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26个条目

現代管理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現代管理理論

  所謂現代管理理論是指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西方管理理論巴納德是現代管理論的生父,西蒙是巴納德的直接繼承人。所以,現代管理理論又稱為巴納德-西蒙理論。

現代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現代管理思想和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由以下因素作用的結果。[1]

  ①在20世紀40年代,由於工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電子電腦進入工業領域,在工業生產集中化、大型化、標準化的基礎上,也出現了工業生產多樣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工業生產的專業化、聯合化不斷發展,工業生產對連續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變化莫測,即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管理改變孤立的、單因素的、片面的研究方式,而形成全過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員式的系統化管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運輸問題、機場和港口的調度問題、如何對大量的軍火進行迅速檢查的問題,等等,都涉及管理的方法。

  ③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層出不窮。

  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由於工人運動的發展,赤裸裸的剝削方式逐漸被新的、更隱蔽、更巧妙的剝削方式所掩蓋。新的剝削方式著重從人的心理需要、感情方面等著手,形成處理人際關係和人的行為問題的管理。

  ⑤管理理論的發展越來越藉助於多學科交叉作用。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法學、電腦科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應用於企業管理。

  現代管理理論學派林立的原因除了技術進步生產社會化等社會、經濟背景因素外還有以下重要理論、實踐以及研究者個體等方面的因素:

  1、管理領域複雜性的影響

  2、管理學者知識背景不同的影響

  3、管理實踐發展的不同時期的影響

  4、理論發展規律的影響

現代管理理論發展的脈絡

  (一)管理理論的分散化。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形成了諸多的學派,被稱之為管理理論的“熱帶叢林”。

  1、管理科學的崛起

  管理科學產生的背景。促使其產生與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加劇,決策關係企業的生死存亡,對企業管理,特別是決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量的先進成果可以應用於管理決策,為提高決策水平、建立系統的管理科學提供了技術支持。

   2、管理科學的由來

  管理科學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繼續和發展。

  3、管理科學的特點

  1、管理科學的核心就是尋求決策的科學化。

  2、註重定量分析,認為決策的過程就是建立和運用數學模型的過程。

  3、廣泛使用電子電腦。

  4、管理理論的熱帶叢林

  管理理論的“熱帶叢林”時期主要包括以下學派,

學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主要思想
管理過程學派哈羅德·孔茨、西里爾·奧唐奈《管理學》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經驗學派戴爾《偉大的組織者》、《管理:理論和實踐》,
德魯克《有效的管理者》
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行為科學學派馬斯洛
赫茲伯格
麥戈雷戈
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社會系統學派巴納德他將社會學的概念引入管理,在組織的性質和理論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決策理論學派赫伯特·西蒙《管理決策新學科》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式。
數理學派 他們註重量化分析,強調應用數學模型解決管理決策問題,以尋求決策的科學化與精確化。
交流中心學派 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電腦運用於管理之中。

  (二)管理理論的集中化趨勢。進入60年代後,提出更加靈活地適應環境變化的權變管理理論

  1、系統管理理論

  系統管理理論是運用一般系統論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考察組織結構和管理職能,以系統解決管理問題的理論體系。代表人物為美國管理學者卡斯特詹姆斯·E·羅森茨韋克(James E.Rosenzweig)和約翰遜。卡斯特的代表作為《系統理論和管理》。

   系統管理學說的基礎是普通系統論。系統論的主要思想是:

  (1) 系統是由相互聯繫的要素構成的。

  (2) 系統的整體性。

  (3) 系統的層次性。

  卡斯特等人的系統學說。以普通系統理論為基礎的,包括系統哲學、系統管理和系統分析三個方面。

  2、權變管理理論

   權變理論產生的背景。世界進入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方面,企業面臨著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企業經營的風險與日俱增;另一方面,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管理、技術也更加複雜。於是,權變管理理論應運而生。

   盧桑斯權變管理學說。他提出一個觀念性的結構,並用矩陣圖來加以表示。這一結構由環境、管理觀念與技術、它們兩者之間的權變關係等三部分組成。

  (1)環境。

  (2)管理觀念與技術。

  (3)權變關係。

現代管理思想的新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出現,世界形勢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面對信息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等新的形勢,企業之間競爭加劇,聯繫增強,管理出現了深刻的變化與全新的格局。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管理出現了一些全新的發展趨勢。

  (1)非理性主義傾向企業文化

   非理性主義傾向產生的背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經營風險增大,競爭激烈,管理日趨複雜,在西方管理理論界出現了一種非理性主義傾向和重視企業文化的思潮。

  (2)戰略管理理論

   戰略管理理論產生的背景。20世紀70年代前後,世界進入到科技、信息、經濟全面飛速發展時期,同時競爭加劇,風險日增。為了謀求企業的長期生存發展,開始註重構建競爭優勢。這樣,在經歷了長期規劃、戰略規劃等階段之後,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戰略管理理論。

