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韩国新村运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韩国新村运动(Saemaeul Movement)

目录

什么是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亦作新乡村运动,是大韩民国在朴正熙执政的年代所实施的一项为期十年的农业改革运动。此政策旨在促使韩国国内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拉近,也使韩国开始走向富强之路。这项运动从1970年4月22日倡议,并于1971年开始正式推行,于1980年4月结束。由于计划推行得令,结果使计划早在1977年就已达到目标。

韩国新村运动的历史背景[1]

  第一、二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完成,使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62年的23.15亿美元增加到1971年的90.93亿美元,10年间增长2.8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71年的278美元,10年间增长2.2倍。然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却由于推行“先工后农” 的不均衡发展政策,偏重重工业和增加出口而相对忽略了对农业的投资,而且把通货膨胀压力以低粮价形式转嫁给农民,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内市场萎缩,对外依赖加深,国际收支恶化,通货恶性膨胀,农业相对萎缩,收入分配悬殊,城乡差别日益扩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制造业增长率为15.0%,农林渔业增长率为5.6%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林渔业形势更差,农林渔业增长率为1.5%,而制造业增长率则高达21.8% 。结果,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6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116.2,但到1970年则降低到1:67.1。当时拥有耕地不到1公顷的农户占韩国总农户的67%,而他们的收入则仅等于城市户均收入的50%,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加上美国剩余农产品的大量倾销,农产品价格暴跌,城乡之间的开发差距扩大,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由1960年的58.3%下降到1970年的45.9%。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带来诸多的城市问题、社会难题和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这些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开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设新乡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过程[1]

  为实现“富裕的农民、富足的故乡、繁荣的祖国”的目标,韩国政府倡导和推动了建设新乡村运动。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一直思考如何实现使农民富裕起来这一课题。作为重建农村经济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于1961年6月11日制定《关于复兴国民运动的法律》,展开复兴国民运动。复兴国民运动是一场改造国民精神的运动,这就是让千百年来由宿命的绝望和失意所统治的农村觉醒,树立自立、自助精神,进而奋发图强,拯救农村。然而,复兴国民运动因当时韩国财政金融力量很弱且没有向广大农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援,只是一味地宣传自立、自助精神,没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失败。

  随着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成为政治问题。面对由城乡间发展差距的争论引起的要求提高粮价的政治压力,政府认为应该给农民创造机会,摆脱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发展商品农业,以增加农家收入,建立农工并举的基础,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韩国政府从1968年开始实施了增加农渔民收入特别事业。为增加农渔民收入,政府动员各部委可使用的财源行政力量,设置43个事业项目,建设91个复合生产基地。第一次增加农渔民收入事业(1968~1971年)硕果累累,温室栽培、养蚕、蘑菇栽培、果树种植、近海养殖、饲养奶牛和菜牛、养兔、养殖鳟鱼等都取得很大成就,1971年41万参加农户平均收入比一般农户高13.2%,农产品出口增加1.5倍。

  在认真总结复兴国民运动和增加农渔民收入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建设新乡村运动。1970年4月22日,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提出要在农村开展“自助” 运动的构想,同年5月制定推进方案,第二年政府抽调大批政府官员到农村指导这一运动,并正式称之为建设新乡村运动,提出“勤勉、自助、合作” 的原则。

  韩国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1973年),是建设新乡村运动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地方行政区公布建设新乡村运动的20个建设项目,如扩展进入村庄的道路、架设小型桥梁、修缮房屋、改良水井、改良厨房和厕所、建设公共浴池和洗衣房、修筑河堤等,由政府向全国35950个农渔村免费提供水泥、钢材、木材等材料并给予指导,而由农民来负担和完成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这一事业,以激发农民建设新乡村运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合作精神。

  第二阶段(1974~1976年),是建设新乡村运动全面发展阶段,也是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特别事业(1972~1976年) 中后期阶段。后来,这一事业被更名为建设新乡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这一阶段,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如制定增加收入计划,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提倡集体耕作,发展多种经营,推广普及良种和高产耕作技术,种植蔬菜,饲养家错—一当代韩国2006年夏季号畜,集体造林,兴办新乡村运动工厂。在这一阶段,农业连年获丰收,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同时,在这一阶段,建设新乡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第三阶段(1977~1980年),是建设新乡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阶段。从1977年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度起,建设新乡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又进一步扩大为建设新乡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这一阶段,在继续推进各项增加收入事业的同时,着力推进治山绿化十年计划事业、大面积山地开发六年计划事业、农村电气化事业、整顿火田民事业,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和保护自然运动。前两个阶段,是以各种农作物和一户户农家为对象,以生产为重点。在第三阶段,把开展事业的范围扩大到邑、面等单位,使农协成为推进事业的主体,把事业计划从建立农家的基础扩大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特产农业等方面,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结构。同时,还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支援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第四阶段(1981年以后),是建设新乡村运动的自我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大幅度调整建设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并由主导者的身份逐渐转化为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资、技术和服务等支援,着重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指定和开发农工地区,继续提高农渔民收入等;注重农村社区建设,着重加强国民伦理道德与法制教育,在抓好农村综合开发工作的基础上,传承和培养建设新乡村运动的精神与理念。

