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產業融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

目錄

什麼是產業融合[1]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可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三類。

產業融合產生的效應[2]

  產業融合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發展趨勢來進行討論,當前,產業融合已是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理論分析表明,產業融合是在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所產生的效應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促進了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由於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產業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在客觀上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取代了某些傳統技術、產品或服務,造成這些產業市場需求逐漸萎縮,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同時產業融合催生出的新技術融合更多的傳統產業部門,改變著傳統產業生產服務方式,促使其產品與服務結構的升級。

  促使市場結構企業競爭合作關係的變動中不斷趨於合理化。現行的市場結構理論認為,有限的市場容量和各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動向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生產的集中和企業數目的減少。而在產業融合以後,市場結構會發生更複雜的變化。產業融合能夠通過建立與實現產業、企業組織之間新的聯繫而改變競爭範圍,促進更大範圍的競爭。產業融合使市場壟斷競爭向完全競爭轉變,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

  有助於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產業融合與產業競爭力的發展過程具有內在的動態一致性。技術融合提供了產業融合的可能性,企業把融合過程推進到各個運作層面,從而把產業融合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不同產業內企業間的橫向一體化加速了產業融合進程,提高了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同時,產業融合對企業一體化戰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產業融合中企業競爭合作關係發生變革,融合產業內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企業間的競爭加劇,企業創新與靈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在這場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創新能力弱、靈活性差的企業會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

  有助於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融合能夠提高區域之間的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與重組。產業融合將打破傳統企業之間和行業之間的界限,特別是地區之間的界限,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實現業務重組,發展新的業務,這將會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和重組,產生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產業融合將促進企業網路的發展,提高區域之間的聯繫水平。產業融合帶來企業網路組織的發展將成為區域聯繫的主體,有助於打破區域之間的壁壘,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繫。產業融合擴大了區域中心的擴散效應,有助於改善區域的空間二元結構。

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因分析[3]

  產業問的關聯性和對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從當今世界產業融合的實踐看.推動產業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

  技術創新開發出了替代性或關聯性的技術、工藝和產品,然後通過滲透擴散融合到其他產業之中,從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或服務的技術路線,因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的生產成本函數,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動力;同時。技術創新改變了市場的需求特征,給原有產業的產品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市場的空間。重大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擴散導致了技術融合,技術融合使不同產業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並使不同產業問的邊界趨於模糊,最終促使產業融合現象產生。比如,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人們獲得文字、圖像、聲音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及其成本。隨著信息技術在各產業的融合以及企業區域網和寬域網的發展,各產業在顧客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線上信息處理系統,使顧客可以在即時即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產品、服務,致使產業間的界限趨於模糊。產業融合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各個領域發生的技術創新,以及將各種創新技術進行整合的催化劑和粘合劑——通訊與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為新興主導產業信息產業,近幾年來以每年30% 的速度發展,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技術融合已滲透到各產業,導致了產業的大融合。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則是當今產業融合發展的催化劑,在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基礎上產生的產業融合是“對傳統產業體系的根本性改變,是新產業革命的歷史性標誌”,成為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2.競爭合作的壓力和對範圍經濟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的企業動因。

  企業在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中不斷謀求發展擴張,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和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當技術發展到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滿足需求的手段後,企業為了在競爭中謀求長期的競爭優勢便在競爭中產生合作,在合作中產生某些創新而實現某種程度的融合。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業的不懈追求。產業融合化發展,可以突破產業間的條塊分割,加強產業間的競爭合作關係,減少產業間的進入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率和競爭力,最終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間日益密切的競爭合作關係和企業對利潤及持續競爭優勢的不懈追求是產業融合浪潮興起的重要原因。範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是指擴大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種類會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其反映了產品或服務種類的數量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其最根本的內容是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產品或服務種類為基礎的,範圍經濟意味著對多種產品進行共同生產相對於單獨生產所表現出來的經濟,一般是指由於生產多種產品而對有關要素共同使用所生產的成本節約。假定分別生產兩種產品A、B的成本為c(A)與c(B),而當兩種產品聯合生產時,其總成本為c(A、B),則聯合生產帶來的範圍經濟可表示為:C(A、B)<C(A)+C(B)。不同產業中的企業為追求範圍經濟而進行多元化經營、多產品經營,通過技術融合創新改變了其成本結構,降低了其生產成本,通過業務融合形成差異化產品和服務,通過引導顧客消費習慣和消費內容實現市場融合,最終促使產業融合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成為產業融合的巨大推動力。

  一般說來,只有超巨型的國際直接投資,才能形成並支持跨國生產經營的實力與能力。因此,每一個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實際上就是國際金融資本的融合、產業融合的發展史。跨國公司根據經濟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國際一體化經營中使產業劃分轉化為產業融合,正在將傳統認為的“國家生產”產品變為“公司生產”產品。可以說,跨國公司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

