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顧客流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客户流失)

目錄

顧客價值與顧客流失

  現代公司通過計算一位顧客一生能為公司帶來多少銷售額和利潤來衡量顧客價值。例如:一位顧客每周平均去某超市一次,平均每次購物100元,一年50周就是 5000元,假定他在該區域居住10年,就是5萬元;按10%的利潤計算就是5000元利潤。所以,一位不滿意的顧客可能意味著該店失去5萬元生意及 5000元的利潤。另一方面,公司通過計算顧客流失成本可以瞭解顧客價值。如一公司有5000個客戶,假定因劣質服務,今年流失5%的客戶,即 250 戶,若平均對每位客戶的銷售收入是8000元,則收入損失200萬元,利潤為10%的話,利潤損失20萬元。據美國市場營銷學會AMA顧客滿意度手冊所列的數據顯示:每100個滿意的顧客會帶來25個新顧客;每收到一個顧客投訴,就意味著還有20名有同感的顧客;獲得一個新顧客的成本是保持一個滿意顧客成本的5倍;爭取一個新顧客比維護一個老顧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客戶水平提高2成,營業額將提升40%。

  然而,市場調查顯示:一個公司平均每年約有10%-30%的顧客卻在流失。但很多公司常常不知道失去的是哪些顧客,什麼時候失去,也不知道為什麼失去,更不知道這樣會給他們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帶來怎樣的影響。他們完全不為正在流失的顧客感到擔憂,反而依然按照傳統做法拼命招攬新顧客。冷靜地研究分析顧客流失,對於企業輓救危機、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顧客流失的分類

  顧客流失可以是與企業發生一次交易互動關係的新顧客的流失和與企業長期發生交易互動關係的老顧客的流失;可以是中間顧客(代理商經銷商批發商零售商)流失,也可以是最終顧客流失。不論是哪一類顧客,由於種種原因,隨時隨地都存在著離開企業的可能性。通常而言,老顧客的流失率小於新顧客的流失率;中間顧客的流失率小於最終顧客的流失率;老年人的流失率小於青年人的流失率;男性的流失率小於女性的流失率。

顧客流失的識別

  對於企業而言,如何識別顧客流失呢?一般可藉助下列指標:

  1.顧客指標

  主要包括顧客流失率、顧客保持率和顧客推薦率等。

  顧客流失率是顧客流失的定量表述,是判斷顧客流失的主要指標,用公式表示為:顧客流失率=顧客流失數/消費人數×100%,它直接反映了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現狀。

  顧客保持率是顧客保持的定量表述,也是判斷顧客流失的重要指標,用公式表述為:顧客保持率=顧客保持數/消費人數×100%或1-顧客流失率,它反映了顧客忠誠的程度,也是企業經營與管理業績的一個重要體現。

  顧客推薦率是指顧客消費產品或服務後介紹他人消費的比例。顧客流失率與顧客保持率、顧客推薦率成反比。通過顧客調查問卷和企業日常記錄等方式可獲得上述顧客指標信息。

  2.市場指標

  主要包括市場占有率市場增長率市場規模等。通常顧客流失率與上述指標成反比。企業可通過市場預測統計部門獲得這方面信息。

  3.收入利潤指標

  例如銷售收入凈利潤投資收益率等。通常顧客流失率與此類指標成反比。企業可通過營業部門和財務部門獲得上述信息。

  4.競爭力指標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個企業所流失的顧客必然是另一個企業所獲得的顧客。

  因此,判斷一下企業的競爭力,便可瞭解該企業的顧客流失率。通常競爭力強的企業,顧客流失的可能性要小些。企業可藉助行業協會所開展的各類諸如排名、達標、評比等活動或權威部門和人士所發佈的統計資料獲得上述信息。

顧客流失的原因

  1.主觀原因

  從根本上看,顧客不滿意是導致顧客流失的根本原因。這種不滿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A.產品因素。諸如產品質量低劣或不穩定,品種單一或不全,樣式單調或陳舊,產品附加值低,價格缺乏彈性,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廣告宣傳虛假,售後服務滯後,投訴處理效率低,產品缺乏創新等。

  B.服務因素。諸如服務環境臟,服務秩序亂,服務態度差,服務能力弱,服務效率低,服務設施落後,服務流程繁瑣,服務項目不全,服務環節欠缺,服務數量不足,服務渠道不暢,服務缺乏個性化與創新化,收費不盡合理等。

  C.員工因素。諸如儀錶不整,言行不一,缺乏誠意與尊重,缺乏責任心與事業感,知識面窄,能力不強,整體素質差等。

  D.企業形象因素。諸如對產品形象、服務形象員工形象、企業的生活與生產環境形象、企業標識、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責任、企業信譽等的不滿。

