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技術理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技術理性

  技術理性是指人類追求技術合理性、規範性、有效性和理想性的抽象思維活動、智慧和能力,是一種扎根於人類物質需求及人對自然界永恆依賴的實踐理性技術精神。技術理性作為人類理性特殊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類多種理性的某種合取,它貫穿於人類實踐活動的始終。技術理性並不追求單純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科學合理性、社會合意性整合到技術原理的可行性和技術規範的有效性中,既追求功效又內含目的,基於自然又面向社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技術理性的內涵[1]

  技術理性作為一種追求合理性、規範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條件性的人類智慧和能力,一種扎根於人類物質需求及人對自然界永恆依賴的實踐理性和技術精神,其內涵是極其豐富吮概括起來講,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基本的方面:

  1.科學合理性。

  技術作為追求物質目標的理性程式和有效手段,其最基本的特點是合理性技術的合理性就其最一般的意義至少包括科學合理性社會合意性技術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技術規範的有效性所謂科學合理性是指,技術賴以建構的技術原理有其科學上的理論依據,是以客觀的因果必然性為其內在根據吮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的技術是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巫術占星術等不是技術,因為它們游離於科學合理性之死食、性等本能活動也不是技術,它們不是人類理性的產椒技術的科學合理性意味著,任何技術都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基於客觀理性經驗理性或科學理性之基礎上吮脫離開人類理性的技術從來都是沒有吮一句話,技術是人類“理性一文化”的產物。古代技術更多地是經驗理性的產物,是經驗知識的物化,而現代技術更多地是科學理性的產物,是科學理論的對象化,“是物化的知識力量’。

  2.社會合意性。

  任何技術都是人們出於一定的目的、為滿足特定的需要而創造的,都是作為價值客體而存在的,都具有社會合意性技術的目標是設計和發明自然狀態下不存在,但卻為人所需要的過程程式裝置或產品。技術不僅以自然法則為基礎,包含有知識因素,體現著人的理性智慧,而且以人的目的、意向、願望和文化理想為基礎,依賴於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操可以說,技術本身體現著人的價值期望價值追求,在設計、發明、生產與應用的過程中,人的目的和價值觀念就內化並實現於其中。技術提供著並增強了人類實現目的、需要理想的能力和途徑,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現實條件和空間;技術是人類超越現實,求得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條件和手段,也“是這種超越與實現活動的基本方式和方面,或者說,技術活動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價值,或人道價值”。技術活動因此是科學合理性和社會合意性的統一,也是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客觀理性與主體理性的統二對此,馬爾庫塞曾明確地指出:“技術始終是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設計,一個社會和在這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利益,總是要用技術來設計它企圖藉助於人和物而要做的事情”,這就使得“統治的某些目的和利益不是“在後來,和從外面加於技術的,而是早已滲透進技術設備的構造中”。

  3.技術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技術規範的有效性。

  技術合理性最突出地體現在技術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技術規範的有效性上技術從設計到發明,是技術從無到存從無形技術到有形技術從潛在技術到現實技術的轉化過程也就是根據已有科學知識和經驗技能,通過心智的發明,把特定的技術可能性(技術原理)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方案和作業規則並依據這些方案規則實施操作,最終研製出技術產品的過程該過程的關鍵步驟有二一是把普遍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技術原理,二是根據技術原理具體做出技術發嘰所謂技術原理,就是實現特定技術目的的方法手段和方式的理論規範與科學原理不同,技術原理具有具體而明確的技術目的,並能實際地指導技術實踐的具體操作,伸使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目標一般情況下,它是由功能規範結構規範和工藝規範組成的有機整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根據它,技術能達到其預期目的,創造出或達到技術實踐所要求的功能或效率在這裡,技術原理的提出體現了思維建構技術,技術發明則體現了物質建構技術思維建構的根本目標是達到技術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物質建構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規範操作的有效性,二者都體現了技術活動的創造性先進性目的性,是技術成為技術技術是其所是的關鍵環故缺失了這個環節,技術將不復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技術創造過程中既有科學理性的基礎作用,又有工具理性的天才智慧,還有價值理性的引導規約,更有經驗理性的直覺與技巧。

