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小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小費

  小費指給予服務生消費額以外的賞錢,以作表揚個人之用。小費在某些國家被視為陋習或歧視,有的成為一種社交禮儀

小費的介紹

  小費都不是法定要給,數目也沒有明碼標定,在不同地區的行業都有各種不成文的規定。在某些國家的歷史上,只有上等階級的人給予下等階級的人,例如主人、富人給予下人、奴僕、戲子等。在現代,尤其東亞國家,收小費或許被視為自貶身份,例如南韓服務員不會收日本客人的小費,美國也開始有經營者認為應該以較高薪資取代小費。

  通常人們準備一些零錢;或超額付款而不取回零錢,零錢便當作小費。

在不同地區,要付小費的行業都不同。一般來說,旅游餐飲(特別是高級餐廳酒吧)、交通(非公共交通工具)、旅館等的服務生都要給小費,有些地方用洗手間、理髮、送報員、洗潔工也應給。

  有些地方,給某些職員小費是禁忌,甚至在法律上禁止,認為等同貪污,例如給政府公務人員、醫護人員、或採訪記者等小費,即使以節日紅包為名,也是犯罪的。當臨近重要節慶如聖誕節,在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小費習慣上給得較多。

  有些國家的服務員所得的小費為其主要收入,例如餐廳酒吧的侍者。但通常亞洲的一些餐廳會把一定比率的“小費”,通常是餐費的10%,直接加入當次消費的總金額,但這種並不是給予個體服務員。

小費的歷史起源

  在中國

  賞錢,也叫小帳,在粵語地區也稱作茶錢。付大額小費稱作打賞。在古代的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給賞錢的歷史在宋朝達到高峰,而在當時可能成為習慣,賞賜對象有店小二、奴僕、書童、小廝、跟腳等。

  在日本

  在日本也被稱為茶代,給小費的習慣基本已經被廢棄。

  在英國

  小費的英文名為tips,粵語直接翻譯為“貼士”。它源於18世紀的英國倫敦。當時酒店的餐桌上常放著一隻碗,碗上寫著“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迅速服務)”,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將會得到迅速而周到的服務。

  在德國

  中世紀末,德國的酒店通常都要向客人索取小費,時稱(給侍者的)“飲酒錢”,因為在酒店裡當幫工的女眷和伙計是不拿報酬的,以小費充作薪水。後來,小費的給予範圍不斷擴大,很多公職人員也能收到叮噹作響的錢幣。19世紀末,有錢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常以小費的名義向有影響的人物和新聞界人士行賄。 約100年前,西方出現過一次反小費浪潮,當時的反小費協會認為給小費是一種不良風氣,號召人們加以抵制,開始效果甚微,原因是很多侍者以小費為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餐館和旅館開始實行“10%服務費”制度,將價格提高10%作為服務人員的固定工資。收入儘管已有保障,然而新規定還是難以戰勝老習慣,對服務上乘者,顧客依舊甘心解囊,給小費的風氣始終沒有根絕。

  在美國

  由於餐飲與旅館服務人員工資低微,為了促進服務品質,民間普遍有付小費的習慣。

  不過近來,越來越多的店家禁收小費,改以較高薪資,小費制度並不公平:員工為了多拿小費,費盡心機。彎腰和客人說話,小費提高的概率增加25%;金髮服務生賺的小費高於任何發色;頭上插朵花,女顧客往往多給小費;身穿紅衣,男客人往往往多給小費。也有老闆說,如果給員工穩定的收入,從而穩定他們的生活,大家就能專心服務客人。員工如果不確知自己這星期能有多少錢拿回家,這種緊張心情會轉嫁到他們的待客上面。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小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