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傳播環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傳播環境

  傳播環境是指存在於傳播活動周圍的特有的情況和條件的總和,也是一張無形的制控傳播效果的網路。   

傳播環境的特點

  1.無限性

  傳播環境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蟻穴之微,宇宙之大,只要它成為存在於某一傳播活動周圍的能產生一定影響的情況和條件,都可構成傳播環境。傳播環境不僅指人類傳播的外在地理環境和物理環境,也包括內在心理環境;不僅指現時傳播者編碼、傳播的多種情況和條件,也包括萬里之外受傳者接受訊息的環境狀況。總之,傳播環境無邊無際、無微無著、無始無終,具有空間上的無限性。

  2.開放性

  首先,傳播環境對多種傳播活動或事物具有廣泛接納性,即在同一環境內可以包容各不相同的信息或事物,也可以進行各不相同的人類活動(生產活動、傳播活動、娛樂活動等);其次,它表現為對多種事物或傳播活動的普遍輻射性,即它會持續不斷、一刻不停地自發地向外輸出具有影響的能量;再次,它表現為媒介系統內部與外部在影響上的“通透性”或信息上的溝通性。這三點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傳播環境的開放性特點。

  3.差異性

  傳播環境形形色色,千姿百態。在人類的傳播活動中,人找不到絕對相同的傳播環境。一些貌似相同的環境,實際上仍然存在著許多差異。即使兩家媒體按照相同的圖紙建造和裝修大樓,這相同的物理環境也無法導致相同的文化環境和媒介環境。各種環境總是相互滲透、相互重合的。當傳播者試圖“劃定”一塊空間作為自己的活動環境時,說不定它正是另一更大環境的一部分;而這一更大環境,又可能被另一還要大的環境所分割。傳播環境無法拒絕多種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和政治、經濟條件的介入,這也是導致環境千差萬別的原因之一。

  4.相關性

  環境必然與一定的主體活動進行能量交換,發生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關係。作為傳播環境,它是傳播與環境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傳播活動不能憑空地、不需要空間和條件地進行,而與傳播活動無關的環境亦不能稱之為傳播環境。傳播環境應與一定的傳播活動相關。若幹研究表明,傳播環境對傳播活動的影響程度,同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成正比,即它們之間的關係愈密切,環境的影響力愈大;其關係愈鬆散,環境的影響力愈小。

  5.影響性

  環境是個無所不在的“磁場”,其紛繁複雜的影響力存在於傳播活動的周圍和過程之中,無人能夠擺脫。“環境對人類的傳播行為的影響帶有多方面的性質。這種多面性是由環境的寬廣性、傳播行為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兩者的互感、互動所引起的”因此,環境對傳播活動的影響可能與傳播目的一致,也可能相矛盾;它對傳播者受眾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負面的;它對媒介產品的生產與行銷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總之,對環境的影響性一定要十分重視,並予以科學優化和合理控制。

傳播環境的類型

  環境具有寬廣的、複雜的結構和形貌特點,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1.大環境、小環境

  這是依據環境的伸展面所作出的分類。所謂大環境,是指同傳播活動有關的各種狀況和條件分佈在較大的空間或領域。小環境則是指緊貼傳播活動周圍的那些關係密切的因素和條件。

  從空間上看,大環境包容、籠罩著小環境,小環境融合、滲透進大環境。其內容既相互交叉、重合,又相互區別、分離。它們像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傳播活動位於圓心,小環境離圓心最近,大環境離圓心較遠。它們又像一種圈層結構,小環境與大環境是一圈套一圈地分佈在傳播活動的四周的,而傳播正是在這種層層疊疊的環境氛圍中進行的。

  從環境因素看,雖然大環境和小環境中包含著眾多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自然條件等因素,但小環境較多地強調物理環境(如書房環境、辦公環境、制播環境)和媒介環境(如媒介聲譽、集體精神、乾群關係),大環境較多地強調社會環境(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文化環境(如國民素質高,文化氣息濃)。傳播者往往首先要求有好的小環境,接下來則希望有好的大環境。如果大環境不佳但小環境好,他仍會安心工作;相反,大環境好而小環境惡劣,他就會產生離異之心。所以,媒介領導者一定要花力氣建好小環境。

