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機器大工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機器大工業

  機器大工業一般指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

  機器大工業階段,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第三個歷史階段,馬克思認為機器大工業階段是榨取相對剩餘價值的階段,這一階段充分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矛盾進一步發展和激化。

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歷程

  從18世紀最後30年起,西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通過產業革命,從工場手工業逐漸過渡到機器大工業。

  機器和大工業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技術基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入成熟階段的標誌。正是因為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所以資本主義比過去的社會創造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生產力。使用機器減少了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人力勞動,也減少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支出,從而降低了商品的價值。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使用機器,並沒有為工人減輕負擔,而是通過節省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來剝奪更多的超額剩餘價值

  機器的使用為資本家帶來更多利益的同時,也使得工人遭受了更嚴重的剝削。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增強,使工人階級所受的壓迫與剝削日益深重,迫使工人階級不得不為自身的利益而展開一系列面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機器大工業的理解

  一,工具機是工業革命的起點。工業革命是從工具機開始的。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甚至更早,就出現了用自然力為動力的工具,如用風力、水力推磨、抽水等等。這些工具因為成了機械(自然力)使用的工具,所以已經發展成為機器。甚至十七世紀末發明瞭蒸汽機。但是,這些都沒有引起工業革命。原因在於這些由自然力帶動的工具只是個別的工具,還沒有出現工具機。只有創造了工具機以後,才引起了工業革命。馬克思說:“作為工業革命起點的機器,是用一個機構代替只使用一個工具的工人,這個機構用許多同樣的或同種的工具一起作業,由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推動,而不管這個動力具有什麼形式。”隨著工具機的出現和工具機上工具數量的增加,就需要強大的動力,人力、馬力都漸漸不適用了,水力、風力也有缺點,只有蒸汽機才適應普遍應用的要求。因為它產生的動力可以無止境地增大,同時它完全受人控制,可以移動,不受地點條件的限制,可以集中在城市等等。現在一臺發動機可以同時推動許多工具機。進一步,隨著同時被推動的工具機的增加,發動機也在增大,傳動機構也跟著擴大,成為一個龐大裝置。

  其二,必須用機器來生產機器,大工業才建立起與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機器最初是由工場手工業工人和獨立手工業者製造出來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機器的製造部門是工場手工業。但是,手工生產的機器很昂貴,影響機器的採用;生產機器的需要特殊手藝的手工業工人,而且只能緩慢地增加,不適應對機器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機器的規模日益擴大,工具機結合日益複雜,以及用金屬代替木材製造機器等等,也使手工製造機器受到限制。所以,機器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要推翻舊的基礎,建立起與它自身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新基礎。如果還是依靠個人力量和個人技巧來製造機器,大工業就不能自由發展。不僅如此,當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起了變革,必定引起其他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工業部門使用機器,也會推動農業部門機械化的發展。工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又使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成為必要。這樣一來,靠工場手工業的機器製造業來承擔這些龐大的機器的製造任務,是不能勝任的。因此,“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即機器本身,必須用機器來生產機器。這樣,大工業才建立起與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勞動資料採取機器的形式,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然科學的自覺應用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一套規則,於是,人力和手藝變得不必要了。

  在工場手工業中,生產機體是結合的局部工人本身;而在大工業,生產機體則是機器體系,它作為現成的客觀的物質生產條件來和工人相對立。在簡單協作甚至在以分工為基礎的專業化協作中,社會化勞動者所乾的活,單個勞動者也能幹,因為畢竟還是手工操作;而使用機器就不是這樣,因為機器只有通過社會化的或共同的勞動才能發生作用。因此,在簡單協作或以分工為基礎的專業化協作中,社會化勞動者排擠單個勞動者還多少是偶然的現象;而在大工業中,這種排擠則是必然的,因為機器的性質決定了協作是技術上的必要。

機器大工業是勞動標準產生的前提

  機器大工業出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中,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勞動標準也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的,並隨著勞動分工的日趨複雜,勞動管理的改進完善,勞資關係的矛盾、鬥爭及其磨合、協調等而逐漸發展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開始就勞動過程的某些環節制定勞動標準。自18世紀30年代產業革命在英國開始以來,資本主義出現了工廠制度,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業作坊生產,發展了專業化協作生產勞動組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而,企業管理包括相應的新的勞動管理應運而生。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和工人,憑經驗開始對下作時間、上作班次、勞動任務、人員配備、操作規程、勞動報酬等作出有關規定。如1760年法國的玻拉勒特(M.Perronet)制定的每分鐘製作大頭針494個的產量定額(即經驗估工定額)。即標志著以機器人工業為基礎的與勞動過程相關的勞動標準的產生。

  其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逐步過渡到壟斷,科學技術水平及牛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資本主義市場範圍和企業規模日漸擴大,特別是企業制度由業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演變,使企業管理包括勞動管理工作日益複雜,對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加強了對勞動管理以及勞動標準問題的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泰勒F.W.Tayloa)。泰勒於19世紀80年代通過研究制定了每個工人每天應完成的產量定額,並於1885年發表了《計件工資制》,還進行了多項包括勞動管理在內的重要實驗。在此基礎上,結合的人研究成果,泰勒創立丁“科學管理”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形成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其中許多都是用於制定勞動標準的,比如為工人確定標準的操作方法和勞動定額;通過選擇和培訓,使工人的能力同上作相配合;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按勞動定額高低確定不同的工資率,等等。而且,隨著國際標準化的誕生和發展,勞動定額、工時定額、操作標準、工資標準、人員配備和工作班次安排標準等勞動標準逐步推廣開來。

  另一方面,開始圍繞工作條件等關係工人權益的事項以立法形式制定勞動標準。產業革命雖然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機器的廣泛採用,千百萬手工業勞動者被排擠出生產過程,成為失業者,形成龐大的產業後備軍。這使得工人在勞動力市場處於劣勢地位,其工資被大幅度降低,其上作時間被儘可能地延長,勞動強度大大增加,廉價的女工和童工被大量雇佣來代替成年男工。英國當時女工約占全部工人的33%,童工約占49%,其工作時間之長、勞動條件之惡劣是難以想象的。針對這種情況,工人階級自發地起來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

  在工人階級鬥爭及各方面壓力和影響下,英國議會於1802年被迫通過廠《學徒健康與道德法》,制定廠紡織工廠18歲以下學徒每日工作時間小得超過12小時,並禁止學徒在晚9時至翌晨5時從事夜工等工時標準。其後,英國議會又直接用《工廠法》的名稱通過廠幾個法律,擴大了適用範圍和對象,增加了禁止雇用9歲以下兒童以及每日最高工時、禁做夜工等勞動標準。繼英國之後,歐洲其他幾個工業發達較早的國家也先後頒佈了有關法律,制定了限制童工工作時間和夜工的勞動標準。其中德國還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於1883年率先頒佈丁《疾病保險法》,之後又陸續頒佈了《工傷保險法》和《老年和傷殘保險法》,規定工人事受相關社會保險項目待遇,並明確了有關標準。19世紀末,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陸續建立工傷、養老、疾病等項社會保險,並以立法形式制定了有關社會保險標準。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黄太阳,Mis铭.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機器大工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0.17.170.* 在 2015年6月28日 18:53 發表

哦,原來如此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