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水土保持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水土保持林[1]

  水土保持林是指水土流失地區以減少、阻攔及吸收地表徑流,涵養水源、防止土壤侵蝕、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目的的防護林。

水土保持林的功能[1]

  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主要是通過林冠層的截持、林地枯枝落葉層的調節、涵蓄降水及林下土壤的滲流等環節來實現水土保持林的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②固持土壤。喬灌木樹種依靠其深長的根系及擴展的水平根系,能在相當大的深度、廣度範圍內固持土體。如林內各樹木植株間盤根錯節的根系網,以及淺根和深根樹種的混交搭配,牢牢地固持著土體;

  ③調節區域氣候、改善環境條件。

水土保持林樹種的選擇[1]

  ①根系發達。根系發達、根櫱性強的樹種,可以固持土壤,增強土體的抗蝕能力,如刺槐、旱冬瓜等;

  ②生長迅速。這是防護林樹種選擇的共同原則。生長迅速、樹冠茂密,能形成枯枝落葉層的樹種,可減少落地降水數量,保護土層,如刺槐、沙棘、紫穗槐等;

  ③枯落物豐富。落葉豐富、易分解,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最好有固氮能力,以提高土壤肥力,如刺槐、紫穗槐等;

  ④適應性強。在一般情況下,營造水土保持林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差,儘量選擇適應性較強,耐乾旱、貧瘠的樹種,如側柏、檸條、杜梨等。

水土保持林的劃分條件[2]

  水土保持林是以減緩地表徑流、減少沖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復土地肥力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劃為水土保持林:

  (1)東北地區(包括內蒙古東部)坡度在25度以上,華北、西南、西北等地區坡度在35度以上,華東、中南地區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採伐後會引起嚴重水土流失的;

  (2)因土層瘠薄,岩石裸露,採伐後難以更新或生態環境難以恢復的;

  (3)土壤侵蝕嚴重的黃土丘陵區塬面,侵蝕溝、石質山區溝坡、地質結構疏鬆等易發生泥石流地段的;

  (4)主要山脊分水嶺兩側各300m範圍內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水土保持林種植點的配置[3]

  種植點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分佈的形式,是構成水土保持林群體的數量基礎。分佈形式的不同,決定著林木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密度巳確定的情況下,通過配置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合理分配和利用光能及地力,因此,人工水土保持林中的種植點的配置與林木的生長,樹冠的發育,幼林的撫育和施工等都有密切的關係。

  目前的造林工作中播種點或栽植點在造林地主要採用成行狀排列的方式。行狀配置由於分佈均勻,能充分的利用營養空間,有利於樹冠發育和樹幹的通直園滿。也便於撫育管理。在丘陵和山地造林時,為了使樹冠發育均勻及保持水土,一般相鄰行的種植點錯開呈品字形排列,也叫品字形配置。山丘地造林時。種植行的方向要與徑流線相垂直,水土保持效果最好,行狀配置有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三種。

  長方形配置是造林中最常用的一種配置方式,株行距不等,一般行距大於株距,行內株間郁閉早,能提前收到株間郁閉的效果。增強幼林的穩定性,也便於幼林撫育和修枝等。

  正方形配置的株行距相等.苗木之間的距離均勻,利於樹冠均勻地生長髮育,也便於施工,在株行距較大的平地,便於使用機械撫育。是營造用材林和特用經濟林較為常用的配置方式。

  正三角形配置的各相鄰株的距離都相等,是配置最均勻的一種方式,這種配置方式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間,使樹冠發育均勻,提高木材質量,防護作用最大。

  行狀配置的單位面積種苗量在單株栽植時,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單位面積總苗量=栽植面積(平方米)÷株距(米)×行距(米)

  若採用雙行為一帶栽植,往往是帶間距大於行距。此時單位面積種苗量在單株栽植時,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雙行式栽植,單位面積總苗量=栽植面積(平方米)÷株距×(帶距+行距)÷2

  叢植時,單位面積總苗數還應再乘以每一種植點的株數。

  除以上各種配置方式外,有時採用一種群狀配置方式,也稱簇式配置。這種配置方式的特點是種植成群(簇)分佈,群與群間的距離較大,一般相當於水土保持林成熟階段的平均株距,在每一塊狀地內苗木比較密。往往是幾株(3-5)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生物群體(或稱植生組)。

