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国际储备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国际储备管理[1]

  国际储备管理是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和储备资产的使用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实现储备资产的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和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储备规模的管理,以求得适度的储备水平;二是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使储备资产的结构得以优化。通过国际储备管理,一方面可以维持一国国际收支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一国国际储备的使用效率。

国际储备管理的内容[2]

  国际储备必须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上,合理的国际储备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规模管理和结构管理两个方面。

  1.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是发挥国际储备使用效益和作用的前提条件。国际储备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规模适度才好。如果国际储备过多,超过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等于放弃了利用这项资金的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国际储备过少,则会削弱其平衡国际收支和应付各种支付的能力。因此,必须确定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按照国际惯例,国际储备的总额应相当于当年进口额的25%,以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为宜。

  2.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包括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即实现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和币种结构的合理性;国际储备货币资产运用形式的管理,即中央银行将储备货币适当地运用于不同的资产形式;黄金储备数额的管理。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处理好国际储备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安全性是指储备资产的价值不因汇率变动或其他政治、经济等不测事件的影响而遭受损失;所谓流动性是指储备资产可在需要动用时立即兑换成所需外币并进行灵活调拨,不受任何限制;所谓盈利性是指储备资产作为一种金融资源,能够取得相应的收益

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和目标[1]

  (一)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

  第一,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即储备资产本身价值稳定、存放可靠;

  第二,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即储备资产要容易变现,可以灵活调用和稳定地供给使用;

  第三,储备资产的盈利性,即储备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有较高的收益

  (二)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

  国际储备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即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积累水平、构成配置和使用方式上,有利于经济的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储备管理原则的新变化[3]

  早期国际储备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十分强调国际储备的务实功能,即实实在在地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在这种观念下一般认为,适当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能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在没有任何外汇收入的情况下,现存外汇储备足以支付一定时期的进口;二是在没有任何外汇收入的情况下,足以让当局有能力支付短期债务;三是当汇率出现波动时,能有足够的外汇用来二于二预汇率,使之保持稳定。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国际储备管理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名为《国际储备管理指导》的文件,对于国际储备的新实践做出了总结。在该文件中,国际储备管理目标是:①有充分的外汇储备来达到一系列被定义的目标;②用谨慎原则来管理国际储备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③在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将蓑曩国际储备投资于中长期金融工具而获得一个合理收入。

  进一步地说,外汇储备被定义的目标主要有:①支持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②通过吸收货币危机的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的阻塞来限制一国经济的外部脆弱性;③提供一国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④支持对国内货币的信心;⑤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⑥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

  在该文件里,虽然诸如对付汇率波动、应付国际赤字支付等传统务实的国际储备管理目标仍然被提及,但是现在国际储备管理的重心在于保持信心。

国际储备充足性管理[4]

  20世纪末期以来的金融危机证明,国际储备的缺乏将使一国在外部冲击之下承担很高的调整成本。因此,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国际储备充足水平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

  衡量国际储备充足程度的传统指标有国际储备相对进口水平的比率指标、国际储备相对货币总量的比率指标等。前者有直观的解释意义:在其他国际收支项目停止的情况下,一国应能在一定时期中维持当前进口水平。该指标注重经常项目的需要,因而特别适用于那些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触有限的国家。国际储备相对货币总量的比率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潜在资本外逃:在货币需求不稳定以及银行系统存在较大脆弱性的条件下,该指标相当有效;但在相反的情况下,该指标只是资本外逃的一个潜在信号,而并不能表明资本实际外逃。

  近年来,国际储备相对短期外债的比率指标引起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比率越低,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0年公布了一个关于《外部脆弱性的外债与国际储备关联指标》的文件。该文件建议用国际储备相对短期外债的比率指标作为分析国际储备充分性的基准。此外,需要补充考虑的因素包括汇率制度、外债的货币定值、其他宏观基础因素(特别是经常项目赤字实际汇率)、影响私人部门债务头寸的微观基础环境(例如没有资格的私人部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及其短期债务的比率、居民资本外逃的可能性或者居民、非居民持有衍生头寸的可能性)。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收到的反馈情况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支持从资本项目脆弱性角度关注国际储备的充足问题。

  显然,新的国际储备管理原则一方面对储备的充足性给予更为充分的关注,另一方面,储备所需覆盖的风险,也已从进出口、外债等狭窄的传统领域,转换到关注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稳定性等更为宽广的范围上。

国际储备风险管理[4]

  高额的储备规模、日益增加的资产种类、更为精巧的投资工具、以及更为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所有这些,都将国际储备的风险管理提到了关键的位置。鉴于此,新的国际储备管理原则大大扩充了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一种管理框架,以便识别国际储备管理的风险,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②对受委托管理国际储备的外部管理者而言,其管理方式与原则应该与货币当局一致;③风险暴露程度应该定期检测,以识别风险是否超过可接受范围;④国际储备管理者应能够清醒认识并准备接受风险暴露可能带来的损失;⑤关注衍生工具和外汇操作的风险;⑥为了评估国际储备资产组合的脆弱性,国际储备管理单位应该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宏观经济与金融冲击的潜在影响。