  4.放鬆管制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外部條件。

  不同產業之間存在著進入壁壘,這使不同產業之間存在著各自的邊界,美國學者施蒂格勒認為,進入壁壘是新企業比舊企業多承擔的成本,各國政府的經濟性管制是形成不同產業進入壁壘的主要原因。管制的放鬆導致其他相關產業的業務加入到本產業的競爭中,從而逐漸走向產業融合。為了讓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中更有競爭力,產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一些發達國家放鬆管制和改革規制,取消和部分取消對被規制產業的各種價格、進人、投資、服務等方面的限制,為產業融合創造了比較寬鬆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值得說明的是,技術進步加上放鬆管制並不一定就導致融合。產業的技術進步大多發生在本產業內部,而不是發生在產業邊界,產生了被學術界稱為“死屍融合”的現象。“死屍融合”迫使實業界對企業傳統經營觀念進行了創新,提出了企業重組(BT)、業務流程重組(BPR)、虛擬企業管理模式,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促進產業融合開始直接進行管理創新的實踐。通過將管理創新、技術進步、放鬆管制結合起來,使產業融合變為現實。正是美國政府放鬆了對電信業的經濟性管制,使得電信業、有線電視業之間的產業邊界模糊,導致了產業融合現象的出現。

產業融合的演進方式[3]

  世紀之交的國際經濟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們展現出未來21世紀的發展趨勢。在不同的產業領域內,產業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合理化,並構架出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產業創新研究的權威弗里曼(1997)認為產業創新過程包括技術和技能創新、產品和流程創新、管理和市場創新等階段。根據弗里曼對產業創新階段的研究,陸國慶(2001)認為產業的融合和創新經過了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的階段,最後完成產業融合的整個過程。並且這幾個階段前後相互銜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進的。

  產業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一是高新技術的滲透融合。

  即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向其它產業滲透、融合,並形成新的產業。如生物晶元、納米電子、三網融合(即電腦、通訊和媒體的融合);信息技術產業以及農業高新技術化、生物和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比如機械仿生、光機電一體化、機械電子)、電子商務、網路型金融機構等。又如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後信息和生物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滲透融合,產生了諸如機械電子、航空電子、生物電子等新型產業。還如電子網路技術向傳統商業、運輸業滲透而產生的電子商務與物流業等新型產業;高新技術向汽車製造業的滲透將產生光機電一體化的新產業等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促進傳統產業推出新品種和新的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1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 ,1999年IT使全美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目前,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製造業的各個環節中,使製造業的產品和生產過程,以至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

  二是產業間的延伸融合。

  即通過產業間的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間的融合, 往往發生在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自然延伸的部分。這類融合通過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這種融合更多地表現為服務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延伸和滲透,如第三產業中相關的服務業正加速向第二產業的生產前期研究、生產中期設計和生產後期的信息反饋過程展開全方位的滲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訓、研發、設計、客戶服務、技術創新、貯存、運輸、批發廣告等服務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趨加大,相互之間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產業體系。如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工業中服務比例上升、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等。

  三是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

  重組融合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繫的產業或同一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是指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標準元件束或集合下通過重組完全結為一體的整合過程。通過重組型融合而產生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是不同於原有產品或服務的新型產品或服務。例如,第一產業內部的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子產業之間,可以生物技術融合為基礎,通過生物鏈重新整合,形成生態農業等新型產業形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重組融合更多地表現為以信息技術為紐帶的、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的重組融合,融合後生產的新產品表現出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如模糊智能洗衣機、綠色家電的出現就是重組融合的重要成果。

產業融合的效應分析[3]

  產業發展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即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產業融合是在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1.創新性優化效應:

  產業融合促進了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由於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產業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在客觀上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取代了某些傳統技術、產品或服務,造成這些產業市場需求逐漸萎縮,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同時產業融合催生出的新技術融合更多的傳統產業部門,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生產與服務方式,促使其產品與服務結構的升級。產品與服務的不斷更新換代轉而又帶動需求結構升級,從而拉動產業結構升級。由於產業融合使得產業之間的邊界模糊化,兩個或多個產業之間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和市場基礎,使得某些產業容易改變結構的佈局,敏捷地從一個產業過渡到另一產業,實現產業創新和發展。由於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廣泛關聯以及這些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成長性,產業融合造成的邊界模糊和消失可以使其他產業轉換到高新技術產業中,並經過產業融合和產業創新的連鎖反映,使得一國的產業結構得以轉換和升級。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化發展使一些傳統產業部門由資本與勞動密集向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信息技術、網路技術數字技術等相繼融人傳統產業部門,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產業屬性。傳統農業部門與工業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工業化農業信息化發展,同時也為網路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信息技術革命進人產業化階段的最大標誌是,信息產業及其與傳統產業間的融合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群。信息技術革命成果的產業化是信息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結果,是產業融合的基礎條件,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過渡,信息業與服務業也開始融合併形成一系列新興的信息服務行業。服務業內部信息含量較高的部門得到較快發展,在服務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進而推動整個服務業向信息化、網路化方向發展。

