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群體心理定勢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群體心理定勢[1]

  群體心理定勢是指一定範圍內人群共有的、積澱深厚而作用廣闊的心理定勢。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居民都有各自與眾不同的習慣心理。

群體心理定勢的類型[1]

  (一)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刻板印象是指社會上的一部分成員對某類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籠統的看法和印象。

  1.普遍存在於人們意識之中職業、地區、性別和年齡等都可以成為刻板印象的基礎。如一提到家庭主婦,人們頭腦中立即就出現諸如勤勞、善良、寬厚、勤儉等印象。再如陝北人憨厚,四川人機靈,美國人豪爽,法國人浪漫等,都是典型的“社會刻板印象”。社會刻板印象不但可以針對人,還可以針對事和,如“便宜沒好貨”,就是對物的刻板印象。

  2.容易使人形成“先入為主”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群體和一般事物最簡單的認識,它有利於對某一群人或某類事物做概括的瞭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為主”的偏見,造成社會認知偏差,阻礙人們對特定事物的深入瞭解。對於刻板印象,心理學家們大多是給以否定評價的,有的甚至把它和偏見劃等號。對待社會刻板印象效應的正確態度,應當是承認它的合理性的同時又重視它的局限性,這樣才能自覺地把社會刻板現象變成我們正確知人、識事、辨物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一種障礙。

  (二)地域文化心理

  地域文化心理是以地域的自然條件,如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的特定表現內容形成的一種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側重於公眾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定勢傾向,而且常常表現為“鄉土觀念”、“鄉規民俗”、“地域性格”等。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就是指地域文化心理。

  1.地域文化心理的主要表現形式一種是以地域觀念為基礎的親緣心理,另一種是以地域文化為基礎的依從心理。

  (1)以鄉土觀念為基礎的親緣心理,是指與出生地或居住地相關的家鄉情結和家鄉人情結,這種親緣心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傳統文化心理的重要內容。從大範周來說,僑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親緣性最強,走遍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就能找到華人圈。從小範圍來說,一個省、一個縣、一個鄉,地域越小親緣心理越強,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說的就是這種家鄉人情結。

  (2)以地域文化為基礎的依從心理。依從地域文化價值觀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它表現為地方習慣和風俗,是某一社會文化區域內的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共同的行為準則和心理參照系統。所以要研究地域文化心理就要研究地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

  2.地域文化具有穩定性但隨著現代社會不斷開放,地域性的文化價值觀和地域性的鄉規民俗都在發生變化,人們的地域親緣心理也隨著經濟、文化的社會化、國際化趨勢而日益衝破狹隘、封閉的眼界,具有越來越大的社會性。

  (三)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指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共同點,甚至有時包含的具體內容也完全相同。因為民族本身具有“共同地域”的特征,民族文化往往同時也就是地域文化,如中華民族的文化同地域概念上的中國文化從總體上看就幾乎不能區分。但就其歷史的發展性來說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如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同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但兩地相隔數千公裡,不能說是同一種地域文化。

  1.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澱性相比較而言,民族文化心理比地域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沉澱性,而地域文化心理比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兼容性。表現為民族不受地域的限制,即同一個民族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中生活,但不被同化。

  2.民族文化心理的內容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意識、民族感情和民族習慣。

  (1)民族意識是對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點的認同,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礎。

  (2)民族感情是對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點的熱愛的體驗,它是民族向心力的支柱,是在民族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

  (3)民族習慣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延伸,是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的具體表現,它和民族語言等一起構成民族文化的特色。

  民族文化心理的三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貫通、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其中民族習慣最具代表性。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是每個民族都有的,具有共同性;民族習慣儘管每個民族都有,但具有差異性。因為民族習慣有差異,而且往往觸發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所以對於其他民族的習慣必須給予充分尊重,特別是有些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應當特別註意。

群體心理定勢在公共關係中的作用[2]

  群體心理定勢反映一類人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數眾多、根深蒂固、作用廣闊是它的基本特點,因而比個體心理定勢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在公共關係活動中,要採取對待社會刻板效應的正確態度,看到它的局限性,避免公共關係活動忌諱的偏見以及固定、籠統無變通的評價;承認它的合理性,註意汲取社會一部分成員的共識中的合理和真實的因素,註意科學地概括一類事物或人物的特點與共性,自覺地把社會刻板現象變成我們知人、識事、辨物的手段和工具。在改革開放中,註意運用地域文化心理,更廣泛、更有效地同海外華人交往;註意不同文化價值觀在對外交往中體現出來的差異,開展跨文化溝通;在公共關係活動中,對符合本國與對象國憲法和法律的民族習慣表示理解和主動提供服務,從而有利於影響公眾,有利於增進民族團結和民族友誼。

  在公共關係活動中,應高度重視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倡導新風尚,樹立新道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群體心理定勢研究的意義[3]

  公關行為活動所面對的有時雖然是單個人,但往往反映出一群人、一類人、一個社會階層,甚至一個民族的某些共同心理定勢。對群體心理定勢的研究,有助於公關主體更深刻地理解和分析一個公眾的欲望、態度和言行的實質所在、社會根源來由。

  而且,在很多的時候,公關主體面對的是群體性公關對象。他們共有的心理定勢,會對公關主體的生存發展,構成至關重要的群體性態度和行為,影響範圍和力度都很大。從心理定勢所產生的正效應看,如果處理和控制得好,會大大拓展公關主體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途。但從負效應看,也可能使公關主體驟然墮入四面楚歌的生存危機、發展絕路中。因為,群體性公關對象對於公關主體來說,就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生存環境,有時甚至是全部生存環境。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譚昆智,王健美,鄢豐敏,譚靖儀著.公關心理與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03.
  2. 戚學森主編.公關心理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05.
  3. 白巍著.公關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群體心理定勢"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