  在国际储备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该文提出:①应该在对外部风险和潜在资本流动波动性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决定高度流动性储备资产的数量;②应该考虑在外汇市场过度波动的情况下,使得中央银行持有足够规模的高度流动性国际储备资产来干预外汇市场,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如此;③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一部分,中央银行通常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现金以保证支付短期负债和其他负债,这种现金管理有利于发行短期债务;④获取收益是国际储备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使一国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来对付外部的脆弱性,国际储备投资战略应更多地转向追求高收益的中长期投资

  在国际储备币种构成方面,该文提出,国际储备的币种构成基准高度依赖储备充足的决定路径,常见的选取方法有:①短期外债风险覆盖方法,当持有国际储备主要是为短期外债提供风险覆盖时,国际储备的币种结构要与短期外债的币种结构相一致;②最优分散化方法,汇率与利率变动通常是国际储备收益与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储备管理者应像一个组合投资管理人那样,寻求最优化的资产分散管理;③购买力方法,那些很难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来缓和经常项目冲击的国家,为偿还外债和维持正常进口,应该考虑用偿还债务和进口的主要币种来构建国际储备的币种基准结构;④持有成本法,在那些国际储备大多是借来的国家,国际储备通常的投资目标,就是在严格限定净头寸风险暴露的同时减小持有成本,因而在这种方法下,国际储备投资应该与外债的期限和币种结构相匹配。此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因素也应考虑在内。例如,要考虑私人部门的外债期限、货币风险暴露程度,还要考虑由于资本外逃导致的汇率波动对外货币风险暴露的影响等。

  显然,在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一些被私人部门已经广泛使用的风险管理方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地引入国际储备管理之中。

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1]

  (一)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意义

  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应当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储备过多而形成积压浪费。

  (二)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参照指标

  1、国际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2、国际储备对外债总额之比。

  3、国际储备对进口额之比(或国际储备能支付进口的月数)

  (三)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国际储备的需求

  (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2)经济开放与对外贸易

  (3)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

  (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5)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

  (6)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的选择

  (7)货币的国际地位

  (8)应付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需要

  2、国际储备的供给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四)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

  ①持续的高利率政策;

  ②外汇管制、外贸管制;

  ③紧缩性需求管理;

  ④持续的汇率不稳定;

  ⑤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

  ⑥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①比例分析法。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1]

  (一)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的结构管理

  各项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恰当结合。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互相排斥。这就需要在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兼顾二者。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

  一级储备资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它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

  二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

  三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

  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IMF提取和使用,所以类似一级储备。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IMF提出申请,并由IMF指定参与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提供申请国所需货币。显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而黄金储备,由于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对其有利时,才会转为储备货币,可视为三级储备。

  一级储备充作为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资产,即作为交易性储备。二级储备用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三级储备主要用于扩大储备资产的收益性。一国应当合理安排这三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做到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

  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即合理地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1)储备货币的币种和数量要与对外支付的币种和数量保持大体一致。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结构保持一致,或者说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当前还本付息总额的币种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外汇,这样可以降低外汇风险

  (2)排除单一货币结构,实行以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货币结构。外汇储备中多元化货币结构,可以保护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以求在这些货币汇率有升有跌的情况下,大体保持平衡,做到在一些货币贬值时遭受的损失,能从另一些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中得到补偿,提高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在外汇头寸上应尽可能多地持有汇价坚挺的硬货币储备,而尽可能少地持有汇价疲软的软货币储备,并要根据软硬货币的走势,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币种结构。

  (3)采取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有很强的汇率预测能力,那么它可以根据无抛补利率平价(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来安排预防性储备的币种结构。例如,若利率差大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高利率货币可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若利率差小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低利率货币有利于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

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5]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特点

  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构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储备制度。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对外公布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国际储备体系。

  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二。

  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的国际储备构成[6]

Image:我国的国际储备构成.jpg

  注释:黄金储备按伦敦市价计算

  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

  ①国家外汇库存。

  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

  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

  (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1994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不一,出现了“下降一增长一下降一增长”的循环变化特征,但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呈现出了持续大幅度增长之势,在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例屡破纪录,目前更高达90%以上,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但是,我国外汇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种支付需求强烈,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外汇储备不嫌多;另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应有个界限,外汇储备还是适度为好。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储备量,外汇储备过多,负面效益也很明显。这是因为:

  ①外汇储备过多,而这“过多部分”主要是债务性储备(如由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则必然增加外债负担,也使储备流动性减弱;

