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環境保護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環境保護心理學(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目錄

什麼是環境保護心理學[1]

  環境保護心理學屬於環境心理學在當代的一種新的發展(環境心理學的另外一種發展形式為生態心理學或心理生態學ecopsychology)。肇起於1960年代的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從關註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到關註環境因素對人的工作與生活質量的影響,以及關註環境與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發展為關註人的行為對周圍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關註自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而形成了環境保護心理學的基本思想。

  環境保護心理學成為一種新興學科,更為重要的因素來自社會現實本身。全球的生態變化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危機.自然資源的衰竭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上最受關註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其有關的心理與行為根源。環境保護心理學家們意識到,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生活質量。我們必須改變人類的行為,以減少對於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和破壞,以促進和增強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新的理解,來欣賞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體驗。心理學的研究一向以人的行為為主題,並且為“行為”賦予了認知、情感、態度、動機以及信念和價值等內容。而這些以人類個體和人與人關係為重點的傳統心理學的研究,都將在人與自然的全新層面,獲得新的意義和價值。

環境保護心理學的研究內容[2]

  環境保護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環境價值觀、環境態度、環境行為這幾大核心概念進行研究的。

  1.環境價值觀

  環境價值觀的定義,比較有影響力的是Stern和Dietz提出了環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1自我中心主義環境價值觀(2)利他主義環境價值觀(3)生態主義環境價值觀。

  近20年最著名的環境價值觀一新環境範式成為一種區別於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價值觀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它的主要觀點是:(1)人類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保護他們對我們有益;(2)我們所做的很多事對環境具有無意識的消極後果;(3)很多資源是有限的;(4)生態局限如環境承載量,制約著我們。

  2.環境態度

  在環境領域中所研究的態度包括兩類:對環境的態度(一般環境態度)與對某種環境行為的態度(特定環境態度)。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一般環境態度預測一般環境行為,特定環境態度預測特定環境行為。

  武春友根據許世璋、Fransson、Stern和Sehultz的研究,將環境態度分為三個維度:環境敏感度、環境關註和環境價值觀。OzgurTaskin博士在2002年編製的GeneralEnvironmentalAttitude將一般環境態度分為對節約能源的態度、對人口環境的態度、對環境公共事業的態度、對經濟環境的態度、對生活環境的態度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嘲。

  Laroche、Tomiuk和Bergeron在2002年編製的環境態度問卷,把環境態度分為團體責任水平、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環境友好的不便性以及環境友好的重要性四個維度網。

  在一般環境態度中使用最多的量表即NEP量表(新環境範式量表),也有研究用它測量環境關心和測量環境價值觀。這個量表最早是RileyDu—lap和KentVanLiere開發的,只有一個維度,用於測量民眾對新環境範式的認可度。Albrecht在1982年對這一量表進行分析找出了三個維度,分別是:自然的平衡、增長的限制和人類控制自然。在2000年發表的論文中,Dunlap又把這一量表修訂成為五個維度:對自然平衡的看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看法、對人類例外主義的看法、對生態環境危機的看法和對增長極限的看法用。

  3.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

  廣義的環境行為,是指能夠影響生態環境品質或者環境保護的行為,它可以是正面的,有利於生態環境的行為,如資源回收等;也可以是負面的,不利於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浪費資源等。大多數的研究者都將環境行為定義為正面的,對生態環境有利的行為。

  KoUmuss和Agyeman將環境行為定義為一種被個體所採用的有意識的努力去最小化他對自然的負面影響,並建設環境的行為罔。張興蓮等人認為環境行為是指人們具有環境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必須採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

  目前對環境行為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Sia和Hungerford(1985)將環境行為分為五類:說服行為傭言辭說服採取什麼積極的環境行為);消費行為(綠色消費);生態管理(為維護或改善生態系統所採取的行動,如植樹、資源回收等);法律行為(環境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政治行為(以游說、投票和競選促使政府環保)。

  Smith—Sebasto和DAcosta(1995)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歸為六類:公民行動(通過政治手段,如請願、投票、抗議等達成環境保護的目的);教育行動(未獲得環境保護知識和信息所採取的行動);經濟行動(用金錢的方式達到環保的目的);法律行動(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採取法律製裁);實踐行動(日常的身體力行的環保行為);說服行動(使他人重視環保的非金錢的勸導行為)。

  Stem(2000)根據激進程度和領域範圍把環境行為分成四類:激進的環境行為(如參與環保示威);公共領域的非激進行為(如加入環保團體,支持環境立法等);私人領域的環境行為(如購買節能家電,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等);其他具有環境意義的行為(如涉及環保產品,生產節能用品等)。

  DaphneGoldman,BelaYavetz等(2003)將環境行為歸為六類:資源節約行為(如節約用水用電);對環境負責任的消費行為(綠色消費);與自然相關聯的娛樂行為(生態旅游);廢物迴圈行為;公民權利行為;環境行動主義。

  4.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關係的相關研究

  (1)Ajzen和Fishbein的計划行為論Ajzen的計戈Ⅱ行為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預測若個人對某行為的態度越積極,所感受到周圍的規範壓力越大,對該行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則個人採取該行為的意圖便越強。

  (2)Guagnano,Stern和Dietz的ABC理論該理論認為環境行為B是個人的態度變數A和情境因素c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情境因素是比較中立的或者趨近於零的時候,行為和態度的關係最強;當情境因素極為有利或者不利的時候,可能會大大促進或者阻止行為發生。

  (3)Hines的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Hines、Hungeford和Tomera利用元分析法將128篇有關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該模式認為:環境行為受到行為意向的影響,而行為意向又受到若幹變數,包括行動技能,行動策略知識,環境問題知識,個性變數所影響。另外還受到情境因素影響,如經濟限制、社會壓力。

  很多環境心理學的研究驗證了上面的理論。Tanner和Kast在瑞士對547個居民所做的關於綠色消費行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個人態度和信念是綠色消費行為的有效預測變數。Sivek等人也發現環境態度變數能解釋環境行為頗高的變異量,並且環境敏感度是行為的有效預測變數。但是也有一些相反的結論。Scott和Willits對美國賓州居民的大樣本研究中發現態度與環境行為間關聯並不強。香港學者Chan在北京、廣州選取了300戶居民進行了綠色消費的調查,結果也表明,中國人對生態問題較為關註,也持有積極的生態價值觀,但是卻並不能有效地落實到行動上。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不一致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1)態度與行為的一般性與特殊性。“我是個環保的人”不能預測“我回收了每一個易拉罐”。但是“我很支持回收廢舊報紙”可以成功預測“我回收了廢舊報紙”。(Tarrant&Cordell,1997;wall,1995)(2)態度的顯著性和行為的易操作性。我能不能有意識將垃圾扔進垃圾桶是一個環保行為和附近有沒有垃圾桶都影響一個人的環保行為。(3)個人的主觀標準。“我支持建立一個垃圾回收站”,但是“建在我家附近,就免談”。(4)態度強度。我們有普通的環保態度和我們具有很強的環保態度是不同的。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徐峰,申荷永.環境保護心理學:環保行為與環境價值(J).學術研究.2005,12
  2. 虎佳子.環境保護心理學的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環境保護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