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新聞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聞心理學(News psychology)

目錄

什麼是新聞心理學

  新聞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研究探討新聞工作與新聞傳播過程中受傳雙方的心理特點、感應規律以及各自的心理機制與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屬於新聞學與心理學的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它是研究新聞傳播者、採訪對象和新聞受眾的心理現象的產生、發生及其特點和規律的科學。

  它融合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知識與新聞學於一體,儘量涵蓋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的新聞工作者和讀者、聽眾、觀眾共同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以及各自的特點,力求科學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學科。

新聞心理學的發展[1]

  對於新聞心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著名記者邵飄萍在其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一書中就提出在採訪時記者應該要研究採訪對象心理,講究採訪方法。1923年,由徐寶璜創辦的平民大學新聞系,開設了群眾心理課程,以研究報紙讀者心理為主。但是,早期的新聞心理的研究,是偶然的、個別的、零散的、局部的學術現象。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聞心理學的研究開始逐步得到國人的重視。五十年代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提出了報紙具有“兩重性”的觀點,“報紙有兩重性,一重是宣傳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要在商品性的基礎上發揮宣傳工具的作用”[31f。所以辦報要根據讀者需要,報紙應進行讀者調查,研究讀者心理。1978年2月,新華社記者李耐因在該社舉辦的國內記者業務訓練班上提出,在我國有必要建立新聞心理學這門學科。1979年底,當時在復旦大學新聞系任講師的徐培汀明確提出我國需要開展新聞心理學的研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聞心理學進人了研究的春天。研究領域較前有所拓寬,在研究受眾心理方面既有研究讀者心理,又有研究廣播聽眾和電視觀眾的論文。在此階段,有關受眾研究開始在全國得以大規模推行,1982年11月,北京新聞學會第一次開展大規模的、系統的北京市受眾調查報告(讀者、聽眾、觀眾),調查報告及分析報告刊載於《中國新聞年鑒》(1984年版)。以後受眾研究逐漸從研究機構擴展到新聞單位,並於1986年在黃山召開了首屆新聞受眾研究學術討論會。在研究受眾的同時,開始出現了一些研究新聞從業人員心理的論文,如對採訪心理、編輯心理、播音員心理等領域的研究均有涉及。

  1986年10月23日,首都新聞學會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聯合舉辦了“新聞與相鄰學科”學術研討會,社會心理學被列入相鄰學科當中,新聞學與心理學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這兩門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

  自1986年2月起,《新聞戰線》專門闢出“新聞與想象”專欄,許多內容均涉及新聞心理學研究範疇,該討論持續了近一年半的時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新聞大學》自第8期起,幾乎每期都刊載至少一篇有關新聞心理學的相關論文,主要側重探討記者思維和編輯素質等問題,對廣告心理研究也有涉及。張駿德、劉海貴合作撰寫的《試論新聞心理學的產生與內涵》一文,對新聞心理學的內涵做了較為系統的闡述,認為新聞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人類在新聞活動中人與客觀事實、人與人、人與新聞的關係,研究記者、編輯、讀者在新聞採集、寫作、編輯、傳播、受傳的全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規律,主要內容為採訪心理學、寫作心理學、版面心理學、讀者心理學等。

  1986年7月,張駿德、劉海貴合著的《新聞心理學》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標誌著理論界開始嘗試構建新聞心理學的學科框架。該書認為,新聞心理學是以人們在新聞實踐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採訪心理學、寫作心理學、編排心理學和受眾心理學等,研究方法主要有社會調查、新聞實例解析、個人觀察等。同時期的著作還有虞達文著《新聞讀者心理學導論》、汪新源著《新聞心理學》、徐培汀、譚啟泰著《新聞心理學漫談》等。不過總體說來,這一時期的研究具有較多的“捏合”色彩,大多藉助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用以說明新聞現象,指導新聞寫作。

  進入九十年代後,新聞心理學研究得到較快發展。

  1994年,我國首屆新聞心理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4年,共出現新聞心理學專著14本、論文集2本。九十年代中期後,學者們對新聞心理學研究提出新目標,認為需要把心理學理論和新聞學理論進行有機地結合,以期建立起獨立的學科體系。有學者提出新聞心理學要形成自己的概念體系、學科體系的整體出新、建立在實驗與觀察的基礎上、向大眾傳播心理學轉變。在此思想指導下,新聞心理學的研究開始了更新曆程的探索。