  ②外汇储备过多,一般会支持本币汇率上升,会增强本币的坚挺程度和国际地位,但同时却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

  ③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大国内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

  ④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不等于储备效益也大量增加。因为外汇储备多为硬货币,硬货币一般利率较低,因此储备越多,利息收益的潜在损失也越大,而且,我国目前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水平较低,手段也较缺乏,从而造成较大的亏损;

  ⑤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事实上等于把得之不易的外汇存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使用,而我们自己有时却以高利向国外借款,造成宝贵资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费;

  ⑥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还会失去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低息贷款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

  ⑦外汇储备持续过度增加,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不断的顺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甚至报复。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可适当多些,但不能过度。

  我国今后应根据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确定出适度外汇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目前,各国对储备投资都很重视,认为它是增加外汇储备效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例如,新加坡就专设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从不同侧面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台湾从1990年开始,就推行“变静态存款为动态投资”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对外投资国家,由于某外汇储备高,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且始终名列前茅。我国目前对外汇储备投资也予以了重视,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月报统计显示,我国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债主,仅次于日本、英国和德国。建议今后我国也设立专门化的储备投资机构,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保障我国储备资产的使用效益。

  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见下表)。

  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1994-1996年)

国际收支平衡表差额比重(%)结受汇表比重(%)调整后差额比重
总差额845100877100877100
经常项目1641993010670088
其中:贸易项目488535416245148
非贸易项目-333393894434940
资本项目1127133-78-98310
误差遗漏-432-51

  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一)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

  1、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这是指所持有的储备资产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其持有量必须适应外汇流量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国家通过外汇流动资产的管理,满足各种基本需要。

  2、获取一定的收益外汇代表了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 因此要求我国的储备资产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其大小至少能抵偿其机会成本。总之,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资产,应设法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3、保持适度的黄金储备保持国际储备的目的之一事是为为防止在不测事件发生时,动摇我国的对外金融地位。在这个时候黄金的保护作用最大。因此,我国的国际储备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黄金。

  4、维持外汇资产的价值 我国国际储备有时可能超出正常的需要,这时应研究如何维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价值,以免受国际通货膨胀及汇率、利率波动的损害。

  5、促进经济内外均衡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往来的不断扩大,国际储备尤其外汇储备管理对宏观金融调控及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还应包括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其中,内部均衡的目标,是币值稳定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外部均衡的目标,是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当一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也基本达到平衡,且汇率稳定时,就可以说一国经济处于内外均衡状态,这时的国际储备管理是恰当的或有效的。

  上述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际储备的数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如果国际储备较少且储备地位是脆弱的,流动性则应当是最主要的目标;如果国际储备充裕而且稳定,则可以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还可考虑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如果国际储备过多,首先要考虑的是国际储备资产价值的维持。

  (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指导原则

  l、国际收支保持适当顺差。从动态角度上看,即在一个连续时期(如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国际收支应保持适当顺差。贸易收支逆差应由非贸易收支顺差抵补,使经常项目达到基本平衡。

  2、外汇储备水平保持适度或适当高些。可根据我国一定时期进口支付水平、外债余额状况、市场干预需求等因素,确定一个有上下变化区间的适度储备量。

  3、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保持分散化。为使外汇储备的价值保持稳定,世界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其货币构成一般不集中在单一的储备货币上,而是分散采用多种储备货币勺关于储备货币构成的分散化,各国一般都采用贸易权重法,即根据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额,算出各种货币的权数,确定各种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在计算权重时,不仅应考虑贸易往来额、利用外资而发生的资金往来额,而且还应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往来主要用美元计价支付这个事实。基于这些特点,我国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中,美元所占比重应为最大;日元港元次之;英镑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等再次之。在欧元启动后,欧元的比重应适当提升。

  4、黄金储备可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尤其是黄金市场的变化及我国的实际需求作适当的调整。

  三、我国国际储备的日常管理策略

  (一)确定我国适度国际储备量

  由于我国的国际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因此,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主要是适度外汇储备量的确定。

  (二)加强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

  1、坚持储备货币分散化策略

  我国国际储备主要由外汇储备构成,外汇储备必然面临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经常动荡不安,各种投资工具的利率水平受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变动不定,从而使我国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预期收益发生增减。因此,我国应坚持储备货币分散化策略,通过各种货币升值与贬值的相互抵消,保持储备资产价值的稳定。

