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市場原教旨主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自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

目錄

什麼是市場原教旨主義

  市場原教旨主義是指信仰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市場機制中的調節、修複作用,而反對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干預。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市場可以自動恢復平衡,不需政府以任何方式進行干預。

  此種說法也被支持巨集觀調控觀點的人用作對信奉自由市場觀點的人的貶義蔑稱。

   市場原教旨主義最早的理論基礎,應該是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看不見手”的描述;其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牢固扎根,可能要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危機造成西方國家陷入經濟困境,許多國家開始採取放任的政策。在英國,撒切爾夫人開始大刀闊斧的私有化改革;在美國,里根政府推行“新聯邦主義”,鼓吹“市場的魔力”。

  但監管的缺位、金融大亨的唯利是圖,導致市場走入歧途,華爾街也最終為自己挖掘了墳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茲就說,華爾街的隕落,標志著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沒落,“這告訴世人,這種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這是一個標誌性的時刻,證明所謂金融市場自由化的主張是錯誤的。[1]

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缺陷[2]

  市場原教旨主義在1980年前後大行其道,其時正值羅納德·里根被選為美國總統,而此前不久瑪格麗特·撒切爾被選為英國首相。他們的經濟目標是取消管制和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預,以及提高國內和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程度和激發企業家精神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的目標之一,而且在它的缺點顯露之前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市場原教旨主義是一個錯誤和危險的意識形態,它至少在兩方面是錯的。第一,它深深誤解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它假定市場會趨向均衡,而此均衡會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第二,通過將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等同,市場原教旨主義為追求私利者賦予了道德品質。

  但是,如果金融市場並不趨向於均衡,私人利益就不會等同於公眾利益。如果對之不加干涉,金融市場容易走向使社會分裂的極端。

  而給市場機制賦予道德品質就更加錯誤了。市場的特質恰恰是它與道德無關——就是說,在市場價格中並不存在道德的考慮。這種超道德性正是金融市場之所以有效的原因之一。它允許參與者一門心思地關註自己回報的最大化,而不需要考慮社會後果。正是由於市場是超道德的,所以我們不能完全由市場來進行資源配置。如果沒有對公共利益的關註,社會將無法團結。如果私人利益不能和公共利益等同,公共利益則必須在市場之外的途徑中有所體現。

  這裡,我們必須把制訂規則和在規則下採取行動這兩者區分開來。作為市場參與者,只要我們是在規則下行動,就可以追逐自我利益。但作為規則制訂者,我們將由公共利益引導——在一個民主社會,人們都是規則制訂者。然而,由於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聲稱公共利益可以通過允許人們追逐自我利益得到最好的實現,就抹煞了這個區別。其結果不是完全競爭,而是裙帶資本主義。有錢有勢的人在享受他們的特權地位時認為自己的行為在道德上是無懈可擊的。

  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危險在國際競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我們國際金融制度的發展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並不同步。因此,我們從1980年以來就看到過數起國際金融危機。它們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相對不大,因為一旦危機威脅到我們的繁榮,美聯儲就會積極干預,但是其他許多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南韓、俄羅斯——則一直都被毀壞著,有的還不止一次。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並不認為金融市場是天然不穩定的,以及市場越大就需要越強大的公共機構取維持其穩定,而是得出相反的結論:他們譴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造成了不穩定。

  IMF屈從壓力所作的援助政策變更,間接提高了資本流向債務國的成本,從而導致了近年來資本從周邊到中心的逆向流動。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超過4000億美元即為其明證。這造就了另一個最終註定要破滅的泡沫,儘管其時間無法預測。最近美元走弱是一個凶兆,特別是當主要的替代者——歐元日元——並不特別有吸引力時更是如此。巴西的金融危機更是危險。在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看來,巴西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巴西的債券現在以美元計算的回報率是20%,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這麼高的利率下生存。如果巴西失敗,那麼現在制定的國際金融體系也就失敗了。全球金融市場創造了一個不公平的競爭場,不可能以目前的方式持續下去。

  改革體制的需要是緊迫的。對那些不能得到私人貸款的國家,應當加強IMF作為最後借款者的作用;鼓勵發展中國家從事更多的以國內為主導的發展,從而減少他們對美國領導的發展的依賴。這將要求範圍廣泛的制度變革,但現在沒有跡象表明布希政府和其他經濟的權威人士意識到這個需要——部分是因為他們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思想是心存感激的。

  在國際競爭中,就像在國內一樣,市場原教旨主義假定集體性的對私人利益的追求會產生經濟穩定。但正如今天的混亂所揭示的那樣,缺乏道德準則和社會關註——不管是在政府中還是會計師中——將產生巨大的不穩定。價值的形成和市場價格一樣,也正是由反身過程實現的。正如我之前解釋過的,和市場價格中存在的雙向聯繫一樣,價值和經濟基礎(公司和政府的經濟表現)也存在著一個雙向的聯繫。

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理性認識[3]

  “原教旨”是指某種宗教的“根本教義、原初宗旨”。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宗教產生之後,其中一些群體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接受新事物,其教義、宗旨也會隨之作適當的調整。當宗教中的某些群體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固守原初教義,產生極端的行為傾向,甚至用政治和軍事手段宣示其主張,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原教旨主義”。概括來說,“原教旨主義”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僵化、封閉、倒退、極端、排他、對抗”。

  在社會生活中,由於人們所處環境不同、觀察思考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思想理論,提出不同的解決主張,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現象。不同看法、不同思想理論、不同主張之間,也可以討論。通過討論,可以祛除錯誤、探求真理、形成共識。在討論中,可以相互批評,但不應輕易用“原教旨主義”來評價不同的思想和主張。

  輕易用“原教旨主義”評價他人的思想和主張,就是給其思想和主張作了僵化、封閉、倒退、極端、排他、對抗的定性,實際上等於對其徹底否定,不利於形成寬鬆的學術氛圍,不利於學術理論的繁榮和發展。

  近年來,存在“原教旨主義”被隨意亂用的現象,如“市場原教旨主義”、“科學原教旨主義”,這是值得商榷的。“市場”、“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力量,是我們所要追求、發展的,但是被戴上“原教旨主義”的帽子之後,就會給人一種感覺,似乎這些事物本來就不好,是不應該要的。

  有人認為,如果主張絕對自由競爭,不受約束,不要政府干預,不要政府調控,就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現實國情、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市場經濟在不同國傢具有不同的模式,其運行機制存在差異。市場經濟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各種歷史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市場主體至少受到三種因素的約束,即道德約束、法律約束和政府調控。在不同國家,約束和調控的方式不同;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約束和調控的程度也不同。不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看,絕對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都是不存在的。

  根據鄧小平思想,市場經濟是一種手段,資本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會有不同觀點、不同主張,這應該也可以討論。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Mis铭,林巧玲,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市場原教旨主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