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認知評價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認知評價(cognitive valuation)

目錄

什麼是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是指個體從自己的角度對遇到應激源的性質、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況作出估計,同時也估計面臨應激源時個體可動用的應對應激源的資源。對應激源和資源的認知評價直接影響個體的應對活動和心身反應,因而是應激源是否會造成個體應激反應的關鍵因素。

認知評價的相關觀點[1]

  Lazarus(1966,1970)是情緒認知理論的傑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他建立了迄今為止最著名的認知理論框架,形成了一個十分有影響的學派。他將情緒定義為一種“反應綜合症”(response syndrome),他認為不能把情緒歸結為單純的生理激活、內驅力或動機等某一種單一變數。他說道:“導致放棄情緒概念的某些建議,既非產生於情緒生理記錄儀器不夠靈敏,也並非由於人們的內省缺乏準確性,而是由於‘範疇的錯誤’;情緒一詞不能歸屬為一個事物,而應歸屬為一個綜合徵,像一種病是一個癥候群一樣。”同時,他強調,人與所處的具體環境對本人的利害性質,並決定他的具體情緒;同一種環境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結果,是因為它對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通過不同人的認知評價來解釋的。拉扎勒斯在此提出了他全部理論的主題:情緒是對意義的反應,這個反應是通過認知評價決定和完成的。

  Lazarus繼承併發展了Arnold的評價觀點,並將Arnold的利害評價擴展為一個更加複雜的概念化評價過程(Lazarus,1991)。如下圖所示,“好的或有利”的評價可以從概念上分為多種類型的益處,而“壞的或有害”則可以分為多種不同形式的不利和威脅。評價的結果是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情緒。

  Lazarus認為,有機體經常搜索環境中他們所需要的線索和需要逃避的危險,對每一個刺激物與自身的利害關係進行評估,如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的幸福是否有關係?事件與自己的目標是否一致?該事件與自己的自尊有多大程度的相關?這種評估是不斷進行的、多回合的,分為初評價和再評價(如圖)。

  初評價有三種類型,當刺激被評價為與自己無關時,評價過程立即結束;當刺激被評價為對自己有益時,這種評價表徵為愉快、舒暢、興奮、安寧等情緒;當情境被評價為有害或使人受傷、緊張時,產生失落、威脅或挑戰的感覺。嚴重的緊張性評價表徵為應激。再評價是初評價的繼續,它經常發生在對威脅或挑戰的評價中。包括對所選擇的應付策略的評價,以及對應付後果的評價。情緒喚醒是通過對情境的再評價併在所產生的活動衝動中得到的,其中包括應付策略、變式活動和身體反應的反饋後果。這樣,每種情緒均包括它自身所特有的評價、活動傾向和生理變化。三者構成一種有組織的情緒反應癥候群。三者的具體組合構成的鐵釘模式,就是具體情緒。

  應付(coping)是Lazarus理論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個體存在尋找特定刺激並對其做出反應的傾向,這種反應傾向塑造了我們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不斷發生變化,個體也不斷地應對它們,個體的認知和情緒反應也隨之發生改變。Lazarus將應對過程分為兩類,第一種類型是對威脅或傷害採取直接行動,情緒是促成這種行動的重要部分。我們徘徊在成功和失敗之間,這表明我們的認知和情緒也處於波動之中。第二種類型涉及再評價,是沒有任何直接行動卷入的認知過程。在現實或者不現實的層面上,我們可以進行從積極到消極的再評價。所有信息都會被評價和再評價,因此我們的情緒生活中就出現了複雜的扭曲和轉向。

  Lazarus的理論與Arnold一脈相承,並且將評價過程發展為一個更加複雜的體系。評價不只是“好的”或“壞的”,而是一種“關係意義”(relational meaning)。評價負責將個人與環境或事件整合為一種關係意義。當關係意義影響到個人的欲望或動機,情緒會內附一種先天的行為傾向,應付過程可能與行為傾向一致,或者衝突,甚至會支配控制。後來,為了強調動機在情緒中的作用,

認知評價的核心內容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創建了情緒評價學說,認為知覺和認知是刺激事件與發生情緒反應之間必需的中介物,被稱為情緒認知理論的先驅。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評價理論演變為兩大支派:

  激活理論--生理激活變數和認知的關係

  純認知派--傾向於從環境、認知和行為方面闡述認知對情緒的影響。情緒是綜合性反應,包括環境的、生理的、認知的和行為的成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獨特的反應模式。情緒的發展來自環境信息並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人與所處具體環境的利害關係的性質決定了他的具體情緒;同一種環境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結果,這是因為情緒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意義,而各類不同的意義是由不同人的認知評價來解釋的。因此情緒是對意義的反應,這個反應是通過認知評價決定和完成的。

