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電視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電視新聞(Television News)

目錄

什麼是電視新聞[1]

  電視新聞狹義上是指各級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等消息類的電視新聞報道。而廣義的電視新聞則是指電視節目中傳播新聞信息的各種新聞節目的總稱。它時效性強、簡潔明快、不需要過多的細節描寫,是一般電視臺節目的骨幹和主體。

電視傳播的特點和優勢[2]

  電視作為獨立的媒體,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傳播方面的特點是主要的,它對形成其他方面的特點,造成其他方面的優勢有規定作用和重要的影響力

  1)直觀性

  電視可以把觀眾“拉到”所傳事件的現場,讓他們“親眼” 見到現場的景象, “親耳”聽到現場的聲音,看不清,聽不明的地方,還可由記者、播音員作補充性、解釋性說明。受眾很少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約,通過畫面和記者、播音員的表情、口型瞭解所傳播的內容,甚至搖籃中的嬰兒也對電視的畫面感興趣,這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這種直觀性對人的感官刺激最為強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衝動和情感共鳴。這些是電視傳媒吸引受眾的“先聲奪人”之處和重要誘因。

  2)複合性

  電視可以同時傳送聲音和畫面,可以靈活運用音、像、光、色等多種手段使所傳內容更真實、更逼真、更能顯示其特點,因而也更具可信性,更有吸引力、衝擊力和感染力;可以突破傳播內容的時空限制,通過遠距離採訪把與所傳播的內容有關的人和事“搬到”觀眾面前,使其更全面、更集體地瞭解所傳播的內容;它還可選用相關的音、像、圖表、文學、文獻等歷史資料,多層次、多視角、多方位、多時空地展示事物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使受眾更深刻,更理性地認識所傳播的內容。

  3)對比性

  電視可以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形象直觀地一起放到受眾面前,讓受眾分辨;同時既可以使受眾看到所傳播事件雙方(或多方)有關事物和人物的活動,又可以聽到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及旁觀者、採訪者的聲音(包括表態、說明、辯論等等)。這種直觀性、複合性的對比給受眾感官刺激之強烈,給受眾的情感衝擊之巨大,引起受眾或喜悅或悲傷,或贊羡或憎惡、或激昂或沉重等情緒和心理變化之迅速,都是其他新聞媒體相形見絀,望塵莫及的。

  在實際操作中,直觀性、複合性、對比性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使電視傳播的特點更加凸顯,電視傳播的優勢更加強烈。

電視新聞創新的發展策略[3]

  1.聯合新媒體,提升傳播力

  新媒體的發展,逐漸改變了傳統電視節目固定時段、特定地點的接收限制,擺脫了人們單純依靠電視獲取新聞信息的局面,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隨意的地點,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工具搜索和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在這種情況下, 電視新聞傳播應該與時俱進,適應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利用好新媒體這一優勢傳媒力量。

  2010年1月,我國通過了廣播電視網、互聯網、電信網三者融合發展的方案,這一政策為電視新聞節目與新媒體共同發展註入了生機。新媒體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向雙向交互傳播轉變,從而使傳統的單一終端服務走向了多終端服務狀態,增強了電視新聞的傳播能力,並且更新了傳播理念,創新了傳播技術,拓展了傳播手段,為電視新聞節目走向多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新媒體時代下,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優勢,增強新媒體與電視新聞的聯繫,緊緊圍繞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及時與觀眾進行信息的反饋與評論,這樣能夠極大地調動觀眾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提升電視新聞的節目質量。

  2.加強監管,保持公信度

  (1)避免播出失誤現象

  全媒體時代下, 由於信息來源更加廣泛、受眾的自由交流空間不斷擴大,使得電視新聞節目內容更加生動和全面,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風險,為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安全與監管秩序維護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最近幾年,電視新聞節目出現了“口誤門”、“哈欠門”、“補妝門”等或大或小的失誤問題。

  (2)規避“娛樂化”趨勢

  一般來說,判斷一個新聞節目是否存在過度娛樂的傾向,必須要以最終傳播效果為衡量尺度。因為健康、積極的新聞傳播格調是宣揚真善美而打擊假惡醜的,娛樂化的新聞傳播卻只以提升收視率和吸引觀眾眼球為目標,一味地滿足觀眾獵奇和感情宣泄需求。

  在全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的信息採集途徑更多,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更不容易甄別良莠,再加之一些電視新聞節目片面追求收視率,節目中會過多地報道那些娛樂化傾向較重的內容。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在鼓勵創新、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做到嚴格監管,防止娛樂元素滲入,確保電視新聞節目在堅持知識性、思想性的原則下,增強節目的觀賞性和藝術性,清除掉新聞節目中庸俗和低俗的風氣。

  3.與時俱進,激發創新力

  (1)創新新聞播出內容

  新媒體的信息多具有表象、片段和簡單等特點,微博評論、手機短訊、網路視頻等傳播而來的信息零散、瑣碎且真實度有限。對此,電視新聞工作者應具有全局觀念、時代感,深度開發、挖掘新聞資源,使電視新聞節目更加專業與權威。例如,2011年10月13日的“小悅悅事件” ,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註與激烈討論。廣東電視珠江頻道的《630新聞》圍繞這個事件展開“解剖醜陋” 的討論,以此警示人們拒絕醜惡人性,並且播放了順德男童得到市民熱心救助的新聞,來闡發社會“真善美” 的一面。接著,還配發了《小悅悅帶走的僅僅是她的生命嗎?》的短評。

  (2)創新新聞節目形式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新媒體元素的註入為節目增添了活力,這不僅表現在新聞內容的選取上,更表現在新聞節目的形式新穎獨特上。通過網路BBS論壇、微博評論、簡訊互動等形式增強新聞節目與觀眾的交流、溝通,能夠最大程度地促使電視新聞與觀眾進行互動。例如,廈門電視臺的談話類節目《TV透》,定位為言論開發的平臺,節目通過嘉賓犀利言辭、激烈爭論,共同討論百姓關註的、有衝突的公共話題。2013年3月改版後,這檔節目不僅由錄播改為直播,還增加了社交電視功能,它讓用戶在看電視時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可以隨時與其他電視用戶進行交流與分享,並通過“按下遙控器上的按鍵”方式進行“投票” ,直接表達對正方或反方觀點的支持。

  此外,受眾對於新聞報道的真實程度要求很高,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在人們心中的權威性很強,在一些突發、緊急的事件發生之後,電視新聞可通過網路、移動通訊等平臺,以直播、連線等方式為廣大觀眾提供及時、準確的現場信息,融合多元媒體,為受眾帶來高質量的新聞信息。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媒領域的延伸,數字網路化新媒體已經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但也為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帶來了活力。在全媒體時代下,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應不斷探索電視新聞的創新途徑,推動電視新聞的價值體現,以期對電視新聞報道的生存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靜.淺談電視新聞畫面剪輯的要點[J].新聞傳播,2014(1)
  2. 楊海寧,尹志敏,王克任.試說電視新聞的特點和優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3(6)
  3. 洪津津,賴加鳳.探析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3(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電視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