  群狀配置的優點。在造林初期,群內苗木很快郁閉,形成了一個對苗木生長較有利的集團,因而對不良環境因數(乾旱、日灼、雜草等)有較大的抵抗能力,初期生長較穩定。然而這種配置形式由於群內苗木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群內幼樹間的矛盾也逐漸突出,株問競爭加劇,分化明顯,應該及時通過人為措施去弱留強,選擇定株。但它對光能的利用和樹幹的發育都不如行狀配置,產量也較低。一般造林較少採用。由於它具備抗性強、穩定、易於管理等特點。因此,在跡地更新及低價值林的改造上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群狀配置種苗量的計算方法為:單位面積總苗數=單位面積簇式塊數×每塊的種植數量。

水土保持林的營造[4]

  由於大多數水土流失地區的生物氣候條件和造林地土壤條件都較差,水土保持林的營造和經營上有如下特點:選擇抗性強和適應性強的灌木樹種,同時註意採用適當的混交方式。在規劃施工時註意造林地的蓄水保土坡面工程,如小平條﹑魚鱗坑﹑反坡梯田等(見造林整地)。可採用各種造林方法,以及人工促進更新(見森林更新)和封山育林等。造林的初植密度宜稍大,以利提前郁閉。

  1、細緻整地

  ①細緻整地是保證造林成活和幼樹生長的關鍵性技術措施。解決旱期土壤水分不足,改善以土壤水分為中心的生境條件。只有通過細緻整地,改變地形,攔蓄徑流,同時翻鬆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透水性和持水量,才能改善土壤水分條件,保證幼樹的成活和生長。

  提高土壤肥力。通過預先整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氣性和含水量後,有利於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營養物質的分解,從而使有效氮、磷、鉀的含量增加。整地後,雜草明顯減少,也減免了雜草對水分、養分的爭奪。

  為提高造林質量創造條件。通過整地,清除了石塊、草根,疏鬆了土壤,又將表土集中放置在栽植點周圍,使直播、植苗時易於做到深栽、踩實,造林後也便於鬆土除草。

  ②整地方法。

  水平階。適用於坡面較為完整的地帶。水平階是沿等高線里切外墊,作成階面水平或稍向內傾斜成反坡(約5°—8°);階寬1.0—1.5m;階長視地形而定,一般為2—6m;深度40cm以上;階外緣培修20cm高的土埂。

  反坡梯田。適用於坡面較為完整的地帶。一般多修成連續帶狀,田面向內傾斜成12°—15°反坡,田面寬1.5—2.5m;在帶內每隔5m築一土埂,以預防水流彙集;深度40—60cm。

  水平溝。適用於坡面完整、乾旱及較陡的斜坡。水平溝上的口寬1m,溝底寬60cm,溝深60cm,外側修20cm高埂;溝內每隔5m修一橫擋。

  魚鱗坑。適於地形破碎地帶。為近似於半月形的坑穴,坑面低於原坡面,稍向內傾斜。一般橫長1—1.5m,豎長0.8—1.0m,深40—60cm,外側修築成半環狀土埂,土埂高20—25cm。魚鱗坑要品字形排列。

  2、造林方法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方法,應當突出其抗旱技術措施。一般應以植苗造林為主。但是,一些先鋒灌木樹種可以採用直播造林方法,在陰坡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地帶,一些針闊葉喬木樹種也可以直播造林

  植苗造林在同一塊地不要一、二級苗混栽,以求林木生長整齊。一般植苗採用明穴植樹法。開穴深、寬要大於根幅、根長,栽正扶直,深淺適宜,根;舒展,先填表土、濕土,分層踏實,最後覆一層虛土。有的小苗,可採用寒縫栽植法。在土質較松地帶,對根系細窄的小苗木,如馬尾松小苗,可採用窄縫栽植法,但不要窩根,栽後壓緊土縫或踏實,再覆些虛土。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萌芽力強的闊葉樹種採用截乾栽根,有利於保持苗木本身的水分平衡,成活率較高。用地膜、草秸覆蓋於植樹穴上,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發,達到蓄水保墒、促進幼樹成活的目的。地膜覆蓋還有增加土溫、促進生根的作用,應予推廣。

