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天津大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tju.edu.cn/

目录

天津大学简介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1951年,经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 195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批指定为国家重点大学,也是我国首批进入“ 211工程”的院校之一。 2000年,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天津大学成为国家在新世纪重点建设的若干所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之一。

  建校110多年来,天津大学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为祖国培养了10万余名高级人才。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秦汾、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都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化工专家候德榜等知名学者也曾在此执鞭任教。

天津大学校门
放大
天津大学校门

  天津大学校园占地面积218.0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1286279平方米。学校拥有总建筑面积为 25321平方米的两座图书馆,藏书204.68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 43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7人,长江学者23人,教授、副教授 1700余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万余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天津大学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教学方针,树立了“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的观念,提出了对本科生实施综合培养,对高层次人才坚持“博、深、新”培养的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机制。本科生培养质量总体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在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天津大学获得优秀成绩。学生多次在国内、国际各种大赛中获得大奖,毕业生供需比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

  天津大学注重学科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人文、法律、教育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设有 18个实体学院, 51个本科专业, 151个硕士点, 92个博士点及 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20个,拥有流体力学、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加工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5 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其中化工、精仪、建筑、管理等学科,都已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天津大学在国内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现已拥有了 MBA、 MPA、 EMBA、工程硕士等多种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成果重点研究推广中心和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另有100多个校级实验室和研究所(室),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2005年学校科技总经费超过4亿元。学校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年销售总收入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 10名,并成功实现天大天财公司的上市。天津大学科技园是我国首批 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之一,顺利通过教育部、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授牌。“十五” 期间我校有1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天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9项。

  天津大学坚持开放办学,是国内最早开始进行联合办学探索的高校之一,除天津以外,还先后与河北、吉林、内蒙古、重庆等省市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等国内有关企业建立起了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的合作关系,对外科技协作遍及全国。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与国际上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多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还与 20余个跨国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世纪之初,学校制订了面向新世纪的总体发展目标,力争使学校进入全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前列,并最终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校徽

天津大学校徽
放大
天津大学校徽

  校徽图案由紫红、纯白和金色组成。总体色调稍暗色,古朴、庄重,隐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校徽中心盾形图案,为继承原北洋大学校徽部分。

  盾形上数字“1895”为创建年代,反映了学校的悠久历史。英文天津大学后括号内的“北洋大学”与盾形图案相互映衬,说明天津大学是由北洋大学发展而来的。校徽外齿轮象征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校训释义

  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在治学、育人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

  •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
  • 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
  • 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
  • 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
  • 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
  • 达材成德,与有荣施。
  •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
  • 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事实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 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 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改天换地 北洋新生(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师生积极配合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造,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学校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共设有物理、数学、冶金、土木、水利、采矿、机械、化工、航空、纺织、建筑工程、地质工程等12个学系,学系下设水利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还设有机械实习工厂与纺织实习工厂。同时,北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后也取得了充足的发展,设有冶金、土木、采矿、水利、化工等5个工程研究所,成为当时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北洋大学为祖国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栋梁,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为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法学家王宠惠、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革命先驱、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学早期毕业生,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学校长。机械专家石志仁、化工专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余名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此后,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还有:抽调地质组组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抽调电信系至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武汉测绘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今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今天津科技大学)。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

  经过全国规模的院系大调整,一方面,天津大学集中了并入院系的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另一方面,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历史悠久、优势突出,把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祖国各地,为新中国工业体制的建立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个工科系, 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另设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业学校。此后,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天津大学已逐步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阔步前进,将学校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之一;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着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966年,天津大学设有无线电电子工程、光学与精密仪器、水利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动力与自动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等7个系、38个专业。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锐意改革 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到百年校庆,新的发展时期)

  1979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提出了把高等学校办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奋斗目标。会后,天津大学提出了把学校办成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大胆革新,调整系科设置,兴办理科专业和理工结合的新专业,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经过筹备调整,学校将原土木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工程系,原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在原机械制造工程、精密仪器工程、电子工程系、电力及自动化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7个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科学工程、热物理工程、建筑、船舶工程、工业管理工程、基础科学6个系;另有马列主义、体育、中文等3个直属公共课教研室;新增了系统工程、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力学、工程热物理等5个专业。全校由原来的38个专业发展到43个专业,并筹备建立化学、生物及医学仪器两专业。调整后的系科和专业的更新,既有尖端科学,也有基础科学,学科布局合理,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学生培养上,学校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教学实践,使学生既能打好理论基础,又能获得基本技能和必要的实际锻炼。1981年10月,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实施学位制并授权天津大学为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学校在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天津大学的36项科研成果获奖,极大地振奋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精神。随后学校采取了有力措施,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大力修订和落实学校科研规划,突出重点,缩短科研战线,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980年,全校已建立和在建研究所(室)共14个,并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年即完成科研项目25项。

  1980年,天津大学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校庆――85周年庆典。此后,学校加大改革力度,于198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将原化学工程系分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化学三个系,基础课部分为数学、物理、力学、外语四个系。1984年,学校制定了《天津大学1984~1990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把天津大学办成具有工科、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的规划目标,并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指标,为学校的发展绘制了美好的蓝图,标定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到1985年底,学校综合性大学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专业设置日趋合理,系科有了较大充实和发展,全校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石油化工学院,设有20个系,52个本科生专业,16个重点学科,13个博士点,45个硕士点,有14个研究所(室),77个实验室,8个实习和生产性工厂。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又设立了技术经济与系统工程系,增设了生物化工、工业工程、国际工程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到1995年百年校庆前,全校共有21个系,5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系14个,理科系3个,文科系2个,管理科系2个,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家教委高等工程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基本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全校有各类在校生 13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93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200余人。至此,一个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大学已初具规模。

  百年风华 再攀高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时期)

  1995年是天津大学光耀辉煌、永载史册的一年。5月,天津大学顺利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10 月2日,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隆重举行,古老的学府从此跨入了新世纪的征程。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全校师生员工和2万余名海内外校友参加了这一盛大庆典

  百年校庆后,天津大学奋勇前进、矢志改革,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学校从1997年始积极推行学院制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原有的办学系和所组建为11个学院。同时,从1985年起学校即开始试行有计划、有指导的学分制,现已基本完善。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注意体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综合精神,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今天,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总体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1999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进行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优秀评价。

  新世纪已经到来,学校制订了面向21世纪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实事求是"校训的指引下,天津大学全体师生正朝着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前进。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天津大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