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社會共同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共同體(Societal Community)

目錄

什麼是社會共同體

  社會共同體是指由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特定關係和紐帶聯繫起來的人群共同體。社會中存在的、基於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共同特征(這些共同特征包括種族、觀念、地位、遭遇、任務、身份等)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既包括小規模的社區自發組織,也可指更高層次上的政治組織,還可指國家和民族這一最高層次的總體

社會共同體的涵義

  1. 社會共同體是指由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特定關係和紐帶聯繫起來的人群共同體這裡所說的“共同體”是指廣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結合為一個共同的生命存在圈的形式也就是各個個人的生命存在之間的某種比較穩定的相互關係
  2. 所謂社會共同體,是指植根或覆蓋社會基層的社群.這個社會共同體不僅有相同的文化,而且有對這種文化在認同上的自覺.社會共同體是倫理實現的基礎,也就是普遍倫理所必須具有的社會平臺,而這個問題通常被倫理思想或倫理學說所忽視
  3. 這裡所謂的社會共同體是指廣義的社會集團它包括氏族、部落、民族、國家、階級、政黨、公開或秘密的社會團體、家族、生產組織、學術組織。
  4. 社會共同體,就是指由若幹社會個人、群體和組織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方式和社會規範結合而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其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需求,以及強烈的認同意識。社會生活共同體具有經濟性、社會化、心理支持與影響、社會控制和社會參與等多種功能。對於生活於其中的成員個體來說,依靠共同體獲得身份、地位和權力,也依靠共同體幫助其滿足各種依靠自身無法滿足的需要,如應付重大的災害、疾病等帶來的困難,通過參加共同體的各種活動來滿足其精神需要,如獲得社會認同和歸屬感等。

  人類歷史上形成的由共同生活中某種紐帶聯結起來的穩定的人群集合體。亦稱人群共同體。包括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關係和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經濟生活、居住地域、語言和文化心理素質為紐帶形成的民族等。

社會共同體的發展

  社會共同體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過程。最早的社會共同體是原始人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兩性關係逐漸擺脫雜交的原始狀態,明確了血緣親族的界限,產生了氏族。由氏族組成部落和部落聯盟。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形成了以兩性共同生活和婚姻關係為特征的作為生產單位和生活單位的家庭。氏族、部落和家庭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共同體。階級產生以後,在原始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形成為古代民族,即部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自然經濟的解體,在部族的基礎上形成資本主義時代的現代民族。部族和民族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血緣關係,而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質。

  社會共同體同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繫。社會共同體的特征和形式受著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狀況的影響和制約。例如,氏族和部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是受原始社會生產方式狀況特別是低下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現代民族的形成,是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出現相互聯繫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受著社會共同體的影響和制約。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既要求各民族共同體發展,同時又要求形成超越民族共同體界限的更為廣泛的人群共同體。隨著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將會使民族界限逐漸泯滅,形成世界範圍的人群共同體。

社會共同體的轉向[1]

  第一,從同質共同體轉向異質共同體。

  我們說,社會共同體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價值目標,通過成員的共同參與,真誠合作,形成的成員間及成員與共同體間相互依存關係。社會共同體中,共同的價值和信仰是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認識在差異性的基礎上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從而,使國家政治生活中心發生了歷史性轉換,多元、差異的社會逐步得以建構,中國社會由同質性社會共同體發展為異質性社會共同體成為社會轉向的主格調。

  第二,從生活共同體轉向精神共同體。

  中國社會建設的初級目標定位是建設城鄉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是居民在私人空間之外的一個彼此溝通的公共領域,是居民培育和鍛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公共意識的重要領地。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單位人”的概念已逐步淡化,“社區人”的概念在逐步強化,社區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人們對社區的依靠越來越明顯。因此,讓社區承擔起社會生活共同體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生活共同體就是各種形式的社區組織。人類的社會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非物質生活這兩個部分。物質生活又可分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資料的個人消費活動;非物質生活又稱為精神生活,內容包括精神產品的生產活動,如哲學、倫理、民俗、道德、教育、文藝等,以及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消費活動,如文娛、社交、學習、體育等。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精神生活密切聯繫、相互結合、難分彼此,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有機整體。因此,共同體建設需要從生活共同體發展到精神共同體

  第三,從社區共同體被組織機制轉向社區共同體自組織機制。

  對於傳統的中國社會而言,無論是基層市場共同體,還是村落共同體,其結構單元都具有內聚性特征,在傳統社會體制下,這種缺乏內聚性特點的村落共同體缺乏自我更新的內在機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後,國家政權對社區控制有所放鬆時,但基層社會卻又時常陷入一種無序狀態,當國家控制強化之時,社區生活活力喪盡,這就是“一統就死,一松就亂”的社區局面。從理論上講,社區作為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共同體,理應成為社會成員感情維繫的紐帶,社區應該既是地域性社會共同體,更應是社會成員利益和文化共同體。也就是說,社區原本就是一個具備自我修複、自我更新的自組織系統。社區自組織的特點拒絕他組織的強制性干預,它通過自我的修複實現社區共同體內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促成自身的有序化。被組織常常導致社區共同體組織管理的僵化,所以,社區共同體的自組織發展最終要取代社區建設的被組織機制。從社會共同體發展的理論視閾進行考察,社區共同體組織的整合機制由“被組織”主導轉向自組織導向,也是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自組織的管理機制並不是完全排斥他組織的合理管理和巨集觀引導。任何一個社區共同體都是國家的組成部分。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韓洪濤.走向實踐的社會共同體及其構建路徑[J].《求索》.2010年第8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會共同體"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4.152.68.* 在 2017年3月23日 12:28 發表

被組織和自組織最終都是個意念的顯現,佛教經書《楞嚴經》智者阿難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中,自省中得知宇宙萬物都是自性的幻化,覺者非二圓通非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責任,共同的命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