  播後可迅速發芽生根,並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先鋒樹種,如檸條、馬桑、栓皮櫟等,在鳥獸害少的地方,直播造林已取得較好成效。在南方高海拔山地,雲南松、華山松、光皮樺等樹種直播造林的效果也很好。

  水土保持造林還應當採取一系列其他抗旱造林配套技術。例如,選用壯苗造林,必須從起苗到定植,搞好苗木保濕,力爭使苗木水分不過多減少,還要選擇溫度、水分最穩定的季節定植等等。

  3、幼林撫育

  幼林撫育包括除草鬆土、培土壅根、正苗、踏實、除萌、除藤蔓植物,以及對分枝性強的樹種進行平茬等,但重點是除草鬆土作業。

  林木與雜草,特別是與喜光、宿根性禾本科雜草處於激烈的生存競爭狀態。初植的幼樹競爭力較弱,由於雜草對土壤水分、養分的爭奪,導致土壤旱、板結,影響幼樹成活、生長。因此,除草鬆土是保證幼樹成活和生長的一個重要技術環節。概括各地經驗,除草鬆土作業應從春季造林的當年或秋、冬季造林的第2年開始,直到幼樹郁閉為止。但個別適應性強的樹種,例如馬尾松、雲南松等,可以只割草,不鬆土。在春季雜草剛發芽時,就要進行第1次除草。貴在及時,除早、除小不僅省工,而且效益也好,一般第1年應進行2—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直播造林撫育時間可適當延長。要依據整地方式珩帶狀或穴狀鬆土除草。實行林木綠肥、林糧、林油、林菜、林藥間作,以耕代撫是一項好經驗,應積極推廣。但要嚴禁間種有害幼樹生長的藤本和一些高桿作物。

  對於耐旱性強、與雜草競爭性強的灌木樹種,可以減少撫育年限和撫育次數;土壤水分好、雜草稀少地帶可不進行鬆土除草。直播造林要註意防止鳥獸危害。造林成活率不足85%,或呈塊狀死亡的,均應進行補植。補植應進行局部整地,選用同齡苗,精心栽植和撫育。對新造幼林要實行封禁,嚴禁一切人為破壞。但可根據需要有組織地進行割草。

  4、混交林的營造

  營造水土保持林,要以混交林為主。而良好的混交林分,其生長量也較純林高。眾所周知,混交林多樹種生態效益的互補作用,使病蟲害明顯減少。因此,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應以混交林為主,是一個帶有方向性的重大技術問題。這對於改善全局的生態平衡,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不少地區,當前不僅營造喬灌混交林成為現實,而且也發現不少的喬木樹種混交禍的成功範例。

  人工營造喬木樹種與封育林內天然喬灌木樹種相結合的方法,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的混交林,是亞熱帶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廣大山區丘陵現實可行的成功經驗,值得提倡和推廣。例如,廣東省原來水土流失很嚴重的潮陽市,人工營造馬尾松、臺灣相思混交林後,結合封山措施,林下已形成稠密的灌木層,種類達17種之多,主要有黑面神、桃金娘、黃梔子、山烏桕,還有喬木幼樹鴨腳木等。福建省汀溪水庫林場營造的馬尾松、木荷混交林,林下也出現多種灌木,並天然長起了楓香幼樹。四川省廣元市馬尾松飛播幼林下已有不少櫟類幼樹,稍加保護,也可以形成松櫟混交林。

水土保持林體系[5]

  根據實際情況,水土保持林體系的配置和營造應由以下林種組成:農田防護林、護埂林、水流調節林、水源涵養林、侵蝕溝防護林、護岸(護灘)林、護坡林、護路、護渠和護宅林。

  1.農田防護林

  農田防護林建設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

  (1)林帶結構:採用疏透結構。這種結構的林帶在林緣附近形成一個弱風區,不會引起積雪、淤沙,有效防護範圍大、效果好。

  (2)林帶寬度:農田防護.林帶寬度的選擇,不僅關係到科學用地,而且關係到林帶結構和防護作用。林帶寬度以8—11m(株行距1×1.5m,5—7行)為宜。

  (3)林帶的方向:林帶的防風作用同林帶與風向的交角有密切關係,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林帶應以垂直於當地春季的主害風方向為主。

