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國際再保險市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再保險市場(International Reinsurance Market)

目錄

什麼是國際再保險市場

  國際再保險市場是指保險人與再保險人所達成的國際再保險交易的市場。此種市場所交易者為投保人的原始風險的二次分散,屬國際保險市場二級市場[1]

國際再保險市場承保人[2]

  再保險人基本上可分為專業再保險人、原保險人的再保險部門、再保險集團以及倫敦勞合社承保人和專業自營保險公司5類。

  (一)專業再保險人

  專業再保險人是專營再保險業務的保險人,它一般不作為原保險人經營直接保險業務。國際上最大的專業再保險人是德國的Munich Re。在再保險人中,1995年純保費收入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是專業再保險人。

  (二)原保險人的再保險部門

  原保險人的再保險部門,一般允許其經營原保險人承保的同類風險責任。接受再保險業務可以使原保險人分散其損失風險。同時,這樣做可以為公司擴大商機。許多原保險人紛紛成立了專營再保險業務的子公司,但是這類再保險公司占有市場份額遠遠低於專業再保險的份額。

  (三)再保險集團和承保辛迪加

  再保險集團和承保辛迪加是由原保險人或再保險人組成,形成分散集團成員間風險的機制。通過該集團,可以將成員的損失風險分散到許多保險人之間,從而增加了整個集團的承保能力。對如何解決單個再保險人承保能力不足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如“非洲石油和能源集團”、“阿拉伯火險、水險和航空險集團”等,都是成功的再保險集團範例。

  (四)倫敦勞合社承保人

  倫敦勞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最負盛名的再保險組織。勞合社通過由個人和公司成員組成的承保辛迪加釆承擔風險。作為一個由上百家專業承保辛迪加組成的大市場,勞合社可以辦理全球的直接保險和再保險業務,還可以辦理集團間再保險業務。

  (五)專業自營保險公司

  專業自營保險公司都是大企業自設的保險公司,為其母公司子公司提供直接保險,同時也承保外界的風險和接受分入再保險業務。很多專業自營保險公司為享受免稅優惠,在百慕大和開曼島等地註冊。1987年百慕大的保險收入達到103億美元,有人稱其為世界第三位再保險市場。但專業自營保險公司一般規模不大,常常要將主要風險轉嫁再保險市場,所以接受分入業務不是很多。

國際再保險市場的中介人[2]

  再保險中介人為分出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包括幫助分出公司確定其再保險需求;安排再保險規劃滿足其分保需求;尋找可提供再保險需求的市場;代表分出入(保險人)談判合同條款、確定承保範圍以及提供其他創新型業務等。

  再保險經紀人在市場上安排再保險業務也是採取認購制。習慣做法是:代表分出公司的再保險經紀人,與首席再保險人(Leading Reinsurer)交涉有關再保險事項和承保風險,並確定分保合同條款和首席再保險人承擔風險責任的比例。首席再保險人一般承擔最大的風險責任。再保險經紀人還要確保其他再保險人各盡其責,認購相應比例的再保險份額。在某些再保險市場,如英國再保險市場,形成了很強的“牽頭—跟隨”(1ead—follower)體系,即由再保險行業中公認的一家信譽卓著的再保險人充當首席再保險人,其他再保險人則會在首席再保險人的帶動下,紛紛選擇適當的比例參加再保險認購。而在其他市場,如美國市場,每一個再保險人更傾向於獨立評估風險,並決定是否參加某項再保險業務。

  再保險人從再保險保費中,取出一部分給再保險中介人作為佣金佣金隨著比例分保合同或超額賠款分保合同的不同而變化。原保險人和再保險人,在繳納保費或給付保險金時,習慣上也通過再保險中介入來進行。

  再保險中介人能夠為分出公司提供綜合性服務。隨著保險人對附加服務要求的不斷增多,中介人也必須建立必要的防護設施。評估所有再保險人的財務狀況是否安全,是再保險中介入提供的服務之一,同時也是其本身的職責。分出公司在選擇再保險人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再保險經紀人的判斷能力。

  對原保險人來說,使用再保險中介入非常有利。中介入通常對如何進行再保險規劃比較有經驗,並且熟悉再保險市場,這就可以為分出公司贏得更為有利的交易條件。中介入還可以幫助分出公司進入世界上許多更大的再保險市場,並擴大其承保能力,這一點對於原保險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國際再保險主要市場[3]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再保險市場是倫敦、美國和歐洲。

