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創新型城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創新型城市

  創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自主創新為主導、以創新文化為基礎,依靠科技、人力、文化和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經濟社會發展、以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這些核心要素為支撐的城市形態

創新型城市的特征[1]

  1.創新型城市的各種主體既是創新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傳播者、轉化者等。

  創新型城市的主體不同於一般城市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呈現的分離狀態。圍繞創新主體的活動,各種創新要素相互連接、耦合,形成一個相互嵌套的網路體系,形成創意不斷涌現並不斷資本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的創新型城市。

  2.創新要素相互耦合成一個網路體系

  創新主體、創新渠道、創新資源(技術、知識服務)、創新制度是創新型城市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等創新主體,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知識創新聯盟等形式存在的創新族群,通過各種創新論壇、展銷會、專業峰會、新聞互動會等交往活動在接受、吸收創新的同時,利用支撐創新活動的基礎設施信息網路、技術儲備、知識體系等各種創新資源,以激勵、競爭、評價和監督等創新機制以及法規政策條例等創新制度為保障,開展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吸收再查創新。這些創新要素共同作用、協調互動、有機配合,構建了可以相互溝通、協調、合作的城市創新網路體系。

  3.“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模式

  大量的創新活動除了促進城市生產模式的升級,與之伴隨的創新意識成為市民思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能夠將創新思想付諸實施,並將創新實踐和成果不斷宣傳、傳播,維持城市不斷進行新的創新過程,形成一種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全過程聯動的城市整體創新。這種創新意識、文化融入城市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當中,時時、處處檢視人們如何在城市中以創意的方式進行思考、計劃與行動,而新技術對文化創意活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改善文化產品物理形態、提高文化產品的個性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改變消費模式等,形成吸引創意人才的生活風格或是鼓勵前衛藝術的文化氛圍、功能區域、產業系統,從而建立起“創意城市”的發展模式。

  4.資本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的城市創新活動

  創新是各種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結果,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創新資源的資本化,關鍵的環節是人才和資金進入市場,成為資本要素,參與乃至主導價值的創造和實現。高新技術、文化創意機構或企業追求創新高額利潤的資本化過程為創新的產業化提供了動力。各種主體之間的相互連接,推動創意、設計、開發、樣品測試、生產、銷售以及再開發等創新活動形成多環節產業鏈,從而開創一個新的市場。這裡的社會化是相對於產業化、市場化經濟系統而言的,是指創新融人社會成員、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當中,共同支持和維護社會生存與運行,創新改變了社會成員、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的一致行為,在社會領域持續發揮影響。

創新型城市的構成要素[2]

  受地理位置、資源秉賦、歷史文化等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基礎,從而決定各城市創新要素數量和質量上的不均。創新城市建設的目標,核心是提升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確保競爭優勢。這需要對城市內部各種創新要素進行集成,同時既要保持與周邊城市、地區的聯動和協同,又要充分利用城市現有資源,創新思路上形成差異化。創新要素是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基礎,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城市產業創新能力。產業創新指在一定產業環境下,產業由一個層次向更高層次的躍升。它包括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的培育與成長、夕陽產業的淘汰及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是城市經濟的支柱,城市經濟的增長過程從根本上說是城市產業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發展水平不斷升級的過程。與國家產業結構相比,單一城市往往不具備完整的產業體系,所以,更具有開放性。因此,產業創新能力直接決定著城市的增長活力。以新加坡為例,2005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其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三,這與它近十年巨大的產業創新力度密切相關。製造業一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及全球製造業競爭加劇,原有產業受到強烈衝擊。政府適時提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並將其定為21世紀的戰略產業,努力使新加坡成為“全球文化和設計業的中心”,通過創意產業與傳統製造業並舉來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全力打造創新型城市。這一巨大的產業創新行為取得了空前成功,新加坡一躍成為亞洲創意樞紐。據2002年的統計,新加坡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的2.8%——3.2%,而且最近10多年來創意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的增長率均高於同期GDP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的增長率均高於同期GDP和總就業人數的增長率。

  (二)城市管理創新能力。城市管理創新主要體現於對不適應甚至阻礙城市發展的相關體制及政策的摒棄,並勇於嘗試和制定能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系列政策及措施,是體制創新和政策創新的集成。日本東京是亞洲地區甚至世界範圍內經濟最有活力的創新型城市之一,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創新型城市政策的制定。從2000年起,對高新技術企業、信息產業採取多種減免稅收政策、增設專項科研稅務貸款、設立研發儲備金。此外,政府在選擇支持項目時,有嚴格的選審標準,並傾嚮日本原來薄弱的基礎性原創領域。一系列的管理創新政策成為東京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加速器”。同樣,在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管理創新的力度和成效也十分突出。早在1996年就已確立了“建管並舉,重在管理”的城市發展思路,建立了分級分權管理的架構,並實施機構改革和精簡人員,以進一步理順關係,強化管理,為城市各項經濟活動創造了寬鬆的政策環境。