  4.物質需求功能化。

  技術活動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戛技術活動就是藉助一定的物質手段和工具,改變天然物質形態的結構和存在方式,使之產生符合人類需要的功能人類從事技術活動,歸結到一點,就是對它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功能的追求這種功能雖然見諸於物,但它卻是人類需要的對象化或物質化人類的需要通過技術實踐轉化為人造物(技術產品)的功能,實現於它的功能之中。可以說,社會需要是一切技術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物質需求的功能化是技術活動的根本使命,也是技術活動永恆的主題這意味著,技術活動首先要做的,是將人的某種物質需要轉化為明確的技術目的,在此基礎上,再尋找相應的技術手段,具體地解決技術目的與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在這裡,“物質需要知技術目的,技術手段知技術功能”的逐步轉化是技術開發的內在環節,技術目的與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是整個技術開發活動的核心所在只有這個矛盾解決了,技術目的才能得以實現,物質需要的功能化才能變為現實。

  5.效用最大化

  技術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特殊方式和理性程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效用,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所謂效用,首先是指功用,即能夠成功地服務於一定的目的和滿足需戛技術活動的基本目標是利用已知的規律設計有用的器具,以使人們更好地控制和操縱事椒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用代從生活、實踐的觀點看,技術活動的“最終的”歸宿和目標不在於製造而在於使用。更進一步講,任何技術產品或過程只有在設計一製造使用的全過程中才能獲得其完整形態,才能顯示出它的全部社會文化意義和後果效用同時還指效率,即活動的優化和節省,效用的最大化拉普指出,技術的合理性原則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正因為此,技術與社會經濟活動的聯繫異常密飢效用還指效益,即效果的最優化全面化、最大化技術不僅以經濟效益為最大追求,而且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也納入到技術的設計、決策與實踐之中。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種效益,已經成為當代社會對技術活動的基本要求和接受條件,也成為技術獲得社會認同與支持的越來越重要的條件這表明,真正意義上的技術理性不等於工具理性,它實質上是工具理性與目的理性、主觀理性與客觀理性的統一,是對“目的一手段結果”整體合理性的追求。

  6.設計的理想性、創造性、妥協性。

  技術理性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現在技術設計與發明中。技術設計與發明具有理想性、創造性、妥協性三大特點人們之所以需要技術,是因為它能創造出自然狀態下不存在但又為人所需要的人工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是人的某種理想的對象化和實現,技術具有超越現實、創造理想的品質。技術設計就是“設計可能性”,就是變抽象可能性為現實可能性的思維創造這是全部技術活動一一精神變物質的活動一一的核心和關鍵技術設計立足現實又超越現實,是對更高的真善美價值理想的理性追求與創造技術設計的理想性、創造性集中體現了人之為人社會之為社會的基本原則和本質特征,是人類文化與理性特有的超生命本性的真實顯現技術設計的另一個特征是妥協性或曰綜合兼容性技術設計作為設計可能性,往往要考慮多方面的需要,滿足多方面的要求,經常是要滿足相互矛盾甚至對立的要求如電子技術設施既要求有較高的靈敏度,又要求有較高的抗干擾性,而這兩者又不可調和地矛盾春這就是說,技術設計不僅要超越現實,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又要綜合地處理多種要求之間的關係,調和各種矛底對此,日本技術論專家吉谷豐曾以“妥協下的最佳組合”為題,明確指出:“技術就是使相互衝突的要求得到妥協,從中找出最佳方案,”、“設計是最佳的妥切”。可以說,兼容妥協也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與智慧正是它,奠定了現代經濟生活中雙贏原則的基礎,也是主客互利價值觀的基礎。

  7.製造和生產的條件性、強制性。

  技術製造與生產需要多種主客觀條件來保證,就是說,條件性、強制性是其顯著的特點技術製造與生產過程就是技術從智能技術到現實技術、從樣品技術到生產技術的轉化過程這一過程受多種條件的制約。拉普在深入研究了制約技術發展的條件之後指出,制約技術製造和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四種類型,即:物質世界的結構,包括技術活動最一般的約束條件即邏輯一致性,以及自然定律;智力資源,包括科學知識的狀況,技術知識與技術能力的狀況等;物質資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機械、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社會條件,包括社會經濟政治、道德、法律市場機制心理、風俗等實際上,還應加上環境方面的制約因素,包括環境保護、物種保護、森林保護、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等多種需要和要求技術的條件性同時也表明,技術活動有其內在的結構和要求,表現出某種強制性人在從事技術活動時必須調整自身以適應這些結構和要求無論是技術原理的理性建構還是技術發明的物化實現,也無論是技術結構系統匹配還是技術生產的標準化、專業化,以及技術產品的社會應用與普及,都必須遵循技術特有的規律和規範技術的強制性特點在西方有些學者那裡發展成了所謂的技術自主論,技術被認為是獨立於人和社會的干預而自我決定的。這種觀點儘管有失偏頗,但在強調技術內在規律的強制性方面卻很深亥J}技術內在規律的強制性集中地體現了技術理性中的客觀理性和科學理性,這也是技術理性日益發展成為現代工業理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技術理性的特征