  (一)倫敦再保險市場

  倫敦再保險市場是以勞合社為主,眾多保險公司並存,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完善有序的市場,主要包括勞合社再保險市場、倫敦保險承保人協會再保險市場、倫敦再保險聯營組織(集團)、倫敦保險與再保險市場協會。世界保險市場中,航空航天保險及能源等保險的承保能力有肋%以上集中在倫敦再保險市場。

  (二)美國再保險市場

  在美國再保險市場上,最為著名的是紐約再保險市場。紐約再保險市場主要由國內和國外專業再保險公司及直接保險公司組成,公司規模有大有小,組織結構多種多樣。其業務來源主要是北美洲、南美洲和倫敦保險市場。紐約再保險市場過去主要是內向型,但隨著美國市場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擴張,紐約再保險市場逐漸演變成國際性的再保險中心。

  (三)歐洲再保險市場

  歐州再保險市場主要由專業再保險公司組成,其中心在德國、瑞土和法國。歐洲再保險市場的特點是完全自由化、商業化,競爭激烈,並且成為世界再保險市場重要的中心之一。德國是歐洲大陸最大的再保險中心,在世界前15家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中,德國占1/3。德國的再保險市場很大程度上是由專業再保險公司控制,直接由保險公司做的再保險業務量很有限。德國再保險市場擅長承保大型複雜的工程項目。瑞土是歐洲大陸第二大再保險中心。瑞土穩定的社會和經濟、成熟的金融業和自由的法律環境,資金流動和貨幣兌換無限制,使瑞士成為國際保險和再保險中心,主要從事轉分保業務。

國際再保險市場的形成與發展[4]

  再保險市場是買賣再保險的場所以及其他交換形式的總和。再保險市場伴隨著再保險的產生而存在,隨著再保險的發展而發展。一般來說,地理界限對再保險的限制較小,巨大的保險責任有必要超越國界,進入國際市場,尋求更大的保障。隨著保險和再保險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一些世界性的再保險公司,它們在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吸收當地保險公司的再保險業務,逐漸形成了國際再保險市場。17、18世紀以後,由於商品經濟世界貿易的極大發展,為國際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德國、瑞士、英國、美國、法國相繼成立了專業再保險公司,辦理水險航空險火險建築工程險以及責任險的再保險,形成了龐大的國際再保險市場。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再保險市場有倫敦、歐洲大陸、紐約和東京四大市場。再保險交易比較集中的地區包括倫敦、慕尼黑、巴黎、蘇黎世、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在這些發達國家或地區,每天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再保險業務成交,市場上既可以由國內再保險人也可以由國外再保險人進行分出和分入再保險業務,國家在外匯管理上也給予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地區民族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不斷加強,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積極推行保險民族化政策,以保護民族保險事業的發展。一是建立國家再保險公司,經營國內和國外的再保險業務,並強制本國境內保險公司向國家再保險公司分出固定百分比的業務,嚴格控制向國外分出再保險業務,以減少對國外再保險人的依賴。二是建立地區性再保險集團,擴大地區內的承保能力,提高自留額,減少向地區外分出業務。

  再保險的競爭與發展,形成了不同地區、不同險別的再保險市場,也形成了以分保方式分類的再保險市場。隨著國際再保險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積聚了大量保險基金,也集中了一大批技術力量,這對於促進直接保險人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分保技術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促進了現代保險和再保險的國際化、專業化進程。

  綜上所述,關於再保險的產生與發展,可以歸納出如下幾個方面的要點:

  1.保險和再保險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經濟及貿易發展的狀況有密切關係。

  2.再保險自14至15世紀在義大利、英國、德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海上保險範圍內開始萌芽和發展。源於這些國家的海上貿易較為發達。

  3.由於再保險業務的發展,引起了再保險形式上的多樣化,在單一的臨時再保險的基礎上,產生了合同再保險

  4.再保險需求的增加和保險公司之間競爭的加劇促進了再保險的專業化發展,專業再保險公司應運而生,並逐步產生了再保險集團、地區性再保險組織,形成了國際再保險中心和國際再保險市場。

