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技術進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技术发展)

技術進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 / technical progress)

目錄

什麼是技術進步

  狹義上的技術進步主要是指生產工藝、中間投入品以及製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進。具體表現為對舊設備的改造和採用新設備改進舊工藝,採用新工藝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進研究開發新產品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等。

  從廣義上講,技術進步是指技術所涵蓋的各種形式知識的積累與改進。在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工業化的趕超就是技術的趕超。

  根據當前的情況,後發國家技術趕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自由貿易技術引進為主,主要通過引進技術,加速自己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階段,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重,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國家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有選擇的產業政策,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

  第三階段,必須以技術的自主開發為主,面對的是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國家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加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占領產業制高點,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將動態的比較優勢與靜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兼顧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巨集觀平衡與微觀效率,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跨越式趕超。目前國內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制度設計主要通過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開發區來完成國家的技術進步和趕超工作,政府通過政策等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的集聚來孵化高新企業和高新技術。

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

  然而,技術創新經常被誤認為是純粹的技術行為,將技術進步看作技術創新的目的。這種觀點突出地表現為將技術進步,將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等同於技術創新。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要求,創新成果的市場應用並不需要考慮或較少考慮。實質上,技術創新在這裡被等同於了技術的開發,技術的進步。

  隨著對技術創新研究和認識的深入,科技界日益認識到技術進步並不是技術創新的全部,也不是技術創新的目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知識社會的形成,科學界進一步認識到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兩者的互動在技術創新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共同構成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

  從複雜性科學的視角,技術創新活動絕非簡單的線性遞進關係,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創新鏈條,而是一個複雜、全面的系統工程。技術創新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在多主體參與、多要素互動的過程中,作為推動力的技術進步與作為拉動力的應用創新之間的互動推動了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兩個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統一、共同演進的一對“雙螺旋結構”,或者說是並行齊驅的雙輪——技術進步為應用創新創造了新的技術,而應用創新往往很快就會觸到技術的極限,進而鞭策技術的進一步演進。只有當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的激烈碰撞達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時,才會誕生出引人入勝的模式創新和行業發展的新熱點。技術創新正是這個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催生的產物。實現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進而全面推動技術創新是知識社會條件下麵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的重要內容。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理論分析

  將技術進步視為經濟增長因素的經濟增長模型,主要有兩類:內生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型,外生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型。經濟學中一般把那些將技術進步因素視為內生變數,在經濟系統內部討論技術進步的來源與演進,以及技術進步與其他經濟變數之間相互關係的經濟增長模型稱為內生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模型。而外生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型,則將技術進步因素視為經濟系統外生給定的,技術因數只是時間T的函數,其變化無法由經濟系統中的變數去解釋或說明。

  1、從歷史上看,首先占據著經濟增長理論主流地位的是外生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理論,其代表性理論為索洛—斯旺模型。該模型的基本結論是,在平衡增長路徑上,人均產出增長率與人均資本增長率均等於外生決定的技術進步的變化率。由於假定技術變化率為外生給定的G,所以該模型沒有探討技術變化的決定問題,而是將技術進步因素視為外生變數

  外生技術進步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在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上,為經濟增長問題的後續研究指明瞭方向。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這一理論卻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缺陷:第一,該理論沒有討論技術進步的來源及成本問題;第二,它只描述了技術進步表現形式的一種情形——給定同樣的投入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出,即生產率的提高,而對現有產品質量的改進和生產出全新的產品這兩種形式未加討論;第三,該模型對一些重要的經濟增長事實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如該理論認為各國的經濟增長將趨於一致,而事實是各國的經濟增長率存在著廣泛的差異;第四,該模型將技術進步視為外生給定的,經濟的自發運行使經濟最終處於最優增長路徑上,經濟政策不會對經濟的長期增長產生顯著的影響,因而新古典增長理論無法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指導。

  2、早期內生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理論——阿羅的“乾中學”模型宇澤弘文模型

  阿羅的“乾中學”模型是第一個內生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型。他將技術進步視為資本積累的產物,集中討論了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來獲取知識,促進技術進步。在阿羅模型中,技術進步被視為資本積累的副產品,並且具有正的外部性,進行投資的廠商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來提高生產率。據此,阿羅將技術進步因素描述為由經濟系統本身決定的內生變數。

  宇澤弘文Hirofumi Uzawa)模型是最早用兩部門模型來分析內生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問題的模型之一。宇澤弘文在阿羅的“乾中學”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為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術而連續地從事某一種生產活動,必然需要勞動或或其它資源的投入。為了實現一定的技術進步,社會應相應地投入一定的勞動資源給提供技術進步的部門,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達到最優的結果。

  總之,早期的內生技術進步增長模型主要探討了技術進步因素的來源、技術進步的成本問題。他們對新古典模型的修正也在於將技術因數A描述成為經濟體系的內生變數。但上述模型對技術進步因素的描述仍然是繼承新古典外生技術進步模型的傳統,把技術進步單純理解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未討論技術進步在經濟系統中的另外兩種重要表現形式——現有產品質量的改進和新產品的產生。

  3、以羅默Paul M.Romer)和盧卡斯(Robert B.Lucars)的模型為代表的第一階段新增長理論羅默模型沿用了阿羅的思路。他強調了知識的“溢出效應”和知識的“部分排他性”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他認為知識的這兩個特性,使得任何企業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產生知識的社會效益,因此資本邊際生產率才不會因固定生產要素的存在而無限降低,從而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才具有收益遞增的特征,進而經濟的持續增長才能實現。盧卡斯則在宇澤模型的基礎上構築了一個兩部門的人力資本模型。它將社會經濟系統劃分為消費品物質資本生產部門和人力資本生產部門。人力資本生產具有溢出效應,即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個體能對其周圍的人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提高他們的生產率。因而消費品、物質資本生產部門的生產,便能在人力資本生產外部性的作用下,顯示出收益遞增的發展態勢。

  這一階段的新增長理論主要有以下兩點不足:1)在技術進步表現形式的討論上,他們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2)羅默和盧卡斯的模型均是在完全競爭的框架下展開的,而有的研究表明,闡述技術進步過程的較好框架是壟斷競爭框架。

  4、20世紀90年代,內生技術進步增長模型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繁榮發展期,這一時期的新增長理論主要有如下特點:

  第一,分工被認為是推動社會技術進步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具體的模型表述上,分工經濟具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專業化經濟和多樣化經濟。前者指工人由於專業化於某一項具體的工作,而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後者指分工所帶來的新行業的出現和生產迂迴度的提高,具體表現為產品品種的增加。它們直接促進了社會的技術進步。

  第二,分工範疇的引入,也帶來了新增長理論對技術進步表現形式探討的突破。

  第三,在模型的建構上,壟斷競爭框架成為大多數模型的首選。

  20世紀90年代後,部分學者在產品品種增加型和質量升級型內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討論了開放經濟條件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hmba,Angle Roh,Cabbage,Vulture,Yixi,可恨密码记不住,寒曦,LuyinT.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進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2.96.198.* 在 2019年11月26日 17:18 發表

狹義含義中是方面不是方而

回複評論
Llyn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11月27日 09:33 發表

112.96.198.* 在 2019年11月26日 17:18 發表

狹義含義中是方面不是方而

謝謝指正,錯誤之處已修改,MBA智庫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您也可以參與編輯,期待您的加入!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