  認知評價理論的基本假設為情緒是個體對環境事件知覺到有益或有害的反應。兩個核心概念是評價和應付。

  (1)評價是指個體不斷地搜索環境中所需的信息和可能存在的威脅,並對那些對他們有意義的刺激事件進行多回合的、不間斷的評估的過程,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初評價

  有三種類型:無關、有益和緊張。當刺激被評價為與個體利害無關時,評價立即結束;當評價為具有保護意義時,則表徵為愉悅、舒暢、安寧等情緒。

  再評價

  初評價的繼續,常發生在對威脅和挑戰的評價中。這一過程也可以看作個體對自己反應行為的調節和控制,它主要涉及個體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對刺激事件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種控制判斷。再評價也包括對所採取的應付策略和應付後果的重新評價。

  (2)應付,個體採取某種行動或措施應對威脅或挑戰的行為即為“應付”,包括降低、迴避、忍受和接受這些應激條件,也包括試圖對環境進行控制。

  應付的過程分為兩類:

  一類是問題聚焦型,是由情緒促成的、針對威脅和挑戰直接採取的行動,意在通過對環境或刺激事件本身的直接改變來進行壓力處理;

  另一類是情緒聚焦型,是涉及再評價的沒有任何直接行動卷入的認知過程,意在通過改變當前個體與環境或刺激事件的關係來應對壓力。

  在這兩個層面上,個體對環境或刺激事件進行積極到消極或消極到積極的再評價。

  正因如此,我們的情緒才會充滿變化,豐富多彩。發生在應付過程中的再評價不是針對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斷,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有效性和適宜性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反饋性行為。

  在不斷地接受新信息的同時,個體通過再評價隨時調整自己處理威脅和挑戰的步伐,學習應對類似刺激事件的方法和策略。但是需要註意的是,再評價不一定每次都會減少壓力,有時也可能會使壓力增加。

  基於評價的概念, Arnold(1960)使用愉悅度作為評價維度解釋了喜歡和不喜歡兩種基本的情緒,Lazarus(1966)繼承併發展了 Arnold的研究,其評價模型可以解釋15種情緒。

  而其他學者又在 Lazarus研究的基礎上提岀了複合評價,試圖用評價來解釋所有的情緒。

  他們認為,存在某種評價的特殊模型可以描述每一種情緒。而且每種複合評價亦包含對每個情境或刺激事件的多元解釋,以便於我們預測個體的情緒。

  為瞭解釋情緒的複雜性,認知評價主義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評價維度。

  Arnold(1960)最早提出了愉悅-不愉悅兩個維度;

  Lazarus(1982)提出了個人相關性和個人應對能力兩個維度;

  Scherer(1997)提出了對事件不可預期性的評價及其與個人內在標準的相容性;Smith and ellsworth(1985)提出了對事件不確定性、個人對事件所需努力程度及其合理性的預期度等維度。

  多數學者就以下評價維度達成共識,認為不同評價維度的組合可以產生具體情緒,但是在評價維度的具體數量及其在解釋情緒時的重要性等方面依然存在分歧。

  一直以來,認知評價主義理論家們致力於探索並構建評價引發情緒的所有可能模式,即當使用某一個或幾個評價維度對刺激事件進行評價時,就必然會引發某一種具體情緒。

  Roseman(1996)嘗試繪製了6種不同評價維度所引起的17種不同情緒的決策樹,然而 Oatley and Duncan(1994)卻認為,類似的決策樹忽視了其他因素(如生理因素)的影響,故而不能準確地解釋和預測情緒的產生。

  另外,不同情緒的評價模式可能因相似而存在交叉變數(如緊張和焦慮),這進一步增加瞭解釋的難度。

  並且,個體情緒的發展會隨其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如個體在兒童期更多地體驗到基本情緒,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則可能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評價模式特異的情緒。

  理論研究表明, Lazarus(1991)作為情緒認知理論的集大成者,其建立的認知評價理論是一套完整的、獨特的情緒認知理論,與其他情緒認知理論有明顯的區別。

  例如,儘管繼承了 Arnold(1960)的評價一興奮理論, Lazarus(1966)的認知評價理論卻很少涉及情緒的生理因素。

  並且,後續學者十分重視認同社會環境之間的具體互動,從中引出了評價、應激和應付三個概念併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此外,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包容在認知之中的,人們不斷地通過認知結構進行評價和反應,以獲得個體自身良好的狀態。

  Schachter and Singer(1962)的認知激活理論與認知評價理論,均強調情緒理論中認知的地位,但是前者並沒有說明情緒喚醒和認知是如何整合的,而後者則明確地表明情緒喚醒是通過對情境的再評價併在所產生的活動中得到的,包括應付策略變式活動和身體反應的反饋結果。

