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英鎊危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英鎊危機(Sterling Crisis)

目錄

什麼是英鎊危機

  英鎊危機是指英鎊國際信用的下降。英國是最早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倫敦成為國際貿易海上運輸國際金融海運保險的中心,英鎊成為世界貿易最重要的貨幣。但自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後,英鎊信用開始動搖。二次大戰後,英國的經濟貿易實力嚴重削弱,雖然實行了嚴格外匯管制國際收支仍然不斷發生危機,使英鎊地位每況愈下,加速了英國短期資本外流,而把英鎊作為儲備貨幣的國家,越來越多地拋售英鎊,搶購黃金和其他硬幣,迫使英鎊不斷進行貶值來調整對其他同家匯價。1949年9月18日英鎊貶值30.5%,對美元匯價由1英鎊摺合4.03美元降為2.8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對美元匯價降為1英鎊摺合2.4美元。1971年底,外匯市場再一次發生拋售英鎊的風潮,英國政府在1972年6月23日宣佈英鎊實行浮動匯率。經過歷次危機,英鎊成為國際上最疲軟的貨幣之一,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大為削弱,在國際貿易結算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也日益降低。由於石油價格在70年代末期大幅度上漲,英國北海油田的開發對英經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英鎊成為公認的所謂石油貨幣,只要石油價格不發生大幅度下跌,英鎊將保持相對穩定。[1]

  英鎊不斷發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1)英國對外貿易經常發生巨額逆差,外匯儲備流失甚大。

  (2)非貿易收入(向為英國的大宗收入,是其國際收入項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顯著減少。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為爭奪海外商品銷售市場以及原料產地,對國外市場的投資不斷擴大,資本輸出逐年增加,造成資本嚴重外流。[2]

1992年英鎊危機

1992年英鎊危機的背景[3]

  1990年10月,英國加入了歐洲貨幣體系(簡稱EMS)。歐洲貨幣體系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盯住黃金美元,而是相互盯住;每一種貨幣只允許在一定的匯率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干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在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而各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以德國馬克為核心。

  1992年2月17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十二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簽署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這個條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內容,但關於歐洲貨幣聯盟的規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條約規定,歐共體各國應當分三個階段完成統一貨幣的工作,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強化當時已經存在的“歐洲匯率機制”,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第二個階段是建立“歐洲貨幣機構”,負責協調歐共體各國的貨幣政策;第三個階段是建立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並把“歐洲貨幣機構”升級為“歐洲中央銀行”,為歐盟各國制定統一的貨幣政策。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目標,是使歐元成為能夠與美元相抗衡的世界性貨幣,使歐盟各國的資本市場聯結在一起,從而有力地促進歐盟內部貿易的發展,同時強大的歐元也有利於歐盟對外貿易的開展。

  但歐盟各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成為制約歐洲匯率機制的重要問題。在兩德統一之後,由於東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德國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德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的趨勢,德國中央銀行不得不調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另一方面,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使英鎊貶值以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機制的限制,必須維持英鎊兌換馬克的匯率波動幅度。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署之前,英鎊已經處於嚴重被高估的境地,英鎊兌換馬克的匯率是1英鎊兌換2.95馬克。《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則進一步強化了已經形成的歐洲匯率機制,使英鎊的自由浮動受到限制。根據條約的規定,英國政府不能通過英鎊的主動貶值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如果英鎊出現異常的貶值或升值,歐洲各國中央銀行負有干預外匯市場,穩定英鎊匯率的義務。因此面對德國中央銀行的加息,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只能隨之提高利率,以維持英鎊對德國馬克的利率平價,但提高利率只能使英國經濟進一步陷入衰退。

  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經濟學家的質疑,國內的企業部門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貨幣體系內,但受到市場的普遍懷疑。

1992年英鎊危機的始末[4]

  在200年來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貨幣,原來採取金本位制,與黃金掛鉤時,英鎊在世界金融市場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才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金本位制而採取浮動制,英鎊在世界市場的地位不斷下降。而作為保障市場穩定的重要機構——英格蘭銀行,是英國金融體制的強大支柱,具有極為豐富的市場經驗和強大的實力。從未有人膽敢對抗這一國家的金融體制,甚至想都未敢想過。但是,國際炒家索羅斯卻決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過的事,搖撼一下大不列顛這棵號稱堅挺的大樹,試一試它到底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轟然倒下,許多人認為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將會迅速崛起和繁榮。但索羅斯經過冷靜地分析,卻認為新德國由於重建原東德,必將經歷一段經濟拮据時期。德國將會更加關註自己的經濟問題,而無暇幫助其他歐洲國家渡過經濟難關,這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貨幣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簡稱ERM)。索羅斯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因為歐洲匯率體系將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釘住黃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釘住;每一種貨幣只允許在一定的匯率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干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在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並以德國馬克為核心。早在英國加人歐洲匯率體系之前,英鎊與德國馬克的匯率已穩定在1英鎊兌換2.95馬克的匯率水平。但英國當時經濟衰退,以維持如此高的匯率作為條件加入歐洲匯率體系,對英國來說,其代價是極其昂貴的。一方面,將導致英國對德國的依賴,不能為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而大膽行事,如何時提高或降低利率、為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而促使本國貨幣貶值等;另一方面,英國中央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維持其高匯率也值得懷疑。

  特別是在1992年2月7日,歐盟12個成員國簽訂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這一條約使一些歐洲貨幣如英鎊、義大利裡拉等明顯被高估,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將面臨巨大的降息或貶值壓力,它們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德國在有關經濟政策方面難以保持協調一致,一旦這些國家市場發生動蕩,它們無力抵禦時,作為核心國的德國不會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幫助這些國家。

  索羅斯早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訂之時已預見到歐洲匯率體系將會由於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很難保持協調一致。一旦構成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鏈條”出現鬆動,像他這樣的投機者便會乘虛而人,對這些鬆動的“鏈條”發起進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隨者也會聞風而動,使匯率更加搖擺不定,最終,對追風機制的依靠比市場接納它們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個機制被摧毀。

  果然,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當英國經濟長期不景氣,正陷於重重困難的情況下,英國不可能維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國經濟發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國的利率不下調,英國單方面下調利率,將會削弱英鎊,從而迫使英國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此時此刻,索羅斯及其他一些投機者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卻在不斷擴大頭寸的規模,為狙擊英鎊作准備。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政府維持高利率的經濟政策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它請求德國聯邦銀行降低利率,但德國聯邦銀行卻擔心降息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崩潰,拒絕了英國降息的請求。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I=l,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在此期間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85,又從2.8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裡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匯經營共同基金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斥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因此,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場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也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註,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裡拉即將貶值的謠言,裡拉的拋盤大量涌出。9月13日,義大利裡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範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人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迴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這次成功狙擊英鎊相當於在每個英國人的口袋裡掏了10塊錢,曾被《經濟學家》雜誌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裡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參考文獻

  1. 董光祖.新編實用國際貿易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 於光遠.經濟大辭典 上、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3. 郎曉龍.貨幣危機與資本管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11
  4. 張望.金融爭霸:當代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風險和監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hangfei,HEHE林,Tracy,苏青荇,yunzehui.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英鎊危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