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生态环境建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态环境建设(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目录

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1]

  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2]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21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2]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系统论的指导下,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与森林资源保护[3]

  1.着重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林业工程根据实际的现状和应用可以划分成重点和非重点两个方面,在林业施工过程中应该分清主次,加大重点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我国的重点林业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平原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建立健全管护队伍,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三是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视集体林的管护,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开发新产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维护林区稳定。

  四是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在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六是实施村屯绿化和坡地丘陵困难地区林业富民工程,积极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2.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广阔的林业资源可以为百姓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打动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辩证的看待富民和发展林业的关系。不能因为单一的富民思想而一位的破坏林业资源,也不能固步自封,过分保护林业资源而损害百姓的正当经济利益和发展权利。对于这二者的关系,管理者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标准。应该充分的实行生态林业的富民思想,也就是说,一方面保证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提高百姓的经济收益

  经过人们的多年探索,已经制定出几个典型的成功理念: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二是实施种苗工程,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创名优绿色品牌产品,提高商品附加值。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五是培育林业后续产业,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药、林草、林特等林下高效复合经营,发展森林野生食品采集业,使森林发挥最大效能。

  3.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际的管理工作。对于管理工作的提升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证,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权威性,只有有法可依,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落实到实处;

  其次,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根据森林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设定必要的管理部门,对于不重要的部门可以适当的合并,同时提高管理部门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严格的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任何违反森里保护原则的活动都要严格制止,同时应该逐渐的完善部分保护人员的办公条件,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既保证当下人民的生活,又能造福子孙后,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就是“三总量”的严格控制。

  第四,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第五,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第六,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4.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口号的理论依据,必须实科技兴林战略。该项工作比较复杂,完成难度大,应该按照不同的侧面逐一落实:加快培育和引进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林木新品种,优先解决生态建设、天然林保育、防沙尘、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要重点抓好林木良种、困难地段造林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退耕还林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建成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稳定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林业国家标准化行业标准,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和质量保障。

  5.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的林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需要逐步的提高,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完善和提高林业科技服务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手段和水平。b.改善职工工作条件,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科技示范点建设,促进科技推广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c.抓好种苗和良种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种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采种基地,逐步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种源基地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同时,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d.完善提高国有林场管护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调查设计队、乡镇林业工作站办公条件和装备水平,为基层林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进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传递,实现办公自动化的要求。e.森林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对于森林的破坏都是致命的,而且森林的火灾处理难度大,很难控制火势,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要完善森林保护区的森林防火设备,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引进高质量的先进设备,定期对消防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集训,提高全体人员火灾处理的效率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张红卫编著.生命 环境 青少年课外知识全知道 超值白金版.中国书店,2011.05.
  2. 2.0 2.1 席振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第4期).
  3. 阮传英.浅谈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第17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生态环境建设"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