  在实行储备货币分散化时;一个重要问题是选用哪些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各种储备货币的比重又如何确定。以上所述的各国确定外汇储备货币比例的三种方法,我国都可以参考。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欧元的启动与广泛使用对我国储备货币构成的影响。我们认为,欧元的前身即欧洲货币单位 (ECU)已是世界三大储备货币之一,已运作的欧元作为欧洲货币单位的继承与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因此,我国不但要重视欧元,而且要摆正它在储备体系中的位置,增加其在储备货币总量中的份额。具体来讲,这种考虑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欧元在使用范围上会比原有的ECU来得广,除了欧盟国家外,非欧盟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会因经贸往来的需要或传统就有的货币关系而持有欧元并使用它,也就是说,欧元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使用。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也会加快,与欧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其他经济往来也必然会增多,因此,重视并持有欧元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二,欧元在使用的数量上也比原有的ECU和其他任何一种欧洲国家的货币来得多,由于欧元正式启动后,欧盟国家的货币自动退出流通,欧盟国家内部均使用欧元,欧盟周边国家也会更多地以欧元作为交易、结算工具,而欧元除了流通地域更广以外,其流通的数量也会增加。我国也会因与欧盟国家经贸往来的增加而对欧元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多持有欧元势所必然。

  第三,欧元币值因有各种体制的保障而具有比欧盟国家任何一国的货币都更好的稳定性。因为,欧盟国家在推动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已作了许多艰苦的准备工作,例如对通货膨胀率、利率、财政赤字国债GDP比重等都作了种种规定或限制,要求欧盟国家遵循与执行,这实际上等于在有关的制度上保证了欧元币值的稳定性。而且,未来的欧洲汇率机制约束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样欧元的对外价值即汇率也会比较稳定。欧元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会加强我国持有它的信心。目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比例过大,它使我国面临的储备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在欧元发行后,为减少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损失,我国不但要持有欧元储备,而且还应该持有比现在我国拥有的诸如马克等欧洲货币储备更多的储备份额。即在未来我国储备货币构成中,应降低美元份额,增加日元份额,高度重视欧元并在其正式启动后提高其在我国储备资产中的比重。

  最后,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因我国内地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因而也就有“一国两币”。按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规定,港币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港币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而且特区政府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捍卫港币的稳定。因此,尽管理论界对一国到底最后会有几种货币流通颇有争议,但我们还是把港币视为外汇。所以,在我国未来储备体系的构建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2、恰当地确定同一货币储备的资产结构

  同一种货币储备,有不同的资产形式可供选择。例如,既可采用银行存款方式,也可以持有证券方式持有储备。因此,如何确定同一货币储备的资产结构,是国际储备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储备资产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一线储备”,即现金或准现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等,该档次储备流动性最高,但收益性较低;

  (2)“二线储备”,是指投资收益率高于一线储备,且流动性仍很高的资产,如中期债券

  (3)“三线储备”,是指流动性低于一线和二线储备的系列长期投资工具,如长期债券,其投资收益率一般较高,但流动性和风险性相对较大。由于我国持有储备的最主要目的是及时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因此,一线储备虽然收益率较低,但仍必须足够地持有。

  此外,为了应付-些难以预测的突发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等,还必须持有一定量的易于上市、变现性较强的二线储备资产。在一线、二线储备资产确定后,再规划三线储备资产,以获得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我国中竟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仍存在缺口,获取储备收益是一个重要的储备管理目标。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同一货币储备资产的结构进行管理,是十分明确的。例如,英格兰银行对美元储备资产就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流动储备资产,主要是各种短期证券或票据,如美国3个月的短期国债等;

  第二,二线流动储备资产,主要是美国政府和机构的中期国债,平均期限为2-5年;

  第三,流动性弱但收益高的资产,如美国长期公债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债券(主要是A级和AA级的欧洲债券),平均期限为4~10年。目前,英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债权人。

  (三)立法保障国际储备投资收益

  国际储备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国际储备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资产投资,因此对国际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必须予以立法保障,即用法律或中央银行管制条例的形式,赋以立法权威。如规定成立何种机构去投资,投资用什么方法,投资于哪些资产和哪些国家,投资的权责利如何界定,等等。由此做到储备投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有效地保障储备资产在投资过程中保值、增值。

  (四)利用好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

  我国在IMF中的储备头寸,也是我国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在国际储备管理中,有时由于政局的突变、农作物的严重歉收以及地震和洪水等等,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一国储备货币的流动性地位,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预先筹划,争取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积极利用信贷额度,从储备管理的角度来看,具有战略性与战术性的优点,因为一国储备突然流失,通过借用国际金融机构短期信贷,可以暂时渡过难关,有可能利用时间制定出一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战略计划。在战术上,中央银行可根据额度提取贷款,这样不必用出售外国证券的方法来获取外汇,避免资本损失,不至于采用中断国外定期存款的方法来取得外汇资金,从而有利于保障国际储备的稳定和收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国际金融.主编:李艳芳,刘瑛.副主编:李香允,李军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 盖锐.金融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3
  3. 安烨,韩民春.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4.0 4.1 余维彬.发展中国家高外汇储备具有合理性.经济参考报
  5. 朱孟楠.厦门大学.国际金融学. 第八章 国际储备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6. 《国际金融统计》1997-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国际储备管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