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意動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意動心理學(Act Psychology / Conative Psychology)

目錄

意動心理學的簡介

  意動心理學是19世紀末於奧地利南部出現的,把意識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派,故有奧國學派之稱。

  1874年,意動心理學創始人布倫塔諾出版《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反對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他指出,我們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內容;看和思的對象,並非心理學的對象;看和思等意識的動作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布倫塔諾思想的來源之一是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後者以為心理是靈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動。每種心理活動有自己的對象:光是視覺的對象,聲是聽覺的對象,記憶對象是過去的東西等等。布倫塔諾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為任何心理動作都指向對象,沒有無對象的動作,也無沒有動作的對象,對象(內容) 和動作不可分開,都要研究,但心理學主要研究意動。

  布倫塔諾思想的另一來源是康德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想。他和馮特都認為心理科學研究的是直接經驗。布倫塔諾的學生施通普夫將直接經驗分為四類,每類屬於不同學科的對象。其中色、聲等感覺和映象是心理內容,屬於現象學;知覺、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屬於心理學。功能和內容不可分地各自獨立於經驗中,心理學不能完全排除內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因此意動心理學又稱為機能心理學

  馮特學生屈爾佩原本主要研究內容心理學,後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和他的學生進行思維的實驗研究時,發現無意象思維,他們稱之為識態、心向等。由此他以為心理過程除映象活力外,還存在無意象過程。屈爾佩試圖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內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學理論以緩和爭論。

  但是20世紀初,布倫塔諾和施通普夫的學生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哲學,支持了意動心理學;與此同時,英國高爾頓研究個別差異時,發現許多人,甚至有的大藝術家也缺乏視覺意象;而法國人比奈在為女兒作思維實驗時,也發現類似的無意象思維。從此,這種出自哲學唯心論的意動心理學或機能心理學得到廣泛傳播,成為當時歐洲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學思潮,像格式塔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 深受其影響。

意動心理學的創始人

  布倫塔諾(1838―1917),是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意動心理學創始人。16歲開始受教士專業訓練。後在柏林、慕尼黑和杜平根大學學習。 1864年獲杜平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時在符茲堡被任命為神父。1866年任符茲堡大學講師,講授和撰寫亞里士多德哲學。1873年因不接受羅馬教會關於教皇必無過的教條而辭去神父職。1874-1894年任維也納大學教授。1874年出版心理學名著《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一書,反對馮特在同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原理》的觀點,主張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物,同時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心理活動而不是意識經驗的內容。他稱這種心理活動為意動。例如,人看見顏色,顏色是心理內容,不是心理學的主要對象;看見是意動,意動才是心理學的主要對象。

  其他著作有:《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和《論心理現象的分類》。他有很多學生,如S·弗洛伊德、C·斯圖姆夫和C·V·厄倫弗爾斯,在心理學史上都是著名人物。

意動心理學與內容心理學的比較[1]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馮特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感覺、情感等心理或意識經驗的內容。以此為基礎,馮特對意識經驗作了元素的分析,所以他的心理學被稱為內容心理學。馮特指出,心理學的分析給我們留下兩種具有特殊不同性質的元素,一種是感覺,它是我們可稱之為心理生活的客觀元素的最終和不可再分析的觀念元素;另一種是情感,它伴隨著這些客觀元素,而作為客觀元素的主觀補充。同時他還認為這些元素可以結合成各種心理複合體。他把由感覺組成的心理複合體稱為觀念,情緒和意志則是由情感組成的複合體。而心理元素或要素合成的心理的複合體是通過聯想和統覺而形成的。其中聯想是一種被動的、機械的和低級的過程,不受意志的影響。統覺則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適合於理性認識的,並受意志的影響,具有創造性綜合的功能。各種心理元素就是通過統覺的創造性綜合而組成與原來成分不同的、具有新質特點的心理複合體;人的理性認識活動主要是通過統覺的創造性綜合來實現的,因此統覺在馮特心理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與馮特不同,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act),所以布倫塔諾的心理學就稱為意動心理學。他的意動心理學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不同,他主張要根據心理現象自身的特點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布倫塔諾認為內容不是心理學的對象而是物理學的對象,只有意動才是心理現象,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這種心理現象具有“意向性”。而且無內容的意動是不存在的,意動必有所指向,它指向著一定的客體。同時這個客體不是一般心理學家所稱的客體,它不存在於外在世界而存在於內在世界,所以叫“內在客觀性”。布倫塔諾以為心理現象就是以內在客觀性為它的特征的,而物理現象是自己包含著自己,是自足的。比如:我看見一種顏色,顏色的印象即為內容,看見則為意動。

  布倫塔諾重心理現象的描述,而不是心理現象的實驗,是早期心理學中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雛型。其後的格式塔心理學註重心理現象的整體屬性,反對對心理現象做人為的分析,而註重心理現象的整體描繪,這些觀點就其本質來講也是強調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的不同之處,反對以“物”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學的問題。

  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儘管馮特和布倫塔諾都堅持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但由於二人對待意識的立場不同,所以他們的研究方法也不盡相同。

  馮特推崇物理學和生理學,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經驗的和實驗的科學,他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出發,認為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必須採用實驗法和內省法。在他的實驗心理學中,他力圖以心理物理學的方法,以生理學的模式塑造心理學,把自然科學的實驗法融進傳統的內省法,使心理學成為一門自然科學。可以說,在西方主流心理學中,以自然科學為楷模,追求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一直是一種時髦的趨向。馮特提到心理學是一門“更嚴格的經驗的科學”,這就是說,心理這種經驗是更依賴於經驗者本身的經驗,因此要研究它,得靠“內省”。

