動行為、從眾行為等。在經濟實踐中,人們往往知道何為最優解,卻因為自我擰制、意志力方面的原因無法做出最優選擇。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發現,人類的判斷和決策存在不確定性,即人類的判斷和決策常常與根據標準的經濟理論做出的預測大相徑庭。卡尼曼還區分了當下的功利(moment—utility)與_記憶中的功利(remembered utility),認為人的行為依賴於對過去行為結果的回憶,人的行為都是經過“記憶中的功利”進行評估後做出的,這種評估可能帶來獲得性偏見(availability biases)。

  (3)偏好的變化問題

  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消費者的偏好描述成為消費品空問中的序關係。生活費用指數並不是比較不同無差異曲線上的產品籃子,而是使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進行兩個時期的比較。生活費用指數並不研究人們偏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各種偏好的優劣關係,這屬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生活費用指數假設消費 者的偏好保持不變,因而屬於一種比較靜態分析

  (4)位似偏好問題

  儘管生活費用指數本身並不要求位似偏好的假設,但位似偏好的假設能夠使生活費用指數理論大大得以簡化。例如,只有在位似偏好的條件下,生活費用指數與效用水平才是無關的;生活費用指數介於帕氏價格指數拉氏價格指數之間;最佳價格指數是生活費用指數的二階近似。

  (5)代表性消費者問題

  許多討論生活費用指數的文獻隱含地假設存在代表性消費者,也就是說,用代表性消費者的生活費用指數來代表整個社會的生活費用指數,這與經濟學中的相關假設是一脈相承的。

  (6)消費者構成的變化問題

  在對單個消費者的生活費用指數進行加總時,總是假定基期與報告期消費者的構成是保持不變的。在現實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消費者的構成,如小孩出生、小孩變成成年人、中年人變成老年人、人口死亡、人口流動等。在消費者構成變化比較小的情況下,這~問題可以忽略,但若消費者的構成變化較大的話,在加總時就必須 考慮這一問題。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將消費者構成的流量變化部分剔除掉,只保留未發生變化的消費者。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unwmy,Wwdz,Kane0135,Cabbage,Dan,Smileandblue,Zfj3000,Yixi,蔡丹,Lin,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活費用指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