韩国新村运动的的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韩国农村到处都在国家的大力扶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勤勉、自助、合作的旗帜下开展建设新乡村运动,这场运动使韩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

  1.村村通汽车。当时的韩国农村道路既狭窄又弯曲,没有桥梁,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们联合起来,新辟乡村道路4.4万公里,扩展乡村道路4万公里,架设桥梁6.5万多座。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除海上孤岛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

  2.村村通电。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的农户仅有20%安装电灯,其余的农户还在油灯下生活。到1978年,全国250多万农户都安装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电气化,家电得到普及,.1993年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 、电冰箱105% 、燃气灶100.4% 。

  3.普及电话。1970年以前,在3.5万多个村庄中,安装电话的只有3800个。自1971年开始,政府积极推进农渔村电话事业,到1978年,所有的里和洞都开通电话。从1979年起,又实施扩大电话网计划,到1993年每100户农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9.9%。

  4.改善住房条件。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 住在茅草屋。在各村的共同努力下,改造农民住宅245万户,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5.农民用上自来水。过去,韩国农民饮用井水,而传统的井水汲取既不卫生又不方便,费去不少时间和劳动力。建设新乡村运动开始后,村民们自觉地行动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或深挖井,然后用地下自来水管道把水送到各户。上世纪80年代,钻井机的普及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水井供水状况。

  6.改良炉灶。1973年新型炉灶开发成功。1974~1976年,以郡为单位,政府推进了改良250多万家农户炉灶的工作,每年可节约330万吨木柴,相当于年木柴需要量的30% 。与此同时,城郊农村改用煤炭和石油等现代化燃料。

  7. 治理河川。过去政府顾不上农村河川的堤防,每到汛期,堤防常常决口。在建设新乡村运动中,农民自己动手,改善和加固了几乎所有的堤防,保护了耕地和村庄。

  8.改善生产条件。为奠定农业机械化基础,为提高生产率而积极平整土地,到1983年底平整土地已完成41.5万公顷,占应平整土地面积58.8万公顷的7l% 。为实现土地的水利安全化,政府积极开发水利资源,治理四大江河流域,扩充水利设施,推进大单位面积综合开发事业,使水利安全田的比例由1968年的58%提高到1979年的87.3% 。

  9.推广高产水稻新品种。继1972年普及“统一稻” 之后,从1975年开始先后培育和普及“维新”、“密阳23号”、“密阳30号”、“水原264号”、“鲁半”等新稻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人划时代的发展阶段,确立了每年生产3800万石稻谷的自给自足体制。

  l0.绿化山野。制定两个治山绿化十年计划,将每年的3月21日~4月20日定为“国民植树日”,实施“全村育苗”、“全村共同植树” 事业,以速生树七、慢生树三的比例,实行快速绿化,提前4年于1978年完成第一个“治山绿化十年计划”。到1977年底,为解决农村烧柴而植树的燃料林达84.7万公顷,彻底解决了农村的燃料问题。到1978年,约30万户的火田民全部下山集中定居,使火田总面积的70%都变成了人工林。从197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选定86个经济林带,3年内共营造2000公顷经济林,以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在此基础上,从1979年开始实施第二个“治山绿化十年计划”,其重点放在经济效益高的慢生树的造林事业上。现在,韩国的森林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 。

  l1.实现农业机械化。自1972年开始实施5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设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基金,从1970~1989年的20年间共投入2.4万亿韩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并经过20年的努力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97年韩国主要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率已经达到98%以上,一般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率也达到50% 。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户收入,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

  12.增加农户收入。从农户收入增加情况看,农户平均收入由1970年的25.6万韩元增加到1979年的222.7万韩元,增长7.7倍。从农户收入构成看,农户收入的比重由1965年的20.9%,增加到1979年的31.3% 和2004年的50% 。在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方面,1967年农户收入相当于城市收入的60.1%,二者相差悬殊,从1974年开始,农户收入便超过城市居民的水平,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13.兴建村民会馆。从1971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不久全国3.595万个村庄都建立了村民会馆。从此,农村也有了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的场所。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动力,大部分村庄都在村会馆内开设公用厨房或开设货摊。也有的在会馆内或附近设立了托儿所和儿童游乐场。建设新乡村运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国的范围,它的影响波及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他们认为,韩国建设新乡村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开发农村、振兴农业的理想模式。截至1983年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派2万多人次到韩国新乡村参观、考察。特别是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积极派人去学习建设新乡村运动经验。1978年,泰国以总理为首曾三次去韩国做过考察,有的国家派人到建设新乡村运动中央本部受训,系统学习建设新乡村运动的经验。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宣传和介绍韩国的建设新乡村运动。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李晋国,金瑛.韩国建设新乡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当代韩国,2006年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寒曦,刘维燎.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韩国新村运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3.142.17.* 在 2014年8月23日 17:03 发表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实实在在的,民众真正得到实惠。我们的城镇化是纸上谈兵,喊喊口号,就是不见动真。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