  (三)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現代城市是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先進生產力的集中地,這決定了城市經濟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巨大推動作用。城市科技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知識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成果轉化創新能力、科技管理創新能力及科技中介服務創新能力等方面。在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出現過許多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城市崛起的案例,最為典型的如南韓大田。這個原本土地貧瘠、資源匱乏、面積不大的小城市,現今卻以巨大的經濟能量和創新能力成為“亞洲新矽谷”,一個關鍵因素就在於選取了一條以科技創新促進城市創新發展的道路,即由一所成功的大學,推動形成一座研發與成果轉化融為一體、科研與產業密切結合的高科技科學城,一座成功的科學城又推動產業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構建一座成功的創新型城市。

  (四)城市服務創新能力。城市服務創新能力既包括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服務如合理的城市規劃、高效便捷的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包括以行業協會或企業為主體針對消費者的服務行為。在其內容上主要包括服務理念服務方式的創新及服務水平的提高。城市服務創新能力直接影響一個城市的形象和魅力,更是聚集和吸引生產要素的關鍵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無論是美國紐約市幾十所高等院校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主動籌建與知識經濟銜接的新專業的舉動,還是我國廣西南寧市建立我國第一套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行為,都屬於城市服務創新能力的一種具體體現。產業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是一條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創新關係鏈,它們構成了創新型城市的創新基礎。

創新型城市的形成條件與標誌[3]

  城市創新活動的不斷演化可以促進城市創新資源的豐富。但在城市創新活動發展之初。城市無法擁有全部的創新要素,對自身相對匱乏的創新要素,城市只有通過吸引城市外的創新資源在城市內部的聚集,並將其融人到城市創新活動系統中才能使創新要素滿足實現創新型城市的需要。此外,目前國內學者往往將創新能力的評價作為創新型城市是否成功建立的標準,但根據屠啟宇和王成至的研究。以美國城市聖地亞哥和紐約為例,創造力指數前者為1015,紐約為962,但紐約卻是學術界公認的創新型城市,聖地亞哥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因此,以創新能力作為創新型城市的唯一形成條件並不准確。總結現有的創新型城市形成時所具備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

  1.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明顯。城市創新與創新型城市的差別就是創新要素是否具有集聚效應。一個城市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創新要素資源,必須通過吸引外界創新資源的進入,才能使其擁有大量的不同種類的創新資源,形成創新資源上的擴張。城市如果失去了聚集創新要素的能力,只能自我消耗直至最後乾涸。以新加坡為例,政府斥巨資培養和吸引大量創意人才,並定位新加坡為媒體的交易中心,以各種優惠方案吸引媒體資本進駐新加坡。由於一系列的政策和扶植,2002年創意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增長率均高於同期GDP和總就業人數的增長率,新加坡成為亞洲真正的創意樞紐。

  2.城市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對於城市而言,擁有的各種要素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各不相同。直接決定了城市創新能力的差異。城市創新能力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儲備、政府管理能力、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是創新能力的基礎,但是作為以創新型城市為目標的基礎城市,必須依靠現有的創新資源,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發揮極強的創新能力,提升城市的競爭實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創新資金和創新人才在城市內的聚集,並與城市內原有的創新資源形成1+1>2的合力,推動創新型城市的成功建設。城市創新能力的增強必須以城市創新資源的豐富為基礎,創新型城市的建立離不開創新資源的聚集和創新能力的增強,且缺一不可。因此,城市在推廣創新活動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從城市外部吸引自身不足的創新資源,實現城市創新資源的最優配置,才能實現創新能力跨越式發展並最終實現創新型城市。

創新型城市形成過程的主要階段[3]

  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基礎是依靠傳統生產要素髮展的基礎城市。當基礎城市內的傳統生產要素不能滿足和推動城市發展時,城市政府只有通過推動創新活動,吸引外界創新資源聚集,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形成創新型城市,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以傳統的基礎城市為起點,根據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的聚集和積累程度,其形成過程可以分為:休眠階段,萌芽階段,發展階段,騰飛階段,成熟階段和穩定階段(見下圖)。

Image:创新型城市形成过程曲线.png

  創新型城市形成的驅動要素在城市發展不同階段各不相同,在城市發展之初(即基礎城市和休眠階段),城市的發展依靠傳統生產要素的支撐,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動力。例如我國部分城市依靠廉價勞動力、提供土地優惠等吸引投資以推動城市發展。休眠階段末期,政府註意到城市發展過分依賴傳統生產要素將會使城市逐漸失去競爭力,於是開始通過頒佈政策法規改善城市的產業發展重心,城市發展進人萌芽階段。發展階段時期,城市內少數企業和單位組織為迎合市場需求,提高銷售利潤,開始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改革,城市內的高校及科研機構為使其科研成果能更符合實際需求開始與企業、政府部門聯合進行研究開發,創新活動萌芽。我國目前部分大中型城市政府創造條件促進產學研三者的有效結合,就是為了促進城市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進入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騰飛階段之後.創新活動不再是零散的分佈在部分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創新文化逐步形成,創新活動形成完整的系統,聯繫著城市內的各級單位,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智商服務業對城市發展的推動力逐漸顯現,併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產業,城市利用前四階段積累的創新要素吸引更多創新要素的聚集,形成1+1>2的集聚效應,知識經濟的地位更加凸顯,創新型城市正式形成。