   戰略管理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安索夫(Ansoff)的《公司戰略》(1965)一書的問世,開創了戰略規劃的先河。到1976年,安索夫的《從戰略規則到戰略管理》一書出版,標志著現代戰略管理理論體系的形成。

  (3)企業再造理論

   企業再造理論產生的背景。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美國企業為挑戰來自日本、歐洲的威脅而展開探索。1993年,原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哈默(M.Hammer)博士與詹姆斯·錢皮(J.Champy)提出了企業再造理論。

   企業再造的基本含義。是指“為了飛越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重大的現代企業的運營基準,對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作根本的重新思考與徹底翻新”。

  (4)“學習型組織”理論

   “學習型組織”理論產生的背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的到來,使信息與知識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相應誕生了學習型組織理論。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煉》中提出來的。

   “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思想。認為“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並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組織成員的五項修煉。在學習組織中,有五項新的技能正在逐漸彙集起來,這五項技能被他稱為“五項修煉”。

現代管理理論的共性[2]

  現代管理理論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論的綜合,是一個知識體系,是一個學科群,它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在不斷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面前,建立起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自適應系統。要使這一系統能夠得到持續地高效率地輸出,不僅要求要有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組織,而且還要求有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來構成現代管理科學。

  縱觀管理學各學派,雖各有所長,各有不同,但不難尋求其共性,可概括如下:

  (1)強調系統化。這就是運用系統思想和系統分析方法來指導管理的實踐活動,解決和處理管理的實際問題。系統化,就要求人們要認識到一個組織就是一個系統,同時也是另一個更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所以,應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就是從整體角度來認識問題,以防止片面性和受局部的影響。

  (2)重視人的因素。由於管理的主要內容是人,而人又是生活在客觀環境中,雖然他們也在一個組織或部門中:工作,但是他們在其思想、行為等諸方面,可能與組織不一致。重視人的因素,就是要註意人的社會性,對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盡最大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以保證組織中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地為完成組織目標而自覺作出貢獻。

  (3)更視“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即註意“非正式組織”在正式組織中的作用。非正式組織是人們以感情為基礎而結成的集體,這個集體有約定俗成的信念,人們彼此感情融洽。

  利用非正式組織,就是在不違背組織原則的前提下,發揮非正式群體在組織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有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

  (4)廣泛地運用先進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在管理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所以,各級主管人員必須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與方法,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強信息工作。由於普遍強調通信設備和控制系統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對信息的採集、分析、反饋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即強調及時和準確。主管人員必須利用現代技術,建億信息系統,以便有效、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和使用信息,促進管理的現代化。

  (6)把“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組織,管理工作不僅僅是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從整個組織的角度來考慮組織的整體效果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因此,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管理的目的體現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說的績效(Pedonnance)。

  (7)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重視管理學在理論上的研究和發展,進行管理實踐,並善於把實踐歸納總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所有這些是每個主管人員應盡的責任。主管人員要樂於接受新思想、新技術,並用於自己的管理實踐中,把諸如質量管理目標管理價值分析項目管理等新成果運用於時間,併在實踐中創造出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論,促進管理學的發展。

  (8)強調“預見”能力。社會是迅速發展的,客觀環境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人們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預測,進行前饋控制,從而保證管理活動的J幀利進行。

  (9)強調不斷創新。要積極改革,不斷創新。管理意味著創新,就是在保證“慣性運行”的狀態下,不滿足現狀,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變革,從而使組織更加適應社會條件的變化。

現代管理理論對領導的要求[3]

  一、現代管理理論對領導的思維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傳統管理模式下的領導往往追求管理的穩定性、長期性,期望對組織的發展施以長遠的影響。

  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多變的技術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環境變化,往往使追求“穩定性”的領導措手不及。要適應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領導必須有能力對自己的發展有一個戰略規劃,要在徹底瞭解和準確把握組織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同時,結合本組織的特點,制訂出最佳的發展戰略

  如果沒有科學的戰略目標、長遠打算,只顧眼前一時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續發展,更不可能在競爭中取勝,惟有運籌帷眶,深謀遠慮,才能戰略制勝,才能不斷壯大發展。因此,現代管理理論對領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須審時度勢,及時作出決策,必須具有迅速適應新變化的能力。戰略研究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管理者要具有創新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對客觀事實的瞭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預見能力。

  二、現代管理理論對領導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質

  領導者的素質,是指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包括心理素質、知識素質、思想品德修養、身體素質諸方面的基本特征。