  2.競爭性結構效應:

  產業融合促使市場結構在企業競爭合作關係的變動中不斷趨於合理化。現行的市場結構理論認為,有限的市場容量和各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動向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生產的集中和企業數目的減少。而在產業融合以後,市場結構會發生更複雜的變化。產業融合能夠通過建立與實現產業、企業組織之間新的聯繫而改變競爭範圍,促進更大範圍的競爭。在產業融合過程中,來自其他產業的企業也會加入進來,競爭會進一步激化。在產業融合之前,屬於同一產業的企業群在產業內部、企業之間處於競爭關係,從產業的嚴密定義看,超出產業之外就不能稱為競爭關係。但是在產業融合過程中,原先有固定化業務邊界與市場邊界的產業部門相互交叉與滲透,使產業之間由原先非競爭關係轉變為競爭關係。而且在此過程中還有大量來自其他產業的新參與者,使競爭程度進一步加劇。競爭激化的過程中,必然有企業倒閉和企業吸收合併等悲劇發生。在產業融合中,由於網路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會出現某種形式的壟斷。但與傳統壟斷相比,也已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較明顯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礎設施的融合。儘管TCP/IP協議與電話網中聲音通信的線路交換技術截然不同,但Intemet和電話通信的基礎設施卻同樣使用物理電線和電纜。而且,隨著聲音和電視信號被數字化,同一網路設施可同時處理Intemet、電話和電視數據。從這個角度講,隨著電信基礎設施的融合,競爭趨於激烈,語音、視頻和Intemet服務的價格可能會更低。但另一方面,產業融合也為企業提供了擴大規模,擴展事業範圍,大大促進了新產品、新服務的開發等。產業融合新參與者進入和開闢新市場,增強了競爭性和新市場結構的塑造,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就業增加和人力資本發展等。在產業融合中發生的一系列企業合併、併購等活動塑造了新的市場結構,新市場活動反映了價值鏈的一個實質性變化,從簡單的信息傳輸變成為內容的生產和包裝,或提供線上服務和交易。自由化和競爭使得信息服務的傳輸和發送已成為日常用品,並且將其轉化為低邊際成本、高容量的商業活動,從而改變了當前的市場結構。¨

  傳統市場結構理論認為,有限的市場容量和各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動向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生產的集中和企業數目的減少。而在產業融合以後,市場結構會發生更深刻的變化。各產業間市場邊界的消失以及政府管制的放鬆會導致市場結構產生兩種互逆效應:一方面,某一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使該產業內企業數量迅速增加,並不斷有新進入者參與到競爭中來,從而大大降低融合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另一方面,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與綜合化趨勢促使企業生產由大規模、標準化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種過渡,規模經濟在企業戰略中的地位被範圍經濟所取代,在技術融合與業務融合的基礎上,推動企業間的橫向購併混合購併,導致競爭性企業數量減少,從而提高產業的市場集中度。

  總之,產業融合使市場從壟斷競爭向完全競爭轉變。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這種情況在信息產品行業和產品差異性小的市場表現得最為明顯。事實上,只有在產業融合後,允許跨越時空的連續交易的信息技術到來之後,某種類型的市場才接近經濟學家對效率的界定。地域更廣、時間更受限制的市場更少受到壟斷的困擾。市場的高效率是建立在信息的效率之上的。

  3.組織性結構效應:

  產業融合不僅導致了企業組織之間產權結構的重大調整,而且引發了企業組織內部結構的創新。產業融合對市場行為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企業的組織調整策略層面上。企業購併開始從縱向購併向橫向購併或混合購併演變,而技術融合的加快是企業從簡單購併向複雜購併轉變的主要動因之一。在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組織結構開始由縱向一體化逐漸向橫向一體化、混合一體化、虛擬一體化轉變。從西方經濟學角度來講,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是組織通過權衡,認為公司內部交易成本大於外部市場交易成本的結果。而橫向一體化註重與外部組織的合作與共存,與外界的交易是非純粹的市場交易。但在產業融合的情況下,要求企業有以最短的時間進入一個相關或非相關的業務市場,進行橫跨行業專業經營的能力。企業為了達到快速響應,往往通過企業間的橫向聯合,去把握稍縱即逝的市場時機。而且技術融合使得企業不同的業務可以在同一運作平臺上開展,它們相互之間可以相互互補,通過協作發揮出更大的效應。所以此時的橫向一體化是企業自身資源和外部資源充分利用以便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通過抓住最核心的東西,進行更大範圍的業務整合,從而有利於企業整體利益的實現和競爭優勢的形成。產業融合下,橫向一體化成為企業外部組織結構重組的主要形式。