  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保險事業隨著國家的獨立而蓬勃發展,使國際再保險事業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6.新的國家成立,在其政治和經濟獨立初期,民族保險市場在其創立之初所能承擔風險責任的能力有限,對其大型建設項目需要國際再保險的支持。這是20世紀後半葉國際再保險事業能夠廣泛和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貿易的普遍增長是現代再保險迅猛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7.近代科學日新月異,新的危險不斷出現,許多新險種應運而生,特別是責任保險和科學實驗保險的發展,更加需要廣泛的再保險承受能力和專業再保險公司新的技術的支持。這些因素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再保險的發展。

  8.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稠密化,使承保標的的風險責任高度集中。對面臨的自然巨災可能造成的損失,國家和社會都普遍關心,這使再保險的發展具有了積極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更加廣泛的政治與經濟基礎。

國際再保險市場的現狀[5]

  隨著股票市場在2000年出現的大幅衰落,再保險公司認識到,為了保持利潤,就必須改善承保業績。再保險公司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依賴於投資收入。2000年末,再保險費率開始好轉,費率提高且條件開始變得嚴格。作為象徵,美國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終結了上一個疲軟的周期,市場堅挺的進程加速了,價格大幅上揚,整個國際保險和再保險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9·11”事件對國際保險業造成了高達500億美元左右的損失,波及全球。這個數值是1992年“安德魯”颶風所造成的保險損失的2倍多。全球再保險市場可能會承擔約60%-70%的損失,剩餘的由直接保險公司承擔。2001年,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綜合賠付率增長到134%,而美國再保險公司的綜合賠付率增長得更高,超過了140%。另外,再保險公司由於股票市場的崩潰和利率的下降,2001年的利潤大幅受損,很多再保險公司呈現經營虧損。在2001年,國際上主要的再保險公司遭受到了有史以來最沉重的打擊。2000年以來投資市場的嚴峻熊市和2001年創歷史記錄的損失使國際冉保險市場的周期再次向好的方向轉化。早在2000年末和2001年初,財產險和責任險就已經呈現堅挺的勢頭。但是直到“9·11”事件之後,在2002年新的業務年度的續轉中,人們才真正體會到市場真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保險市場的價格正在上揚,這對於保險公司支撐起資產負債是必需的。對於許多再保險公司而言,要想恢復財務實力,就必須保持多年的高於平均水平的盈利

  在2000年到2002年的3年裡,國際保險業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再保險業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市場疲軟、重大損失、股票市場的下滑降低了所有主要保險市場的資本基礎,這使得資本過剩變成資本緊縮,在再保險方面反映得尤為突出。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的研究,2001年,全球非壽險業的資產縮水約達900億美元。由於股票市場持續低迷,2002年,保險業的資產繼續縮水。截至2002年8月,估計全球非壽險業的所有損失達1800億美元。這意味著全球非壽險市場的資本金在2000年達到頂峰的7000億美元之後,減少了將近25%。全球約300億美元的新資本還不能填補喪失的承保能力所留下的缺口。評級機構普遍調低了保險公司的信用等級,多家公司退出市場的行為進一步縮減了承保能力。2002年,世界再保險市場進入了嚴重的承保能力短缺的時期。

  在嚴峻的形勢下,有些再保險公司從資本市場籌集到了新的資本,例如瑞士再保險公司,其他則採用節約資本、收縮戰線的策略,例如法國再保險公司出售了Coface,漢諾威暫停支付股息,蘇黎世保險公司剝離了它的再保險部門Converium,英國的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停止了國際業務,德國的格寧再保險公司停止了所有的非壽險業務,等等。

  越來越多的大型保險公司被評級機構降低了信用等級。例如,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都丟掉了長期保持的AAA評級,一些著名的公司如格寧再保險公司、安裕再保險公司、法國再保險公司等都被評級機構降級。

  “9·11”事件後,整個國際再保險市場正在經受重要的調整。表現為:(1)市場堅挺的進程加快了,幾乎所有的地區和險種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航空險、責任險、自然巨災,一個新的周期正在開始。(2)在百慕大成立的一些新公司和一些原有的公司籌集了大約300億美元的新資本,相對於縮減的資本而言,十分不足。(3)分出人對再保險公司的資本實力要求越來越高,沒有評級或評級較低的再保險公司很難承保到具有吸引力的業務,實力強大的再保險公司會從轉好的市場中得到更大的好處。(4)再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發生改變,謀求降低投資風險