  1)它以數學的結構來解釋世界,堅信“理性的典範就是數學和演繹邏輯”及“大自然的結構可以被人認識,可以用數學公式來揭示”;

  2)只註重功能和操作,只關心其實用目的;

  3)它把事實和價值、倫理、道德嚴格區分開來。

技術理性的發展階段[2]

  國外對技術理性研究的起步較早,自馬克斯。韋伯把理性區分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就開始了。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最早確立了技術理性概念,並把它等同於韋伯的工具理性川。隨後哈貝馬斯、海德格爾、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義學者,以及貝爾、格裡芬、懷特海、福柯、費雷等後現代主義者,還有拉普、費恩伯格、新盧德主義等現代技術批判主義者,也都遵循著這個傳統對技術理性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我們認為,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馬爾庫塞設定的技術理性的理論前提是值得懷疑並需要重新審視的。在馬爾庫塞看來,技術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是對立的兩極,技術理性張揚,必然導致價值理性衰微。根據已有的研究邏輯,自然推出技術理性是現代化工業社會種種弊端的罪魁禍首,理應批判、限制,甚至否定。它不僅使人們在對技術理性的理論把握上趨於簡單、片面,而且帶來實踐上的混亂。

  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方法,從動態的角度探討現代社會技術的理性化過程及其豐富內涵,根據技術的本質特征和表現形式,把技術的理性化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工具理性階段、操作理性階段和價值理性階段。

  1)工具理性

  是與價值理性相對立的一種客觀理性,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20世紀初在考察西方現代性概念時提出。韋伯對於現代性的研究將現代化的歷史過程描述為理性化(rationalization)。他把這種理性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西方現代文化的觀念及建制中體現出來作了詳細的說明。韋伯所說的這種理性是工具—目的理性(means-end rationality)。理性之所以會工具化,是由於自然觀的改變所引起的。這種自然觀的改變是由亞里士多德式的目的性的自然觀轉變為現代科學所體現的機械式的自然觀。這種轉變使得價值喪失了存在的客觀性,只能由人類的主觀特性所賦予,而世界只是因果規律連接起來的事物和現象的集合。其結果就是事實和價值在邏輯上的隔絕川。由於價值與意義不存在於世界之中,它只能是個人或集體主觀的決定與創造,因而,它的客觀性及普遍性也就無從建立。理性最典型的作用是推理及計算,因而理性的作用只能是工具性的。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西方經濟學,就是典型的工具理性。

  2)操作理性

  是工具理性具體化、現實化的一種過程理性。操作理性的含義是:這種理論,能通過邏輯思維,設定一套程式或計劃,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不管這樣做是否合乎倫理道德。例如克隆人,只考慮如何克隆出來,不管是否有礙倫理。它只提供達成某個目的的手段,對於目的來說,它沒有能力對它進行任何判斷。

  美國物理學家布里奇曼20世紀20年代所創立的操作主義,揭示了操作理性的某些特性。操作主義把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的提出和建立看作是操作的結果,不能進行操作分析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布里奇曼的操作含義主要是實驗操作、儀器操作、工具操作,即實物操作。也包括精神操作、言語操作,但精神操作是服從實物操作的。操作主義是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延伸。

  我們這裡提出的操作理性就是在工具理性引導下,為實現某一特定目標實施解魅的,使工具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得以實現的操作程式、操作方法和操作模式的集合。

  3)價值理性

  是與工具理性相對立的一種主觀理性,體現為在社會操作行為中的終極關懷和價值引導。人的理性不可能放棄對終極價值的探求,這樣的探求,就是在尋找價值的普遍原則時讓理性介入,而介入這個尋找過程的理性,就是價值理性。它把價值關懷視為判斷的核心,為純粹客觀的操作理性註入主觀的價值選擇。

技術理性的未來命運[2]

  (1)人們對技術理性的聲討,當馬克斯。韋伯在把理性區分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時,就舉起了理性批判的旗幟,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則把這種理性批判推向了頂峰。

  馬爾庫塞把韋伯的工具理性等同於技術理性,認為技術理性已經取代價值理性成為統治理性,即技術理性的意識形態化,成為控制人、社會、自然的主要手段,社會文明愈是發展,科學技術愈是進步,就愈擴大對人性的奴役和摧殘。技術理性使得個人意識、內心自由、心理本性的私人天地被完全占有,個人成了沒有反抗性和批判性,只滿足物質需求的單面人;社會成了沒有反對派,沒有反對思想的單面社會。