  從作用方式看,這兩種環境對傳播活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但其作用方式不同,影響力大小不等。通常,小環境對傳播活動的作用是直接的顯性的,釋放出來的能量較大;而大環境對活動主體的作用則是間接的隱性的,影響力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大環境中的某些因素與小環境中的某些因素產生共振,引起共鳴,那麼它也會轉化為顯性的直接的影響力;而某些普遍性的小環境因素,天長日久也會轉化為隱性的間接的影響因素。

  總之,不論是小環境還是大環境,它們都是影響傳播活動的重要因素,都應引起媒介領導者或傳播者、受傳者的高度重視。

  2.硬環境軟環境

  硬環境和軟環境,是依據傳播活動參加者的感受所作出的分類。所謂硬環境,是指由傳播活動所需要的那些物質條件、有形條件之和構築而成的環境。所謂軟環境,是指由傳播活動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質條件、無形條件之和構築而成的環境。

  就存在形式來說,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如湖畔的出版大廈,山頂的發射塔)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如大禮堂、會議室、演播廳)。它獨立於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社會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就條件準備來看,由於硬環境是存放、容留傳播活動的由有形物質條件構成的空間和場所,其重要性、緊迫性容易立即呈現出來,因而引人矚目、容易得到重視;而軟環境是圍繞、瀰漫在傳播活動四周的由無形的精神因素構成的境況和氣氛,其重要性、影響力是緩慢呈現的,因而容易被人忽視。另外,硬環境的需求比較具體、明確,一旦滿足即可看到成效;而軟環境的需求往往比較模糊,難以量化,即使付出代價也難立即看到效果。這也是人們忽視軟環境建設的一個原因。正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希望人們在重視硬環境建設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軟環境的建設。否則,不僅傳播活動在硬環境中獲得的良好效果會消失在軟環境之中,而且會由於能量內耗而導致兩種環境都產生負面效應。

  3.行為環境、心理環境

  依據傳播活動中人類皮膚內外的情況,環境可以分為行為環境和心理環境。

  行為環境是指由人類自身皮膚之外的種種行為或活動所組合而成的影響傳播的情況和條件。心理環境是指由人類自身皮膚之內的種種心理活動所構成的情感狀態。

  行為環境還可分為巨集觀行為環境和微觀行為環境兩種。巨集觀行為環境反映了較大區域(如國家、省轄區域、民族集中居住區、城市等)內價值觀念、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人口素質人群關係、生活水準等社會狀況。它能決定大眾傳播媒介的規模、形態和媒介產品的內容、形式,因而對傳播活動具有規範、控制、調節的功能。所謂微觀行為環境,是指在相互接近的一群人(如報社、新聞部)之間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約束力和規範性的行為準則、紀律制度以及相互信賴、和睦共處的氣氛等綜合情況。這些綜合情況表現在傳播活動中,不僅能決定傳播者說什麼、怎樣說,而且能決定受傳者聽什麼、怎樣聽和怎樣做。今天,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和大眾傳播對生活的全面滲透,人類已經無法擺脫行為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心理環境與行為環境之間的關係,既十分密切,又有區別。心理環境是在行為環境中形成的,是某種行為環境的內化;而某種行為環境的出現(如揭露某些社會腐敗現象),可能又是某些心理環境的集中反映。這樣,喜悅、憤怒、悲哀、痛苦、憐憫、歡樂等情感因素構成的心理環境,就必然要對信息傳播及其成效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傳播過程中,不論是傳播者還是受傳者,總是力求保持內心的平衡、和諧和愉快,竭力抑制、擺脫那種傾斜的、矛盾的和悲苦的心境。傳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傳播活動中任何一種與該活動有關的愉快的情緒體驗,都能使這種活動得到強化,產生良好的效果;而不愉快的情緒只會抑制這種傳播活動。

參考文獻

  • 邵培仁.傳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傳播環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