  首先,研究領域的進一步拓寬,已涉及新聞傳播活動的各個方面:不僅繼續深化對新聞從業人員受眾、新聞活動不同階段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包括採訪心理學、寫作心理學、編輯心理學、新聞傳播者心理學、電視心理學、廣播心理學、受眾效果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同時還出現了對媒體經營管理心理的研究、運用心理學理論研究報紙專刊的開辦、報紙副刊多元化與轉型期社會心理等論文,並有學者嘗試從社會文化變遷的角度對新聞心理、傳播心理進行研究。

  其次,專項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嘗試從多種角度對同一問題展開探討。如對受眾心理的研究,有的學者運用心理學理論對受眾獲取信息的心理進行分析,認為受眾心理大致可分為新奇、得益、求知、接近、對比、逆反等類型;有學者則從報道應如何深入讀者心理的角度提出讀者具有自主性心理、參與性心理、務實心理等特點;還有學者就新聞背景與讀者心理關係展開論述,認為讀者具有求新、求近、求知、求短、求深、求活等心理要求。更有學者提出要冷靜地面對讀者:對讀者需求要被動又主動地滿足,不要一味地迎合讀者等觀點。最後,研究方法多樣性,開始採取定性、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除繼續對新聞活動中傳者與受眾心理進行思辨性的描述,另一方面開始運用心理實驗、心理測驗、量化統計等方法對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和受眾的接收心理進行量化分析。

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人與事實(記者、受眾與新聞事實之間)。

  2、人與新聞(記者、編輯、受眾與新聞之間)。

  3、人與人(記者、編輯、採訪對象、受眾之間)。

  4、研究記者、編輯、受眾在新聞採集、協作、編輯、傳播、接受等全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規律。

  5、內容可以分為:採訪心理學、寫作心理學、編輯心理學、受眾心理學。

新聞心理學的構架

新聞心理學的學科構架

  新聞心理學的學科構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理論構架,一是內容構架。

  在理論構架方面,新聞心理學的學科界說、學科歸屬、學科性質及其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進行分析。

  內容構架:以新聞心理學著作為對象,分析這些版本的內容編排,將當前我國新聞心理學的內容構架歸納為縱向線型模式、橫向面型模式和立體交叉體型模式三種基本模式 。

新聞心理學的理論構架

  1、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新聞傳播者和新聞受眾以及新聞採訪對象在新聞採編傳播和接受的全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客觀規律的科學 。

  2、是新聞科學的分支學科(學科根本屬性)。

  3、新聞心理學是新聞學中的基礎理論學科。

新聞心理學的內容構架

  新聞心理學的內容構架,主要是指新聞心理學這一學科的各種各樣的基本素材如何科學地、合理地、有序地進行排列組合。

  新聞心理學內容構架模式

  1、縱向線型模式(以新聞傳播活動的一般環節為順序)

  2、橫向面型模式(以新聞傳播活動的各個主體為結構

  3、立體交叉體型模式。以對人們從事新聞活動的各個環節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縱向研究為經,以對新聞活動認識主體的各類人群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橫向研究為緯把二者結合起來,縱橫交錯,經緯交織,立體交叉而建構的體型模式 。

  4、張駿德、劉海貴《新聞心理學》

  5、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

   6、汪新源《新聞心理學》

新聞心理學的特點

  新聞心理學是橫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以社會科學為主,橫跨應用理論與基礎理論、以應用理論為主的綜合性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理論學科。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是本學科學科性質的三大特點 。

  1、理論性

  新聞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對人們新聞實踐活動中的種種心理現象進行冷靜的觀察,正確的認識,科學的抽象,以揭示其發生髮展變化演進的規律和本質 。

  2、實踐性

  它來源於人類的新聞實踐,反過來又要指導人類的新聞實踐。研究新聞心理理論必須緊密貼近新聞心理實際,從中吸取營養,充實自我,經受檢驗,指導實踐 。

  3、綜合性

  新聞心理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作指導,充分吸收新聞學、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文學、修辭學、美學、教育學、社會學、測量統計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靈活採用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科學方法,構架起自己別具一格的學科內容體系和研究方法體系 。

新聞心理學的任務[2]

新聞心理學的基本任務

  一是從理論上探討在新聞活動中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正確闡述、理解,準確預測和有效地控制新聞工作者、採訪對象及新聞受眾的心理活動;

  二是探索運用新聞心理學理論指導新聞實踐活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新聞宣傳社會效益,推動新聞改革,使新聞工作更好地承擔黨和國家喉舌的重任,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

  三是新聞心理學的發展可以推動新聞學和心理學自身的深入發展。

新聞心理學的理論任務

  作為新聞戰線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提高新聞隊伍的素質,不僅表現在提高這支隊伍的政治思想和業務水平上,還應當表現在提高這支隊伍的心理素質上。因為從廣義上講人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總合;從狹義上講政治思想與人的心理現象之間是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的關係。