  對於國際再保險市場而言,2003年和2001年的負擔非常沉重,加速了再保險價格的上揚。2002年業務續轉時,比例再保險上漲5%—20%,非比例再保險上漲10%~25%,其中航空險和責任險漲幅更高。轉分業務越來越不受歡迎,承保的保險條件更為嚴格。2002年,形勢已經發生了好轉,國際再保險業的綜合賠付率有較大改善。

世界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4]

  (一)再保險市場的競爭將向合作發展

  再保險市場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之一。但是,在競爭的同時,再保險市場出現了合作的趨勢。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是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客觀上給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此外,由於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世界各地的聯繫更為密切,給合作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合作的目的可概括為:

  (1)風險的進一步分散。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巨額再保險標的越來越多,使單一險位的再保險責任越來越大,這樣使得再保險企業不得不尋求合作,以獲得風險的進一步分散,保證經營的穩定。

  (2)專業化服務。再保險業給保險市場提供的服務會越來越專業化,而單個公司提供這種保障是不經濟的;或者對危險的特性不熟悉,既不知道危險的程度,也不清楚賠款的成本

  (3)為了獲得和交換關於再保險商品的價格、條件和可用性的信息

  (4)為了地區或行業的綜合利益。

  (5)為了避免惡性競爭

  (二)再保險市場的新格局

  由於冷戰的結束,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都將發展經濟放在一個重要位置來考慮。在這種形勢的影響下,再保險市場也在出現一種新的格局。一個以歐洲、北美、亞洲為框架的世界再保險市場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由於歷史的原因,亞洲至今還沒有區域內共同認可的再保險中心,因此,亞洲許多國家或城市都在為建立這樣的國際再保險中心而努力。並且,由於前幾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保險市場,特別是歐、美、英、日屢遭巨災襲擊,極不景氣。相對來說,亞太地區經濟相對穩定,保險業尚有一定利潤,雖有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從發展來看,東南亞和中國仍吸引西方國家將保險業務重點轉向這些經濟發展的熱點地區。

  (三)再保險形式將越來越多樣化

  從世界再保險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再保險市場的發展進程就是再保險形式的演變進程。所以,分析世界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必須對再保險形式的變化進行考察。

  最開始,再保險交易是一種臨時的比例性業務,發展到一定時候,產生了比例性合同再保險,在這種形式下,所有保險業務均按約定份額自動分給再保險人。這種比例再保險當然是一種既簡便又能增加分出公司承保能力和收益的方式,但它經常迫使分出公司分出大量不必要分出的業務,而又不能為分出公司提供一次事故損失的絕對限制。為了剋服這些缺點,非比例再保險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為單一危險單位提供保障的險位超賠再保險,發展到為一次事故提供保障的事故超賠再保險,還有為整個保險經營提供保障的賠付率超賠再保險等多種形式的非比例再保險。現在,非比例再保險作為單獨的再保險形式已相當普遍。因為非比例再保險能使保險人購買他們認為確切的再保險保障,且能使再保險人通過價格來控制他們提供的保障。

  就單純的再保險安排方式而言,由於合同保險手續簡便,所以一產生便很快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再保險方式,幾乎使臨時再保險成為一個很不起眼的配角。但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保險標的的金額日益增大,危險越來越集中,累積風險責任越來越大,使合同再保險的限額難以承受。於是,臨時再保險靈活、自由的優越性又重新顯示了它的威力,使臨時再保險重新成為再保險市場的寵兒。今後的再保險安排方式雖然仍以合同再保險占主導地位,但臨時再保險的意義將越來越重要,這是一種趨勢。

  綜上所述,臨時再保險東山再起和非比例再保險在合同再保險中的主角地位是再保險方式發展變化的一種趨勢;再保險的形式將越來越多樣化,而且,再保險業給保險市場提供的必要服務會越來越專業化;為了適應各種各樣的再保險需求,量體裁衣的複合形式的再保險合同必將異彩紛呈,這樣也會給再保險市場帶來活力和繁榮

  (四)再保險市場的組織形式將進一步呈多元化發展

  關於再保險的組織形式,有保險公司兼營再保險業務、專業再保險公司、再保險聯營等,這種呈多元化的格局將不會改變,但新近出現的幾種變化將持續下去。

  縱觀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變化多端的再保險交易方式層出不窮,其中互惠交換業務的方式大為盛行,已逐漸成為合同再保險的附帶方式。互惠交換業務對保險公司的有利之處在於:

  第一,提高保險公司的凈保險費收入。因為保險公司最終取得的保險費收入不僅包括自留的直接保險部分的保費,而且包括交換獲得的回頭業務部分的保費收入

  第二,避免總保險業務量的減少。保險公司可用交換回來的業務去彌補由於分出業務而減少的業務量,維持保險公司的總業務量,有時甚至是擴大了業務量。

  第三,進一步分散業務風險,穩定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保險公司接受回頭分保業務,意味著吸收了外來業務,這些外來業務有時是跨地區的,有時是跨國界的,這樣就使業務風險實現了在地域空間上的廣泛分散,消除了單獨保險公司業務活動的局限性。

  第四,降低了保險公司的費用開支。保險公司通過交換業務可以獲得再保險業務,這樣就無需為爭取再保險業務而設置各種特別的服務設施,節省了由此所需的各項費用,降低了總費用開支。

  互惠交換業務除了上述優點外,還可以達到其他經濟效果。例如,互惠交換業務可以替代直接保險公司向國外擴展業務,保險公司由互惠分保獲得其他國家的再保險回頭業務,就可以減少在國外建立分支機構經營業務的必要,節省經營成本。特別是在法律和事實上限制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國內市場的情況下,直接保險公司無法得到國外業務,這時互惠交換業務卻可以衝破這一限制,起到代替直接保險公司擴展國外業務的作用。此外,互惠分保可以防止再保險費的外流,保護國內市場,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或經濟衰退時,更是保險發展所需要的。總之,互惠交換業務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再保險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這種交易方式將進一步發展下去。

  隨著專屬保險公司企業中的作用多元化,專屬保險公司將成為再保險市場的積極競爭者。由於專屬保險公司的業務數量有限、承保的業務風險質量差等天然缺陷,決定了它與再保險不可分割的聯繫:專屬保險公司的經營以妥善安排再保險為前提。專屬保險公司與再保險的聯繫還在於其業務活動的新趨向是從事再保險業務。

  從風險分散的角度來看,共同保險和再保險一樣,都是分散風險的好方式。但共同保險先天有兩大不足:一是要求共同保險保險人必須在同一地點,這一要求只有勞合社可能滿足,其他市場很難辦到;二是手續繁瑣,要保人必須和每.一個共同保險人洽商有關保險事項,而保險人之間的商議也輾轉費時。為了剋服這些不足,共同保險在具體做法上逐漸趨向再保險化。首先,對於併列式的共同保險實行首席共保人制度。這就是在幾個共同保險人中推舉一個保險人做首席共保人,由首席共保人處理每項保險事務。首席共保人制度的設立沿用了再保險合同或習慣上的首席再保險人制度,是共同保險的再保險化。其次,採取連帶式共同保險方式,即承保同一危險的各共保人負連帶責任。他們對被保險人的責任不加分割,任何一個共保人一經被保險人請求損失賠償,就必須單獨負全部賠償責任,待全部賠付後,各共保人之間再按承保份額攤付賠款。這種形式的共同保險可以說在具體做法上完全再保險化了。

  在共同保險再保險化的同時,再保險也在共同保險化。這主要體現在再保險和原保險之間在經濟上已形成了共同保險的關係。這是近年來在倫敦盛行的做法,有更進一步的再保險與共同保險共存的趨勢。在再保險合同內,訂明再保險人要與原保險人為共同保險人,這樣,再保險人就參與了直接業務。原保險人與再保險人對同一危險承擔共同責任,無疑是共同保險化的做法。

  上述的共同保險再保險化及再保險共同保險化,對於國際保險市場特別是再保險市場的平衡發展是極其有利的。因此,作為再保險發展的一種良好方式,這種趨勢將會受到普遍關註和歡迎。

  (五)專屬保險公司的復興

  只有30多年曆史的專屬保險公司從興起到發展雖經受了兩次國際市場的風雨沖刷,但在近兩年保險市場費率猛增、保障縮小、複蘇無望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仍然把專屬保險公司視為風險管理最好的方法,認為它是以最經濟的代價處理風險管理的途徑。通過專屬保險公司自留一部分責任,加上分保所得的手續費,可以降低保險費。最近幾年國際市場保險公司普遍虧損,使專屬保險公司也處於逆境,但對大企業來說仍然取得了再保險保障的好處。因此,目前專屬保險公司複蘇的勢頭迅猛,成為國際保險市場一個重要的趨勢。