  工業經濟時代的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是一種等級分明。層次繁多複雜,容易滋生官僚主義金字塔型結構,無法適應靈活多變的現代信息經濟社會。現代社會經濟形態已步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的二元結構形態,虛擬企業將成為未來企業經營的主流模式之一。虛擬企業是基於產業融合發展中催生的一種新型的企業合作形態,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成為產業融合得以拓展的重要微觀組織基礎。虛擬企業是運用互聯網技術,聯合多個企業的知識和能力,實現資源動態整合,共同創造某項產品和服務的過程,是一種網路式的價值創造共同體。虛擬企業打破了傳統企業金字塔式的縱向管理模式,實行扁平化的橫向管理。虛擬企業在信息網路平臺上,加快了企業資源整合速度,併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企業的快速響應市場能力,新技術和產品被不斷的推陳出新,從而不斷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和綜合性需求,達到速度經濟效應。產業融合所導致的產業組織創新,要求產業組織理論做出變革以適應產業組織調整的發展趨勢。從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內容上來看,由於產業融合涉及到跨產業的企業行為與關係,局限於產業內企業間競爭合作關係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與方法(如SCP範式),已經無法適應產業融合問題的深人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產業組織分析框架。產業融合後,現行的產業管制政策由於不同產業間企業競爭合作關係的複雜化而逐漸失去原有的效力,產業組織政策將從嚴格的市場準人向維護市場經濟正常秩序,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轉變。

  4.競爭性能力效應:

  產業融合有助於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產業之間的競爭其實也就是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的競爭。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所有的環節都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在附加值最高、發展前景最好的環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或地區在產業間的競爭中就會占據優勢地位,併在產業的未來發展中長期擁有競爭優勢,產業融合使原本分立的產業價值鏈部分或全部實現了融合,新的價值鏈環節融合了兩個或多個產業的價值,與原產業相比,融合型產業不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且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更方便、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代表了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產業的競爭力自然就會隨著需求趨勢向消費主流的轉變而逐漸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增強使相關企業群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稀缺資源、雄厚的資本積累以及較大的發展空間,為產業的技術研發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和市場條件。產業技術研發能力的不斷提高轉而又積極地推動了技術融合的發展,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內在驅動力。因此,產業融合與產業競爭力的發展過程具有內在的動態一致性。技術融合提供了產業融合的可能性,企業把融合過程推進到各個運作層面,從而把產業融合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不同產業內企業間的橫向一體化加速了產業融合進程,提高了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同時,產業融合對企業一體化戰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產業融合中企業競爭合作關係發生變革,融合產業內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加劇,企業創新與靈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在這場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創新能力弱、靈活性差的企業會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

  5.消費性能力效應:

  產業融合有助於消費提升。產業融合帶來的經濟效應對提升消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產業融合催生了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了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後對更高層次消費品的需求。“供給創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訴我們,產品最終需求會隨著產業融合而不斷得到提升。

  (2)產業融合促進了更多參與者進入和開闢市場,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性和新市場結構的塑造。同時,從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問整合所導致的成本(包括規模化生產成本,企業組織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使大批企業極大地增值了其價值,這最終會通過收人的增長和價格的下降促進消費。

  (3)產業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覆合型高級人才。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顯著的雙重經濟效應,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層次之後促進經濟良性迴圈的助推器。人力資本投資本身是一個有良好勞動力市場前景的高級人才生產過程,本身可以帶動就業增加和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人力資本“消費”作為一種經濟運行的最終拉動力量,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能極大地帶動生產增長。

  6.區域效應:

  產業融合有助於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不同的空間經濟主體之間為了生產、消費、貿易等利益的獲取,產生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包括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到經濟政策統一逐步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狀態與過程、手段與目的的統一。產業融合打破了傳統產業的技術邊界、業務邊界、市場邊界、運作邊界,同時也會對打破區域邊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起到重要作用。

  其作用具體表現為:(1)產業融合的發展將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多樣化、複雜化。(2)產業融合提高區域之間的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與重組。產業融合將打破傳統企業之間和行業之間的界限,特別是地區之間的界限,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實現業務重組,發展新的業務,這將會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和重組,產生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3)產業融合將促進企業網路的發展,提高區域之間的聯繫水平。產業融合帶來企業網路組織的發展將成為區域聯繫的主體,有助於打破區域之間的壁壘,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繫。(4)產業融合擴大了區域中心的極化和擴散效應,有助於改善區域的空間二元結構。(5)產業融合將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傑.關於錦州工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2. 徐殿龍.產業融合:區域經濟的戰略選擇.經濟參考報,2007-05-18
  3. 3.0 3.1 3.2 陳柳欽.產業融合的發展動因、演進方式及其效應分析.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融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