  政治思想是指認識的內容,而心理活動則是指認識的過程。人只有通過認識過程才能獲得認識內容。比如,新聞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革命的人生觀、崇高的職業感、正確的新聞觀等都屬於政治思想範疇,而這些觀念的獲得必須以人自身的心理活動為中介。新聞工作者只有憑藉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親身感知、體驗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只有憑藉思維活動對什麼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之後,方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可以說離開了人的心理活動,人就無法認識客觀世界,無法形成正確的認識,當然也就談不上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是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的一個重要前提。

  再者,由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的本質屬性所規定的,人民群眾是新聞宣傳的對象,又是新聞事業的主人。所以,新聞心理學不僅要從理論上探討新聞傳者和受者各自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尤其應註意研究受眾在接受新聞宣傳時的心理活動的過程、特點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機制,從而使新聞宣傳既能入(受眾)耳、入目,又能人腦、人心,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真正深入到億萬人民群眾的心裡,並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新聞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新聞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心理學,其根本任務在於將其理論成果應用於新聞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新聞活動的效率和新聞宣傳的效果。

  對新聞傳者和受眾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不僅要從理論上認識,還應採取有效的辦法和途徑去實現理論的構想。例如,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就是要科學地認識他們現有的心理水平。提高一般新聞工作者的心理水平首先應提高領導幹部的心理素質。對於這兩個方面,可以採用一般的調查研究的途徑去瞭解,還可以使用心理測量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水平給予數量化的規定,質的描述與量的規定相結合使其更趨於科學化。

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取向[3]

  1、依重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

  (1)採訪中的程式化提問

  (2)會議報道中記者個性的迷失

  (3)新聞寫作中的錶面化和單面性

  2、輔以科學主義的研究取向

  3、多元化的研究取向

新聞心理學的研究方法[3]

  一、新聞心理學的定量(量化)研究

  (一)實驗法

  1、受眾對媒介信息心理反應的測量

  2、網路不同媒體組合的傳播效果檢測分析

  (二)調查法

  1、對新聞從業人員心理的研究調查

  2、對新聞受眾心理的調查研究

  (三)內容分析

  二、新聞心理學質量(質化)的研究

  (一)訪談和焦點團體訪談

  (二)觀察法

  (三)實物分析

  三、新聞心理學的定性研究

  四、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

新聞心理學的研究目的和意義[4]

  新聞心理學研究,是以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和宣傳報道的效益為其主要目的的。

  在我國,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的宣傳工具。它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要求和意見,為建設一個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所以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和學習,都要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新聞工作者、採訪對象、受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三者在新聞實踐中要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新聞工作者認識和不斷調節自身的心理,瞭解和掌握採訪對象、新聞受眾的心理,就能使工作更加順利,更富有成效,新聞工作的效果和宣傳報道的作用就會得到充分發揮。

  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在提高新聞工作效率和提高宣傳報道效益方面,開闢了一條別開生面的途徑。只要有人們生活的地方,就有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的存在。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失敗和教訓,其中就有不少屬於心理學範疇。以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這樣做”了,而弄不清“為什麼要這做”。研究了心理學,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就可以通過總結,使自己的經驗更加條理化、科學化,使無意識的做法變成自覺的行動,使工作更加富於創造性。對新參加新聞工作的記者、編輯和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向有經驗的老新聞工作者學習,在實踐中積累工作經驗外,研究和學習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少走許多不必要的彎路,較快地勝任新聞工作。學習一點新聞心理學,也可以使我們新聞工作者,對實踐中出現的許多心理現象,有真正的科學的理解,從而使我們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由於心理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包羅所以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各種心理現象和心理特征、特點,千變萬化的心理活動和過程等等。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必須選擇更加符合新聞工作實際的心理現象和活動來研究,總結其規律 ,加以闡明,予以應用。

新聞心理學與軍事宣傳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的聯繫和區別[5]

  (一)相互聯繫

  1.三者總體上都是人際信息交流活動中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新聞、宣傳和傳播雖然語義範疇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關於人際的信息交流活動,都可以說成是有意識的影響活動,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與心理學相交叉的各自學科,只不過是進一步探討具體的實踐活動之中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而已。

  2.三者所依據的哲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相同,所聯結的心理學流派相同。由於新聞心理、宣傳心理和傳播心理三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人的心理是客觀存在的精神現象,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反映。所以在總體上,新聞心理學、宣傳心理學和傳播心理學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為理論基礎的,新聞、宣傳和傳播活動中的傳、受雙方的心理現象都有心理學原理的共性之處,都是認知、情緒、情感、意志等的綜合反映。

