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交往動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交往動機(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目錄

什麼是交往動機[1]

  交往動機是指個體願意歸屬於某一團體,喜歡與人交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贊賞,是個體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併發展友誼的內在需要。

交往動機的獲得[2]

  關於交往動機的獲得方式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交往傾向是先天遺傳的神經模式,是一種本能行為。遺傳的基本交往傾向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遠古時代,與其他食肉動物相比,人類是十分弱小的種族,需要大家集合在一起維護彼此的生命安全,保證種族的繁衍,因而具有交往傾向的個體便存活下來,並將這種傾向演化為一種可遺傳的特性保留了下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交往行為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交往行為的學習有多種方式,條件反射和獎賞等都有可能加強交往傾向。例如,對交往行為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就會強化個體的交往行為。

交往動機的產生[2]

  人是社會的動物,交往是人類社會生存的一項重要活動,人們總會花大量的時間與他人相處,由此產生交往行為。在所有的交往行為中,有些是先天遺傳的,有些是後天學習得來的,還有些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人們為什麼傾向於跟人在一起呢?有兩種不同的觀點。Schachter通過研究認為是為了排除恐懼才產生與人交往的動機。主試者通知被試者到實驗室進行一次電擊實驗,告知一部分被試者電擊將是極為痛苦的,而對其他被試者則告知電擊只引起輕微刺痛。主試者預期知道強電擊者比知道弱電擊者更加恐懼。然後主試者宣佈設備需要檢修,實驗推遲10分鐘,讓所有的被試者跟其他人一起等待。

  結果發現:60%的高恐懼者選擇了與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恐懼者中只有1/3選擇與他人一起等待。因此認為,恐懼使人們的交往傾向加強。Festinger(1954)則認為是社會比較過程促使人們交往,因為想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評價自己在某些情景中的感受與情緒體驗是否合適,從而加強了交往動機。

  實際上,即使人們能夠自立生存時,也仍然會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人們之所以要保持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有如下幾個原因。

  1.合作

  人類生活在一個大的社會網路系統中,與他人合作共處是社會文化價值所鼓勵的東西。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生存是離不開與其他人的合作的。人不可能絕對孤獨地、與世隔絕地生活,合作是人類基本的社會生存動機。這種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事件或活動為基礎的,人們通過完成某一活動、處理某一事件而共同在一起,活動完成後,一些合作關係可能隨即停止。但如果在通過合作之後建立了情感聯繫,就可進一步建立親密的交往關係。

  2.情誼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不僅局限於合作關係,還會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歡與他人在一起。伙伴情誼也是人類交往的一種因素,它表現出幾種形式,如夫妻感情、親屬親情、鄰裡情誼、同學友情、同事情義等。平時在緊張工作之後,要好的同事一起去喝咖啡,輕鬆一下;過年時,親戚互相走動。這種以情感因素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親密性、少功利性的特點。

  3.歸屬

  人們總希望自己能成為某一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被其他成員所認可。這種歸屬於某一團體的交往需求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兒童時代加入少先隊、青年時代加入共青團等。我們也常常希望能歸屬到某些民間或非正式化團體,如班級中某些人構成的小集團,在工作中希望被某些人認定為“自己人”等。當歸屬到這些團體中去時,我們就會獲得支持與依賴,具有了安全感。

交往動機的心理功能[3]

  一是表現為協調作用,即協調情感和協調動作,交往可以使相互心理得到某些滿足,從交往的信息中自動調節自己的行為

  二是保健作用,通過交往,保持人與人的充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保持實現溝通行為所必須的條件,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三是在形成和發展人的社會性心理中有著重要作用。人的社會性心理正是在同他人進行的相互交流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就沒有社會心理的產生。

引發交往動機的因素

  其一,內在動力。包括需要、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其中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原動力;世界觀決定人的品貌,決定人的交往態度和行為水平;信念是人們交往行為最有力、最複雜和最高尚的交往動機;理想是人們交往行為的推動力。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人們交往行為的內部原因。

  其二,外界壓力。包括他人的期望、要求、強迫、命令、激勵、社會輿論、社會時尚、習慣勢力等,是產生交往動機的外因。它有形無形地給人們施加一種壓力,迫使人們不得不去參與交往。

  其三,目標引力。就是通過設立一定的具體目標來刺激、誘導交往行為的發生。上述三個要素中,內在動力起決定性作用,外部壓力起鞭策作用,目標引力起激勵作用,三者共同發揮作用,構成人們的交往動機。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張成忠,呂屏主編.設計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2. 2.0 2.1 李心天,岳文浩主編.醫學心理學 第2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06.
  3. 竹林編.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指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0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交往動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