  哈貝馬斯認為工具理性是根植在主體內部的意識形態,使人們不能處於經常的自我反思狀態,併在大多數時間里任由意識形態擺佈。在哈貝馬斯看來,工具理性是一種目標定向的理性,它以對世界的控製作為實現自身的標誌。與此相對應的是人類個體間的互動關係,這種互動關係所要求的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交往理性,其目的是達到主體間的相互理解、溝通。工具理性的運作是在體制化的組織中完成的,而交往理性卻是在生活世界里主體間直接交往過程的理想模型中運作的。在哈貝馬斯看來,現代社會的病態就在於,工具理性的體制化運作,大舉侵占了生活世界的領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被各自分離的意見的機械組合的量化計算所代替。

  循著馬爾庫塞的思路,胡塞爾與工具理性的經驗描述截然不同,他試圖通過現象學主體對自身意向性結構中的理性基礎的先驗揭示描述,來抵禦工具理性對人的精神領域的侵襲。馬克斯。舍勒及尼古拉斯。哈特曼的價值現象學,通過非理性的情感直覺,來了斷工具理性的入侵。孔。漢斯的神學普世倫理訴求,則是從宗教的立場理解道德的倫理獨斷主義。後現代主義者們則用“摧毀”、“消解”來拒斥工具理性所帶來的整體的專制。

  (2)人們對技術理性的誤讀,近代哲學的經驗主義傳統是與理性主義傳統相對立的。但恰恰是從經驗主義導出的科學主義,成為今日理性主義的代名詞。人們對技術理性(等同於工具理性)的譏難,把它與價值理性看作完全對立的兩極,是長期以來學術界的一個理論誤區。這裡有必要從技術理性動態的演變過程考察中,來為技術理性正名。

  技術理性是近代兩大科學傳統(笛卡爾傳統和培根傳統)的共同塑造。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講的是理性通過主體性的體驗對世界進行規劃。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指明瞭近代科學應該服務於人類實踐。技術理性,它服務於力量的要求,允諾無限的可能性,因此近代科學必然要求預測的有效性。培根說“欲征服自然,必服從自然”,服從自然也就是服從自然的規律,而自然的規律也就是自然的可預測性。可預測、可控制、有效率是技術理性的基本邏輯。當技術理性把世界置於一個以人為原點的坐標系之中,從而最終把世界變成利用和消費的對象時,也產生了所謂的技術異化。現代社會,人必須按照所謂理性或科學的方式去生存,最終必定損害人的自由:本來是用以確立人之地位的,最終卻被用來貶低人類自己。技術發達了,人類卻喪失了勞動的樂趣,甚至勞動的權利(所謂技術失業);科學發展了,人類卻越來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義。

  以往人們認識技術理性的誤區:都依據一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即由馬爾庫塞所建立的技術理性體系:技術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是對立的兩極,技術理性張揚,必然導致價值理性衰微。因為根據已有的研究邏輯,自然推出技術理性是現代化工業社會種種弊端的罪魁禍首,理應批判、限制,甚至否定。它不僅使人們在對技術理性的理論把握上趨於簡單、片面,而且帶來實踐上的混亂。事實上,現代化的實現正是藉助於技術理性,人類開創了一個征服自然,以自身為價值原點,為世界中心的主體性時代。它所創造的文明和讓世界向著人類期望的目標變化,不正體現著技術理性的內在價值嗎?

  我們認為:技術理性高於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既是對立的兩極,而且也是技術理性化發展的低級和高級階段。儘管二者有質的差異,但就技術的本質特性而言,它們是相通的。

  (3)技術理性的未來命運,在現代性的背景中,體制所代表的工具理性,似乎就是理性的全部。然而,如果返回到古希臘哲學那裡去,我們便會發現理性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看來主要表現為對現行價值觀的理性根基的追究。他們都把人的理性首先理解為價值理性。