  被稱為專屬保險公司中心和誕生地的百慕大,在經歷了1988—1992年的滑坡後,保險業正在努力重新塑造理想的形象。1992年,有59家新公司取代了58家退出的公司,使島內繼續保持現有1320家專屬公司,期望成為今後更加成熟的市場。另外還有靠近英國的格恩西島和澤西,也是保險免稅港,格恩西島現有專屬公司240多家。澤西1983年公佈保險業法,後又頒佈新國際貿易法和變更公司利潤稅法,政府積極鼓勵專屬保險公司的發展。目前已有若幹家專屬公司管理處成立。1992年島上有27家專屬公司成立,是專屬公司增加最多的地區。

  幾年前尚無專屬公司的盧森堡現在也有了165家專屬公司和30家自營經理處,它們的母公司分別來自於法國、瑞典和西班牙,這些國家法律規定,不向設在盧森堡的子公司徵稅。日本企業也認為這種專屬保險公司有利於財務安排,準備投入資金。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現在約有專屬保險公司100個。

  (六)採取特殊措施,分散巨災風險

  近年來歐洲、美國、日本接踵發生的特大風災、洪水、地震以及人為災禍,一次損失都在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美元,引起各國政府和保險界的普遍關註。對這些巨大災害的保險和再保險,許多國家都採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

  巨災風險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單獨的純粹的自然危險,例如颶風、洪水、龍卷風、地震或火山爆發。據媒介報道,最近20年災害的頻率、傷亡人數均有增加。這種情況反映在有關國際組織收集的世界各地區已報損失和涉及數字上,使全世界保險業遭受的經濟損失補償增加。二是人為或人為因素巨災,例如溢油和化學或原子巨災、公共責任風險、大工業區巨災風險等,經常涉及廣大區域或嚴重事故責任,損失十分嚴重,像前幾年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蘇聯核電站核釋放事故和印度化工廠爆炸事故等,即使是一次大火災,也有可能燃燒幾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風險單位。保險人對這樣的災害和事故造成的損失將無法控制自留額和再保險人的責任,難以保障其經營的穩定。這就需要採取巨災超額賠款再保險方式或者同時採取幾種分散危險的措施。1977年,有幾家首席再保險公司和經營再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倡議,在歐洲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巨災的可保性組織,目的是提供正確、有效的評估,鑒定巨災責任,交流地震情況、歷史c事件等,以及統一風險積累指標,現在有40多個國家參加。通過分析有關客戶業務的風險因素,採取非常特殊的方法減少個別的損失,包括:分析可能的風險因素,估計損失實際發生的概率,選擇可補救行動的建議和價格。例如:勸告客戶在建造摩天大樓時加固到足夠抵禦里氏某一強度的地震。也可以勸說客戶避免在易澇地區堆儲汽油。除了這些比較技術性的措施外,保險人還需組織集團在成員之間分散風險以適應客戶對保險數額不斷增加的要求,從而增強承保能力和保證巨災損失的可保性。

參考文獻

  1. 梁秀伶.國際貿易保險 原理·規則·慣例.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3
  2. 2.0 2.1 齊瑞宗.國際保險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
  3. 保險原理與實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10月
  4. 4.0 4.1 胡炳志,陳之楚.再保險(第2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02月第2
  5. 戴風舉.現代再保險理論與實務,53頁.中國商業出版社,200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Tiffany,Dan,连晓雾,Mis铭,Tracy,苏青荇.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再保險市場"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0.130.192.* 在 2012年5月15日 16:40 發表

請問此篇"世界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6]"得參考資料來源為何? 非常感謝^^

回複評論
HEHE林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5月15日 16:45 發表

220.130.192.* 在 2012年5月15日 16:40 發表

請問此篇"世界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6]"得參考資料來源為何? 非常感謝^^

胡炳志,陳之楚.再保險(第2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02月第2版

回複評論
220.130.192.* 在 2012年7月4日 10:26 發表

HEHE林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5月15日 16:45 發表

胡炳志,陳之楚.再保險(第2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02月第2版

謝謝幕^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