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科技生产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科技生产力(Technology Productivity)

目录

什么是科技生产力[1]

  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

科技生产力的由来和演化机制[2]

  科技生产力不是自古就有,古代人文科学中思辨往往与哲学宗教相联系.经验型的技术和工艺也往往与生产过程相联系。16世纪以前.科学与生产力没有直接的联系.科学和技术也是分割开的。16世纪以后,伽利略开创了用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研究途径.科学找到了自己的物化手段,近代科学产生.科学开始独立于宗教哲学.并与技术结合在一起。由技术手段实现其发现、发明和创造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技术科学、近代科学与传统的技术发生了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科技生产力开始形成,并逐步超前于“物质的直接生产活动”.科学技术开始对“物质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内燃机极大地改变了旧的生产系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到19世纪.技术发明活动从物质活动中脱离出来.以经验和技能为基础的工业技术变成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科学发现活动和技术发明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构成了统一的技术活动.相对独立的科技生产力基本形成。2O世纪初电子计算机革命与8O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学对技术以及生产的先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使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大变革。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进入了国家规模时代. 新技术在社会大生产中的应用,使技术体系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实验和规律构成了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现代科技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活动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不可替代。科技生产力演化过程见下图。

Image:现代科技生产力演化过程.jpg

科技生产力的内涵[3]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中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

  (1)科学技术实力。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潜能的重要标准,它一般由R&D的投入数、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国家级及地方级科研所的数目,大型成套科学仪器的数量,技术中心或装备中心的数量、国家开放实验室的数目、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量、企业中技术人员所占职工的比例等指标,进行单一或组合判别。科学技术实力,实质上是可能提供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力量,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潜力。

  (2)科学技术能力。这是指科学技术实力的能量转化水平,即科技成果产生的能力。通常,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实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全部变成科学技术的能力。科技实力转化为科技能力的水平或程度,取决于R&D资金投入的有效性、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先进性与完备率、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科研选题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及对科技发展前沿和实践应用潜力的判断等,以上这些要素均对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施加影响,并且加以“折损”后,才能形成可被社会或企业接受的具有竞争力、创新性或某种使用价值的理论、技术成果。如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新产品、新工艺等。

  (3)科学技术效力。科学技术效力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或效用。科技成果或科学技术能力尚未具备直接或广泛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产品”属性,因此,需要对这些初级“产品”进行加工、调制、组合、继承、放大,并在考虑其可行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之后,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或现实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成果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或者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广泛渗透与社会接受,均是科学技术的最终映像。

  显而易见,上述3个基本内涵是科技生产力的能量蓄积、转化和释放特征。因此,科技实力、科技能力和科技效力之间呈现出链式的科技能量转换,同时,亦存在着逆向的反馈需求,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迫使科技领域调整科研方向,重组内在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的生产和实践应用的转化,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真正的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环境、经济有效健康的发展。

科技生产力外延和组成要素[2]

  1.科技生产要素、科学技术和科技生产力的关系

  科技生产要素、科学技术和科技生产力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技生产要素由一系列科技资源组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科学技术是科技生产要素中各相关组成资源有机组合而生产出来的.科技生产要素经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科学管理手段的合理配置。在适宜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高效地生产出为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技术(见下图)。

  Image:科技资源的生产、成长及其适宜的市场与制度环境.jpg

  但科学技术仅仅是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内生力量.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必须具备3个外延要素的协同,这3个外延要素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强大需求;②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实现其自身不断成长的内在驱动力;③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三者缺失任何一个,或者其间互不匹配,都会影响科技生产力的形成及其潜力的发挥.只有这三者有机协同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科技生产力。科技生产要素、科学技术和科技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Image:科技生产力的形成.jpg

  2.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一步剖析科技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时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等等。结合科技生产力的这些特征.我仃]可以进一步丰富科技生产力的概念。

  首先,从静态上看.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现代生产力.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是可能提供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力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潜能的首要标准从农业社会到T业社会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演变过程为:

  农业社会生产力=(生产要素和可用资源+管理手段和工具+人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技能

  工业社会生产力=(生产要素和可用资源+管理手段和工具+人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生产要素和可用资源+管理手段和工具+人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技术

  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的力量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革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体系,一方面提高人们的智力和技能。另一方面推动技术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由科技生产力创造的专利、成果、理论系统、规律、工艺规范由于技术的存在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成为可能。

  其次,从动态角度看。科技生产力是一种合理的开发、配置、利用、创造和保护资源,柔性的组织生产与管理,以最集约的方式实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效力。科学技术能力是指科学技术实力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水平,即科技成果的产生能力(见下图)。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实力。并不意味着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完全转化为物质生产,科技实力转化为科技能力的水平或程度,取决于科技生产力内部流动和转化的效率(即科学技术效力)和外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促进的体制保证。科技实力经一定的折损,形成可被社会或企业利用的,具有竞争力、创新性、可行性的实用价值的科学理论、方法准则、价值尺度行为模式、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人类利用先进工具和高新科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利用、改造、征服自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然而资源稀缺,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提高愈加依赖于科学技术能力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效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导致社会生产力成倍增长,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重组和提升.柔性化的组织生产与管理方式使全社会的生产力能力能够在更高水平上组织起来,现代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处于前导地位,科学技术在其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它和生产力本身不断扩散、流动和增长。

  Image:科技生产力分解示意.jpg

  3.科技生产力的组成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生产力3要素有别于社会生产力的3要素。

  生产工具和管理手段中:劳动工具和管理工具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成为其显著特征。劳动组织科学化,科学管理成为生产要素组合的基本形式。生产过程柔性化.智力支出取代体力支出成为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工作者是科技生产力中贡献知识和技能的主体,现代知识和先进技能武装的劳动者形成独特的人力资本,成为三要素中最活泼的因素。人工智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和可用资源种类逐渐增多,生产要素的丰富和科技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极大拓展了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范围。科技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又有重合.比如科学技术实验装备、科研经费、图书资料等既可以是可用资源又能是管理工具。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刘冠军.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J].《理论学刊》.1997年04期
  2. 2.0 2.1 任盈盈,刘思峰,方志耕等.科技生产力及其相关概念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8):120-122
  3. 王青玉.试论现代科技生产力[J].科学之友,2009,(8):171-17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泡芙小姐,KAER,方小莉,Gaoshan2013,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科技生产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