  與 Lindsey and Norman(1977)的信息加工學說既看重大腦信息加工又強調生理激活不同, Lazarus的認知評價理論更看重環境,尤其是文化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認知評價與情緒理論[2]

  對情緒的理解。首先,拉扎魯斯認為情緒是一種“反應綜合徵”(Response Syndrome),不能將情緒單純地歸結為生理激活這個單一變數。情緒應該包括生理、認知和行為的成分,每種情緒都有它自身所獨有的反應模式。其次,他認為,情緒也不是一種動機或驅力。如果把情緒看作是動機,將只會引導人們從動機去推測行為的適應或不適應性的情緒模式,而不去註意情緒反應的獨特性質。拉扎魯斯認為個體對自身的遭遇或生活本身的評價是情緒體驗的基礎,認知評價在情緒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情緒的定義。拉扎魯斯認為情緒是對意義的反應,這個反應是通過認知評價決定和完成的。他指出:情緒的發展不但來自環境信息,而且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因此,情緒是一種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拉扎魯斯也考慮到了生物學因素和文化因素對情緒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文化可以通過如下四條途徑影響情緒:第一,通過人們知覺情緒刺激的方式;第二,通過直接改變情緒表達;第三,通過決定社會關係和判斷;第四,通過高度儀式化的行為(如悲痛)。同時,拉扎魯斯也強調,人們在對情緒進行解釋時,完全可以從個體認知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不必去強調情緒是受了生物因素的影響還是文化因素的影響。按照情緒的定義,拉扎魯斯(1993)列出了15種具體情緒及其“核心相關主題”。

  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這一理論著重強調了認知評價在應對和情緒產生中的作用。因此,在情緒研究領域,拉扎魯斯的理論也得到了眾多心理學家的關註和支持,他的理論也被認為是情緒產生的認知理論的代表之一。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接受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於刺激的反應。即情緒活動必須有認知活動的指導,只有這樣,個體才可以瞭解環境中刺激事件的意義,才可能選擇適當的、有價值的動作反應。按照拉扎勒斯的觀點,情緒是個體對環境事件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因此,在情緒活動中,個體需要不斷地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係。這種評價有三個層次,即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初評價是指個體確認刺激事件與自己是否有利害關係及其程度,這種評價是人生存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人處於清醒狀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次評價是指人對自己反應行為的調節和控制,它是一種控制判斷,主要涉及個體能否控制刺激事件及其控制的程度。當個體要對刺激事件做出行為反應時,必鬚根據主觀條件和客觀社會規範來考慮行為的後果,從而選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這種控制判斷的過程中,經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再評價是指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有效性和適宜性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反饋性行為。如果再評價結果表明行為是無效的或不適宜的,個體就會調整自己對刺激事件的次評,甚至初評,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影響認知評價的因素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其認知的結果並非完全反映客觀現實,人們產生的認知結論常常與自己的認知特征相關,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的主動註意與知覺選擇密切相關,而個體既往建構的認知模式、當時的情緒狀態、對變化的期望、主觀主導尋求信息的方面或對不完整信息猜測的填補、受主觀影響的記憶選擇和重組等均影響個體對客觀事件的客觀評價。

  此外,個體的人格特征、價值觀、宗教信仰、健康狀態和既往經歷均會影響對應激源的評價。社會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個體的認知過程,而生活事件本身的屬性與認知評價關係密切。

  在對事物的認知評價中,一些學者認為持悲觀歸因模式者對消極事件作內部的、穩定的和一般的歸因,降低了個體的自尊和自信,增加了對環境變化評價為應激源的可能性。

  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評價並非一成不變,某一事件可能被某人認為是應激性的,而對別人並非如此;同一個體可能在某時認為某事件是應激性的,而在另一時候卻不這樣認為。

  由於認知評價在應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認知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中的意義已越來越被肯定。近年來已有許多心理病因學的研究工作證明,個體的認知特征與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甚至軀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有密切的關係。

  在應激過程中,影響個體對環境變化的認知評價除與上述因素有關外,心理防禦機制在評價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防禦機制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其運作過程是潛意識的,當本我的欲望與客觀實際條件出現矛盾而造成潛意識心理衝突時,個體會出現焦慮反應,此時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就起到減輕焦慮的作用,此時個體的認知評價受心理防禦機制的影響。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能夠使人保持健康,而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或損害個體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傅小蘭.《Lazarus情緒理論》.情緒心理學.2018年10月21日
  2. 羅曉路;俞國良.《拉扎魯斯:情緒與應對研究的翹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7期52-5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Cabbage,Zfj3000,Dan,Yixi,Mis铭,y桑,Tracy,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認知評價"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