  (4)林帶的網格:適宜的林網大小,要根據土壤、氣候條件和樹種的成林高度條件確定。在有風蝕而無沙害的地區,疏透結構的林帶可設主帶距400—500m、副帶距800—1000m、林網面積32~50hm2

  2.護埂林

  營造護埂林,主要是保護梯田埂或地埂不被徑流沖毀,其次是防風和防止雜草滋生,保護農田,還可以提供編織原料、燒材和飼料等。營造部位在埂外坡中部,併成帶狀布設,其帶寬應根據埂外坡的寬窄而定。窄埂坡栽種1—2行,埂坡寬的可栽種3—4行灌木。

  3.水流調節林

  在3°~4°坡面較長的坡崗地,應沿等高線營造喬灌混交林或灌木防沖林帶以調節水流。營造水流調節林的目的是為了阻截來自坡地上部的雪水和暴雨徑流,分散水勢,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增加滲透量,保證土壤充分吸收水份。一般在3°~5°坡面上每間隔250~300m設一條;5°~10°坡面上每間隔200~250m設一條,林帶寬度一般在11—15m,即1×1.5m,7—70行。以起到調節水流作用。有田間工程時結合工程栽植,形成生物埂帶。

  4.水源涵養林

  營造水源涵養林,主要是涵蓄、吸收河川集水區內的地表徑流,同時還可改變地表徑流為地下水,從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氣候,削減河水洪峰,變水害為水利。營造部位多在江流域上、中游的集水區或大型水庫上游,要成片或滿山、滿坡地營造。

  5.侵蝕溝防護林

  侵蝕溝防護林的營造,應根據侵蝕溝的發展狀況及造林立地條件,選擇不同的配置方法和造林技術。按造林部位不同可分為溝頭、溝邊、溝坡和溝底防沖林4種。溝邊防護林用來攔截和吸收從坡上流下來的部分徑流,防止溝頭繼續擴展。一般穩定或半穩定溝可距溝邊2~3m營造,林帶寬1O—15m。用喬、灌結合的震密結構;溝頭、溝坡、溝底防蝕防沖林以插柳為主。對發展溝結合削坡、修溝頭防護和谷坊等措施制侵蝕溝發展。

  6.護岸、護灘林

  護岸、護灘林的設置可根據河川的侵蝕程度及土壤情況來確定。一般在靠水位的一邊栽3~5行灌木柳,後面營造喬木護岸林帶,寬度在20—30m左右。

  7.護坡林

  護坡林發揮著控制、坡面徑流泥沙,直接為保障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又為當地發展農牧業生產創造條件。在配置護坡林時,要求根據其上方耕地(梯田、地埂或改壠耕地)、草地和其它地類所能形成的最大地表徑流量與護坡的吸收和調節地表流量的能力來確定其面積。通常護坡面積應占其集水面積內耕地的1/8—1/10。丘陵漫崗區的護坡林應與林業基地建設結合起來,要求護坡林固持和改良土壤,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並生產一定數量的木材、燃料和果品。

  8.護路、護渠和護宅林

  護路、護渠林,特別重要的道路和渠道造林應與營造農防護林緊密結合,營造護宅林主要是在樹旁、宅旁、庭院都要栽起樹來。在數種的選擇上應考慮材質好、生長快的樹種,以便解決部分用材,還要考慮多栽一些樹形美觀,花、葉、果美麗的風景樹,另外也可以栽植一些果樹,既供觀賞又可增加收入。在樹木少的地區為了防止風沙侵害保護村屯,應在樹旁周圍營造防護林帶。

  9.水土保持經濟林

  在水土保持綜合規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逐年完成多種經營型水保經濟林任務,在土地條件允許和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園林木業,以短養長、以長促短。較好地理順投入和產出的關係,水土保持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使治理與開發並舉。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姚延檮,楊秀清,杜娟等編著.第三篇 森林營造 第十章 樹種選擇 林學概論.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
  2. 第一篇 森林資源監測與調查法規與標準 森林資源動態監測與林業調查實用技術手冊 第一卷.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5.10.
  3. 汪亞平,牛淑玲.淺談水土保持林種植點的配置[J].水利天地,2009,(第4期).
  4. 鄧國斌,董長青.試析水土保持林營造技術[J].世界家苑,2013,(第1期).
  5. 張立燕,金新玉.淺談水土保持林的地位與作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第5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水土保持林"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