  內省法是哲學心理學所採用的一種最古老的方法,馮特認為過去的內省法不科學,它所得來的材料不可靠,為了能把握住心理現象並加以精確觀察,內省法只有與實驗法結合起來,成為實驗的內省,才是科學可靠的,由此可見,馮特在內省問題上的重要歷史作用在於他對傳統內省進行了改造,使傳統內省發展成實驗內省,使心理學研究增強了科學性。但是由於馮特對直接經驗採取唯心主義的觀點,割斷了心與物的聯繫,企圖純粹以主觀映象來揭露心理活動的規律,因此不可能進一步提高心理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這是他的實驗內省最大的局限性,最終,馮特想以實驗內省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只能變成了一句空話。

  布倫塔諾則強調心理學既是一門經驗的科學,又是一門觀察的科學。他曾說過:“在心理學上我的立場是經驗的,只有經驗才是我的教師,也只有經驗影響著我,好像情人一樣。”所以他的“經驗”心理學不是馮特的“實驗”心理學,因此他沒有心理實驗室。因為意動是心理活動過程,所以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應是反省,也叫內部知覺,即把經驗回憶起來加以觀察。在許多心理學史的著作中,都談到布倫塔諾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是內省,這是錯誤的,因為他曾明確指出:內部知覺(反省)和內部觀察(內省)是有區別的。內部知覺從來不能變為內部觀察。在觀察中,我們對一種現象集中註意,是為了精確地理解它,但對於內部知覺的對象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從來都不能對內部知覺的對象集中註意……只有當我們的註意轉向一種不同的對象,我們才能(外部)知覺它,這種心理過程也順便指向(內部知覺)對象。因此,外部知覺是對物理現象的觀察,為我們提供了自然的知識,同時也能成為獲得心理的知識的手段。內部知覺是對剛剛過去的、在記憶中仍呈現鮮活狀態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的反省,它與直接以正在進行著的心理過程為對象的內部觀察(內省)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內部知覺中,不會出現內省過程中所遇到的干擾,內部知覺是完全可能的。

  布倫塔諾認為,內部知覺僅限於對我們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體驗和反省,對於他人的心理活動則可以通過觀察他的言語報告或自傳、行為及其表現來瞭解。在他看來,內部知覺和觀察法都是研究正常心理現象的方法。此外,他還主張對動物、兒童、心理變態的人和原始社會進行觀察和研究。關於實驗方法,布倫塔諾並不反對,但認為側重實驗便不免太看重了方法,所以他認為科學心理學不應該局限於一些細節實驗上,而應著眼於對心理現象作大體解釋,這樣才不致使心理學迷失於實驗法之中。正因為如此,布倫塔諾並沒有像馮特那樣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對於這點,惠特海默評論說:“布倫塔諾或許是一位理論家而不是實驗家”。而馮特心理學的繼承者鐵欽納在《實驗心理學的回憶》一文中,深嘆布倫塔諾的心理學是實驗心理學的三大障礙之一。

  三、心理內容的分類

  馮特認為心理元素只有兩類:一類是感覺,另一類是情感。後者包括愉快和不愉快、激動和沉靜、緊張和松馳三個維度。這三對“情感”構成馮特的情感三度說。馮特認為情緒是這些基本情感的複雜的複合體,而對於每一基本情感都可以根據它在三維的每一維度上的定位生動地描述出來。他的情感說引起了他自己的實驗室與別人的實驗室的大量研究,但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馮特起初以為還有第三類元素,即神經發動之感,指由大腦發生神經流到反應器官時的主觀體驗,後來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放棄了這個說法。馮特發展了他的情感三度說,與統覺的關係就更加重要了。馮特以為情感來於統覺活動的時候,情感照例是統覺對於感覺內容的反應的標誌。因此,情感是統覺的信號,也是它的現象的代表。但是由於馮特的擴充的情感三度說沒有得到實驗的證明,所以這個理論在其重要性的體現上是較為欠缺的。

  布倫塔諾則根據意動涉及內容或指向對象的不同方式,把心理現象作了分類:1.表象(觀念、意動),包括感覺、想象等,如我聽、我見、我想象;2.判斷,包括知覺、認識和回憶等,如我承認、我否認、我知覺、我回憶;3.愛憎,包括情感、意志和欲望等,如我感到、我的願望、我決定、我請求。在這三種心理現象中,表象是最根本的,其它兩類是在這一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把判斷簡單地歸結為表象或是看成是觀念的結合。判斷是不同於表象的心理現象,它並不只使對象呈現在自己面前,更重要的是它還要對“對象”採取一種理智的態度,即要肯定或否定對象,所以,判斷具有肯定或否定、真或假、對或錯的意向關係的對立。但由於判斷只是對意識對象的接受或拒絕,因此判斷的真或假就不在於其內容是否與事物相符合,而只在於判斷是否具有自明性。關於判斷的理論構成了布倫塔諾後來的知識論的基礎。愛憎和判斷一樣,也包括一個意向關係的對立,我們必須對對象表明態度———喜歡或不喜歡、愛或恨。布倫塔諾認為愛憎現象也存在著能夠發現由本身表明為正確的愛與恨的行為,最終這種行為就是所謂的具有不容置疑的自明性的價值判斷。關於愛憎觀的理論是布倫塔諾倫理學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管延華.意動心理學與內容心理學之比較.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Mis铭,y桑,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意動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