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地球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目錄

什麼是地球村

  地球村是指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他《關於理解新媒介的報告》的打字稿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後來在《古登堡星漢璀璨》一書中,他把這個概念作為其中一章的標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註。他說:“新型電子條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形象。”後來,麥克盧漢以“地球村”作為標題與人合作出版了《地球村的戰爭與和平》(1968)和《地球村》(1989)兩本著作。[1]

  麥克盧漢指出,電視和衛星等技術的出現,使地球“越來越小”,人類已跨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間即可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因而,地球已變為一個小村莊。“村民”即人類互相之間的信息傳播和思想交流極為方便。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再與世隔絕而游離於地球村之外。

地球村的含義[2]

  在麥克盧漢看來,“地球村”包括以下涵義:

  1.瞬息之間,電子媒介就可以使信息傳播到萬里之外的地方。藉助於電子傳媒,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同步/即時傳播,空間距離和時間差異不復存在,整個地球在時空範圍內已縮小為一個很小的地方,人們具有了獲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機會。

  2.電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質,使人類社會結成了一個具有密切的相互關係、無法靜居獨處的、緊密聯結的小社區。新媒介使大區域變成了可以互動的小社區,信息的暴露也更為充分和全面。

  3.人類從遠古至今經歷了一個“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過程。在游徙不定、採獵為生的遠古時代,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體的、直觀的把握,人具有全面的、多樣發展的技藝,那時的人是整體的人,是部落人。由於勞動分工的出現和拼音文字的發明,人使自己成為被分裂切割的、殘缺不全的非部落人。機械印刷術和工業化則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極端。電子時代來臨後,人不能只專精一門,人的感知系統不再只偏重視覺,人們不再是分裂切割、殘缺不全的人。電子傳媒,尤其是電視,使人們重新體驗了部落文化中村莊式的接觸交往,使人們恢復了脫離部落文化以來長期失落的“總體感覺”和“感官平衡”,人類在高級階段又重歸部落文化。

地球村與互聯網

  美國傳播學家保羅•萊文森說:“網際網路把地球村變成了貨真價實的比喻。”他將地球村一分為二:傳統的地球村和賽博空間的地球村。然後又把傳統的地球村一分為二:廣播地球村和電視地球村。他用了三個比方來區別這三種不同的地球村:廣播地球村是兒童的村落,電視地球村是窺視者的村落,賽博空間地球村是參與者的村落。廣播地球村是單向傳播傳者受眾是不平等的親子關係;電視地球村是窺視者的村落,萊文森以肯尼迪的葬禮和柯林頓的性醜聞為例來說明他的觀點。除此之外,他還討論了網上地球村的政治和商務,人們可以在網上直選,參與國家大事。“網際網路上的地球村本身就是一種治國機制。”他認為,網上地球村的商務和政治一樣,不存在技術問題,是否實行直接選舉電子商務,那是人們的態度問題。

  “地球村”可以說是20世紀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一個極富啟示性和前瞻性的概念。它形象地表述了因傳播媒介的高度發達而給人類交往和傳播帶來的巨大變化。麥克盧漢把媒介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聯繫在一起考察,探討傳播媒介對文化、政治、經濟的影響,具有深廣的歷史視野和整體把握觀,但往往過於看重媒介技術而導致了技術決定論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數字麥克盧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Mis铭,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地球村"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