創新型城市形成過程的階段特征[3]

  國外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註重的是城市整體層面的協調,並不只局限於創新要素的豐富或創新實力的增強,創新型城市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要素稟賦和創新實力不斷的相互促進和結合。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城市所具備的基礎條件、創新要素資源數量和創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創新型城市各階段的不同特征,見下表:

Image:创新型城市形成阶段特征.png

  休眠階段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幾乎沒有創新活動,創新資源匱乏。進入萌芽階段,城市領導者開始關註改革創新,創新投資少量增加。發展階段後,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企業、高校等出現創新活動。騰飛階段政府肯定了技術、知識和人才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地位,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創新人才和投資不斷涌入。成熟階段城市的基礎設施有利於創新活動的開展,以知識為驅動力的經濟體系逐漸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繁榮,創新資源豐富,城市領導更加註重官產學研四者聯合創新的推廣。穩定階段是創新型城市形成後的維持期。創新型城市是以長期健康發展為目標的城市形態,因此其建成後是一個持續穩定的階段。這樣的城市避免了傳統城市在蓬勃發展之後走向沒落的必然結局,這也是創新型城市和傳統城市最根本的區別。

國外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模式

  從國外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歷程來看,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的推動,因此,我們可以把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按其主要決定因素分為三種模式: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自下而上型)、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自上而下型)和混合型發展模式(上下結合型)。

  1.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市場主導型的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是該城市由於某種歷史傳承,自下而上自發形成了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提下,問接引導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向城市集中,創新主體在各自的經濟利益需求和市場競爭壓力下,不斷追求技術上的進步和創新,自發地在該城市形成產業創新集群。發達國家一般多為此種模式。

  2.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政府制定明確的創新型城市發展戰略,制定和頒佈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措施,通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吸引國際、國內的創新資源要素向該城市集中,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氛圍,引導全社會參與創新型城市建設。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發展中國家多喜歡採用此模式。3.混合型發展模式。混合型發展模式就是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同時發揮政府與市場兩種力量,不僅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制定政策完善城市公共設施,增大對城市科技和知識競爭力的基礎投入,而且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創新要素向該城市集聚,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這種模式既可以主動引導城市的發展方向,又可以剋服政府盲目主導的弊端。因此,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模式逐漸趨向於混合型發展模式。

國外創新型城市的類型

  國外許多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實踐已經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成效。一般都採取混合型發展模式,但是各城市根據各自的特點,不同城市的創新活動所側重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比較成功的創新型城市典型有以下幾種:

  1.文化創新型城市。城市的創新活動偏重於文化藝術,通過文化藝術打造~個全新的城市。這些城市通常是一個時代的前沿城市,可能是首都或重要城市。其經濟已經高度繁榮發達,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文化創新,例如新加坡提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並將創意產業定為21世紀的戰略產業,努力使新加坡成為“新亞洲創意中心”、“一個文藝復興的城市”、“全球文化和設計業的中心”,通過創意產業與傳統製造業並舉來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全力打造創新型城市。

  2.科技創新型城市。科技型創新城市是世界城市發展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脫穎而出的新城市形態,該類城市一般擁有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具有雄厚的科技實力,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與明顯的產業優勢。例如南韓在大田市建立的大德科學城,它按市場需求和市場規律辦學,迅速集聚人才和各類資金,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創業企業。由於教育、科研、產業自然連接,大德科學城在短短10年裡迅速崛起,成為大田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原動力。

  3.服務創新型城市。城市通過不斷創造新的服務,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政府致力於滿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購物、娛樂、休閑、安全、教育等需求。該類城市第三產業發達、社會綜合服務能力較強,政府服務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較高。例如紐約一方面積極建立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教育體制,一方面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優勢,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管理咨詢等對人力資本及知識資本要求極高的生產者服務業,通過知識來提高產業附加值。兩者雙管齊下提升城市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型城市。

  4.知識創新型城市:知識資本是全球性城市的軟實力。知識是創新理念、創新產品的基礎。該類城市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完善基礎設施,構築創新生態學氛圍,高效利用城市創新引擎,打造“知識城市”,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協調發展。例如英國倫敦創新戰略的總體目標就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倫敦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知識經濟實體。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倫敦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來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一是特別關註企業創新,重點扶持中小型企業。二是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了學校一產業一研究所之間的有效創新平臺和運行機制。三是積極營造一種文化創新氛圍。通過向各種機構宣傳、溝通城市創新戰略目標和願景,來提升市民的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文化。

參考文獻

  1. 趙清.創新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2
  2. 胡樹華,牟仁艷.創新型城市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發展戰略[J].經濟縱橫.2006,8
  3. 3.0 3.1 3.2 陳媞,喻金田.創新型城市的形成過程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1,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創新型城市"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