  2.客觀原因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顧客因素。例如顧客往往對產品或服務期望太高,而實際的消費體驗比較差,所以心理不平衡,產生了不滿情緒。由於不滿,顧客就要流失掉。當然,由於顧客消費的多樣化,多層次化,複雜多變性和非理性化,因此,顧客在消費時,並不承諾放棄嘗試其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另外,由於購買力的提高,其需求與期望也會發生相應轉移,他可以把貨幣選票投給他認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上。

  B.競爭者因素。競爭者通過正當手段或不正當手段建立了某種競爭優勢,挖走了或吸引走了本企業顧客。

  C.社會因素。諸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對顧客的購買心理與購買行為的影響。

  D.其他因素。諸如戰爭、季節、時令、自然災害等因素而使顧客流失。

對顧客流失的具體對策

  1.著眼於當前的應急性措施。重點抓好兩項工作

  A.訪問流失的顧客,爭取把流失的顧客找回來。具體方法包括:

  (1)設法記住流失的顧客的名字和地址。

  (2)在最短的時間用電話聯繫,或直接訪問。訪問時,應誠懇地表示歉意,送上鮮花或小禮品,並虛心聽取他們的看法和要求。

  (3)在不愉快和不滿消除後,記錄他們的意見,與其共商滿足其要求的方案。

  (4)滿足其要求,儘量輓迴流失的顧客。

  (5)制定措施,改進企業工作中的缺陷,預防問題再發生。

  (6)想方設法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多、更快、更好一些。

  B.正確處理顧客投訴,提高解決顧客投訴問題的效率。具體步驟包括:

  (1)道歉。讓你的顧客知道,你因為給顧客帶來不便而抱歉。即便這並不是你的過錯,也不管這是誰的過錯,你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顧客道歉。你還得告訴他們,你將完全負責處理顧客的投訴。

  (2)覆述。用自己的話把顧客的抱怨覆述一遍,確信你已經理解了顧客抱怨之所在,而且對此已與顧客達成一致。如果可能,請告訴顧客你願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

  (3)移情。當與顧客的交流達到一定境界時,你會自然而然理解他們提出的問題,並且會欣賞他們的處事方式。你應當強調,他們的問題引起了的註意,並給你改正這一問題的機會,對此你感到很高興。

  (4)補償。盡己所能滿足顧客。只要不是拿走整個商店,你可以提供給顧客他想從你這裡、需要從你這裡、期望從你這裡得到的任何東西。在你解決了顧客的抱怨後,你還可以送給他們其他一些東西,比如優惠券、免費禮物、同意他廉價購買其他物品。

  (5)跟蹤。顧客離開前,看顧客是否已經滿足。然後,在解決了投訴的一周內,打電話或寫信給他們,瞭解他們是否依然滿意,你可以在信中夾入優惠券。一定要與顧客保持聯繫,儘量定期拜訪他們。

  (6)企業想方設法一定要比競爭者做得更多、更快、更好一些。這樣,才會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顧客也才會投給企業更多的貨幣選票。在這方面,摩托羅拉公司為現代企業樹立了良好榜樣。該公司有兩句話值得深思:我們不關照顧客,別人會代勞的;投訴是顧客送給企業的禮物。

  2.著眼於長遠的永久性措施。應打好八張牌

  A.理念牌。即樹立顧客滿意CS理念。近年來,成功企業經營實踐表明:顧客滿意是企業活動的基本準則,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銳利武器。

  B.產品牌。即提供令顧客滿意的產品。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識別自己的顧客,調查顧客的現實和潛在的要求,分析顧客購買的動機、行為、能力,從而確定產品的開發方向與生產數量,進而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來滿足或超越他們的需求和期望,使其滿意。

  C.服務牌。即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服務。

  D.員工牌。即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充分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從而激發其成就感、事業感和自豪感,最終實現由員工滿意向顧客滿意的轉變。

  E.形象牌。即在顧客和社會公眾中樹立、維持和提升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既可以創造顧客消費需求,增強企業籌資能力,又可以改善企業現狀,開拓企業未來。

  F.管理牌。即通過加強內部自身管理和外部顧客管理,來贏得更多的顧客與市場,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管理是現代企業前進的兩大車輪之一,管理也是生產力。

  G.創新牌。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面對個性化、多樣化的顧客需求,面對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企業唯有不斷地創新、創新、再創新,才能持續地發展與壯大。

  H.顧客聯盟戰略牌。即與顧客建立一種互相依賴、長期穩定、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戰略聯盟關係。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顧客流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172.241.* 在 2009年2月16日 12:56 發表

說幾條在客戶可以實際操作進行的東東吧

回複評論
蔡浩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0月17日 17:41 發表

好東西 啊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