  康德提出的實踐理性,就是給終極價值提供基礎的理性。在康德那裡,人按照道德自律去規範自己的行為,就是從因果序列的他律中解放出來,將自身置於人類共同體的目的王國之中,獲得真正的自由。馬克斯·韋伯雖然區分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但並沒有像馬爾庫塞那樣把二者截然對立起來,而是已經在對二者的隔離尋找彌合的路徑。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提出了工具理性的合理價值。他認為,“現代性”,即是“合理性”;“現代化的進程”,就是“理性化的過程”。西方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正是工具理性展現和張揚的過程。它使生產力、科學技術、財富和人的智能等等都得到高速發展,社會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使資本主義成了人類歷史發展中最輝煌的時代,也使西方成為近現代世界的發展中心。他對工具理性的批判也切中要害。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過於重實利而輕倫理,使能剋制物質欲的“新教倫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被拋棄得精光殆盡了。必須舉起理性批判的旗幟,來拯救遭到物欲站污的靈魂。

  我們認為,工具理性是初始階段的價值理性,而價值理性則是完成了的工具理性。不存在與價值無涉的純粹工具理性,也不存在拋棄工具的純價值理性。作為技術理性化的兩極,工具理性一定要發展到價值理性,價值理性必定是在工具理性基礎上的實現。

  在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存在著兩股相反相成、此消彼長的強勁思潮。一是尊崇科學,進步—發展這一現實取向的科學主義;一是追求精神,價值—意義這一永恆主題的人本主義。如果說科學主義和工具理性是現代社會的驅動系統,如引擎、車輪,那麼人本主義和價值理性就是其操縱系統,如方向盤、剎車。如果只有驅動系統而無操縱系統,那麼就只能呆在原地,停滯不前,或者失去控制,迷失方向。

  技術理性化的展現,價值認同是其前提。一方面,文化工業文化產業乃至文化事業的大量涌現(如汽車文化、影視文化網路文化等),就是技術理性化的文化產物,可以說技術的理性化使文化呈現出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多樣性、豐富性,體現了社會的真正進步。另一方面,技術理性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提升,既是技術本性的邏輯指歸,也是文化對技術理性化的內在要求。

  通過對技術理性化內在演化機制的分析,以及技術理性化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的揭示,指出我們目前不是要批判和否定技術理性,而是要大力弘揚和積極推進技術理性,實現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轉變和提升。

  因此,把技術理性理解為既包含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又高於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發展理性,是解決現實困境的一把鑰匙,同時展示了技術理性發展的光明前景。

對技術理性的批判

  1.人性的危機

  技術理性中價值理性的衰弱引起了人的異化,雖然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天然自然發展到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們把技術理性作為工具理性,卻忽視了技術理性中的價值、倫理和道德在社會中的應用,忽視了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導致了人自身的異化,從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異化,致使社會是一個被機械控制、被技術支配的單調乏味的世界,成為了技術的奴僕。

  布爾特說過:“從前,人們認為他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韻和花香的世界,一個洋溢著歡樂、愛情和美善的世界,而現在的世界則變成了一個無聲無色、又冷又硬的死氣沉沉的世界,一個量的世界,一個像在機械齒輪上轉動,可用數學方法精確計算的世界。”

  同時,“以理性為根基的制度和法律當然是效率至上,它無非是讓生產機器沒日夜地猛烈轟鳴,結果,所有人都不可自製地跟著機器的節奏起舞,並被物質產品牢牢牽制。機器生產和物質產品終將成為不可抗拒的超強力量,它們和支撐它們的制度一道,變成了韋伯所說的那個令人黯然神傷的‘鐵籠’”。(馬克思

  2.人與自然的危機

  人類中心主義中技術理性的發展就是不斷運用其主體能動性作用於自然,從而獲取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強調人的生存與發展,人是主體,是第一位的,自然是客體,客體要服從於主體,一切按照人的需要和發展為中心,技術理性成為了人類改造自然、不斷獲取自然資源的有效工具,打破了自然的自我協調能力。

  頻繁發生的地震說明瞭人類在自然面前顯得多麼渺小和可悲。全球氣溫變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態環境的破壞,由於氣溫的變化導致動植物滅絕,頻頻襲擊人類的各種傳染疾病,使得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3.人與社會的危機

  技術的使用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過去上千年都無法與之比擬,在經濟的發展時,忽視了價值和倫理。於是,人們遺忘了精神文化價值,專註於追求最大物化效益、最多物質占有和物欲享受,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屬人的關係異化為物與物的關係,由和諧的關係異化為一種冷漠甚至對立的關係。

  技術的發展也導致了社會發展的兩難問題,社會的不公平,貧富兩極分化,引起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而且“技術還會誘導和制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變革,技術是所有其餘東西的最初動因。

參考文獻

  1. 巨乃岐.關於技術理性的幾點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5)
  2. 2.0 2.1 趙建軍.技術理性的現代展現及其未來命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20(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理性"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