  1、領導者的思想品德與心理素質對其領導行為有重要影響。領導的人格魅力也來自於好的人品。一個人格高尚的領導者,必然受到群眾的尊重和信賴,說話有說服力。只有這樣,才能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敢於創新,不怕失敗,百折不撓,率領職工去實現組織目標。如果領導者只是依靠權力,而失去人心,說話無分量,身邊元群眾,必然指揮失靈,領導不力。

  2、領導者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領導績效。如果領導者具有決策能力,善於審時度勢、抓住時機、正確決策等,就會有利於實現有效的領導,提高工作績效。否則,若優柔寡斷、錯過"戰機",或盲目武斷,錯誤決策,就難以實現有效領導,甚至給組織造成重大損失。

  3、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速度發展,作為領導者,要實現有效的領導,必須掌握比較廣博的知識,特別是現代管理知識及所負責領域的專業知識、相關學科的知識等,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當工作發生變動時,還要及時調整知識結構,以適應崗位需要,並提高對被領導者影響力。不同行業、不同工作崗位的領導者需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二)管理者能力素質

  能力,又稱智能、才能、才幹等。領導人才主要需要具有領導才能

  1、決策能力是領導者必備的重要能力。越是高層次的領導者,越需要具有較高水平的決策能力。領導者在率領群眾去實現組織目標時,首先需要善於出主意、想辦法、提出行動方案,作出某種決定等,這都需要決策能力。決策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領導者要具有高水平的決策能力,必須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創造力等,才能遠見卓識,及時地作出科學、正確的決策。

  2、組織指揮能力。領導者要善於運用組織的力量,協調與組織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充分發揮人的作用,調動人的積極性,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

  3、協調能力。領導者需要具有處理好組織內各種關係的能力。這些關係包括上下級、平級的關係,以及組織內各部門間的關係。這需要領導者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和掌握領導藝術

  4、社會活動能力。領導者與社會各有關方面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談判、聯合、互助、杜會公益事業等,善於處理與社會各有關方面的關係,以促進組織發展,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5、開拓與創新能力。領導者善於審時度勢,開創新局面的能力。這需要敢於衝破陳腐的傳統觀念,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使組織立於不敗之地。

  三、現代管理理論要求領導必須將人性化管理彈性組織機構相結合

  在傳統管理模式中,生產以機器為中心,工人只是機器系統的配件,人被當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組織中最缺乏的不是資金和機器,而是高素質的人才。組織中人的作用,在組織中越來越顯出重要作用。這就促使管理部門日益重視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從物轉向人。

  管理是以人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質、處理人際關係、滿足人的需求、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合作和創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現代管理更強調用柔的方法,尊重個人的價值和能力,通過激勵、鼓勵人,以感情調動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充分地調動所有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及合理配置。

  隨著社會的發展,管理從固定的組織系統向富有彈性的組織系統發展,這是現代管理髮展又一個重要趨勢。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組織系統,長期固定不變,顯得僵硬。但現在,由於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組織機構應該趨於靈活而富有彈性,以求信息暢通並行動敏捷,能夠具有很強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為簡化發號施令和相互溝通的渠道,組織管理者將縮小機構,減少層次。在組織各下屬機構變小的同時,賦予它們更大的自主權,實行經營權和管理權下放。這既有利於發揮下屬人員的專長和創造精神,又有利於使領導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層戰略決策問題上。

  現代管理理論是近幾十所來正在迅速崛起的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其蓬勃發展主要是受到了社會對更高領導能力需求的推動,而這種推動力又來源於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對組織領導的更高要求。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社會生活急劇變化的時代:經濟體制的轉型,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價值碰撞,這些都不斷在對社會中各種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提出新的挑戰,也對組織的領導者提出來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門科學理論都不是唯一和一成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必過於苛求現代管理理論下領導科學的完美無缺,但我們完全可以對其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只要我們遵循嚴格的科學方法,肯於付出辛勞,不斷摸索、總結其精華,這片尚未開墾的沃土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一片碩果纍纍的綠洲。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趙濤 齊二石.2.5現代管理理論.《管理學》
  2. 梁雄健.第一章 管理與管理思想.《現代通信企業管理》
  3. 張二燁.現代管理理論下的新型領導模式初探.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Vulture,Zfj3000,Dan,Ximeim,Yixi.

評論(共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現代管理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8.19.75.* 在 2008年11月28日 11:45 發表

謝了

回複評論
210.27.181.* 在 2010年6月28日 11:03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180.121.112.* 在 2010年11月9日 11:58 發表

概述全面,好!好!好!

回複評論
111.127.240.* 在 2011年4月14日 13:19 發表

漂亮的概述

回複評論
219.152.88.* 在 2011年11月13日 22:41 發表

非常感謝,學習了

回複評論
124.129.18.* 在 2011年11月22日 14:48 發表

理論太深啊

回複評論
124.73.0.* 在 2011年11月25日 18:05 發表

有無全面的、?、? 各位朋友可有推薦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