  3.三者的研究任務總體上大致相似,都有類似的理論任務,即揭示各自實踐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建構自己的學科體系;在實踐任務上,也都是以提高傳者的心理素質,推動學科發展為目的。4.軍事宣傳心理學的研究應以現有的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的研究為基礎,新聞心理學和傳播心理學已經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借鑒和運用於軍事宣傳心理學的研究中。

  (二)主要區別

  1.三者的定義不同。一般來講,新聞心理學是研究新聞傳播者和新聞受眾(也可稱之為新聞活動中的傳、受雙方或新聞活動認識主體)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①;傳播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信息傳播活動中的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的學問②;而軍事宣傳心理學是研究軍事宣傳主體的心理場、宣傳心理信息場及其相關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特點和規律的科學。

  2.三者的認識主體不同。新聞心理學的認識主體包括新聞的製作者、傳播者即新聞傳者和採訪對象以及新聞的接收者即新聞受眾,新聞傳者,職業化水平較高,一般又都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包括記者、編輯、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及製作、傳播新聞的其他工作人員。新聞受眾,,一般指報刊讀者、廣播聽眾、電視觀眾等。傳播心理學的認識主體就要廣泛得多,傳播者既包括專門化的職業傳播者,又包括非專業的業餘傳播者,泛指運用特定手段向傳播對象發出的行為主體;傳播對象甚至可以大到包括所有的人類。軍事宣傳心理學的認識主體,亦可稱之為軍事宣傳參與主體,主要是指軍事宣傳者和軍事宣傳對象,而從狹義上講,這種主體一般都被界定在軍隊內部,指軍隊的記者、編輯、宣傳幹事、政工幹部等,但在廣義上也包含那些軍外從事與宣傳軍事活動相關的宣傳者,包括一些報刊的軍事欄目記者、編輯,包括一些電臺的軍事類主持人、軍事評論員等。

  3。三者的研究內容不同。總體而言,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和軍事宣傳心理學都是要研究自己學科的基本原理、傳者心理、受眾心理。但在具體論述中卻截然不同,都是緊緊圍繞新聞活動、傳播行為、軍事宣傳工作中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展開;論述的方式也大不一樣,軍事宣傳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內容具有軍事方面的特色。

  4.三者的運用範圍不同。新聞心理學運用於新聞事業中,包括新聞的製作、傳播、反饋等各個環節;傳播心理學運用範圍就很廣,只要涉及到傳播行為的,就可以加以運用;軍事宣傳心理學只運用於與軍事宣傳緊密相關的宣傳活動中。

  5.軍事宣傳心理學有自己的研究獨特性。由於軍事宣傳是宣傳的一個特殊分支,軍事宣傳心理學有不同於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的研究獨特性,其理論也不可能是對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嫁接”。

  一方面是因為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的理論完備性還不夠,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新聞心理學和傳播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時間還較短,其發展空間還很大。

  另一方面,軍事宣傳心理學要形成特色,必須在借鑒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的理論成果上有所創新,避免少走彎路。我們認為,軍事宣傳心理學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研究軍事宣傳心理學是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的客觀要求,新軍事變革催生了作戰理念的變化。從近期幾場局部戰爭可以看出,戰爭越來越趨向於對人的心理的“軟殺傷”,心理戰已經逐漸成為信息化戰爭中相對獨立的作戰樣式,而在心理對抗中,軍事宣傳的較量起著關鍵性作用,研究軍事宣傳心理已成為一種必然。

  二是軍事宣傳心理學是研究軍事宣傳這一特殊的活動中人的心理場,軍事宣傳更加強調鮮明的黨性和原則性,更加突出以正面宣傳為主,更加註重典型的宣傳,廣大官兵在參與軍事宣傳中表現出的心理現象往往很特殊,研究這種特殊的心理現象並找到解決之策,對於增強國防能力,建立軍民魚水情誼至關重要。

  三是軍事宣傳具有堅強的戰鬥性,軍事宣傳心理學不僅要研究平時的軍事宣傳者和宣傳對象的心理,還要研究戰爭宣傳心理和宣傳心理戰。在利益驅使下,西方大眾傳媒越來越註重參與戰爭,我們必須關註到這種趨勢,註重研究戰爭態勢下的宣傳心理,確保“打得贏”和“不變質”兩個歷史使命的完成。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趙凱,丁法章,黃芝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 新聞學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2. 劉京林著.新聞心理學概論 (第四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07月第4版.
  3. 3.0 3.1 劉京林主編.新聞心理學原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4. 高蘭著.採訪心理學.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5. 郝唯學, 趙和偉著.軍事宣傳心理學.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Mis铭,y桑,Tracy,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