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剧场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是卢梭最早使用,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他指出当时的巴黎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市民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

  剧场效应指由于个体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引发其他成员效仿而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整体利益受损的现象。

剧场效应的提出

  1、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

  2、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最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剧场效应的相关案例

案例一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

  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

  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遵守规则其实是最节约和效益最大化的。但是,当劣币驱逐良币,剧场中有人站起占据有利视角,其他观众出于从众、仿效、担心、恐慌等复杂考量,于是大家都站起来。个子矮的干脆搬来凳子,站在凳子上看,于是立即就有人搬来更高的凳子....这时候管理员命令观众坐下来,尽管每一位观众都很累,但谁听谁傻瓜是每一位观众的坚定信念。这就是“剧场效应”。

案例二

  如果剧院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先跑出去,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么做,其结果必然是大家都拥堵在门口,谁都跑不出去,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他人利益的行为,导致了群体悲剧的上演。

案例三

  正如世界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美国为了自保美联储宣布决定直接购买较长期国债,这就意味着要在市场上投放美元,说白了就是开动印钞机器制造通胀来处理债务。美国这么做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但是却严重的损害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债权国的利益,美国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做法,最终会导致新一轮的经济泡沫,结果是大家一同遭殃。

教育中的剧场效应

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

  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

  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

  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

  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如某些县中),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市中、省中也在上课时间上“县中化”),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谁也不敢退回去了。

愈演愈烈的补课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好多补习班,要报名需要先考试,掏钱还不一定让你来上。

  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

  吊诡的是,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不同点在于: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而补习班和补习老师则大肆敛财,喜笑颜开。

如何突破教育的剧场效应?[1]

  1、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认为,从社会心理学来看,教育的“剧场效应”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 " 随大流 " 容易得到安全、保障、资源,是一种我保护机制。抑制“剧场效应”有三个原则:第一,增强自我意识。当人们有足够的自尊、理性、平和、积极的心态,就不容易随波逐流。剧场里,当别人站起来,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看?你真的喜欢看这个戏吗?有其他可能性吗?第二个原则是自由意识:你可以选择坐下来读书、思考、写文章等,或者离开,要挖掘、创造各种选择;第三个原则,要有宏观意识,超脱地看问题。大家都站起来了,我能否有所提升去做更伟大的事?去做另一个演出、另一个比赛?

  2、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所谓 " 剧场效应”的本质,是没有依法办学。教育的监管部门,对“剧场效应”要有两点:一是办学有没有规则?二是规则是否执行?比如,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幼儿园去小学化,小学零起点教学,但是,社会上的早教、培训机构,却根本不受这个规则的制约。一个荒谬的现象是:幼儿园门口挂着许多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幼儿园里不能教小学的内容,机构却可以教,教育部门管不了。因此,必须立法禁止超前教育。包括超级中学,核心也是违规办学,公办校不能招高复生、不能招择校生、不能提前招生、不能跨地区抢生源,但是,公办学校办一所民办校,就都搞定了。由此可见,破解“剧场效应”,需要监管部门有所动作。

  3、作为“研学旅行”教育的倡导和行动者,北京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表示:2016 年 11 月 30 日,教育部联合 11 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这是里程碑式的发文,标志着我们的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研学旅行”就像平静湖面抛入了一颗石子,是破除“剧场效应”的突破点之一。各种旅行、营地教育、课外学习,可以让孩子们离开两点一线的固有环境,在大自然、户外、移动课堂、旅行中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兴趣、树立目标,让好奇心、想象力、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团队、沟通能力等得到彰显。

  “研学旅行”能否助力突破“剧场效应”?芬兰萨翁林纳市副市长、萨翁林纳市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马库 · 坎库宁(Markku kankkunen)博士认为:课外活动是有一定意义的,芬兰的学生户外教育的比重很大,但前提是孩子自己主动去,不要硬推着孩子去。营地教育、课外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在体验和感受中成长,而不是非要学什么知识,否则就太功利了。芬兰的教育理念是:“多不如少”。意思是:你学很多东西,但你的理解会更少。所以,不是给孩子填充更多知识,而是让孩子更多理解。

  4、美国加州西康学区迪安高中校长塞梅 · 西格勒(Summer Sigler)认为:中国家长可能是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大学,才这样的。但在美国,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家长会有不同的观念。而且,还有很多职业比如技术维修等,不需要大学文凭,而且薪酬还比一般大学毕业高很多,所以直接读技术职业高中,拿到职业资格证,也会有很好的回报。就如剧场看戏,你可以退场,不看这个戏剧。

  5、美国加州西康学区教育局国际部主任埃里克 · 彼得森(Eric Peterson)博士认为:“剧场效应”与人的恐惧与缺乏勇气有关。“研学旅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打开国际视野,一旦孩子的视野和思路被打开,他们会选择不一样的道路,让人生有不同的选择,而不是跟风。教育,如何让我们做到:明知道是错的事情,可以有勇气不做?彼得森博士认为:人的恐惧来源于人的无知、愚昧,当你发现了真相、找到了真理,你就会移除恐惧。比如你去了某个国家研学旅行,就会消除对这个国家的无知,就不会有恐惧。勇气会在行动的教育中得到培养。当我们认为是不对,又缺乏改变的勇气时,更应该依靠一些客观的资料,做更多的研究、调查,用科学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选择,移除心里的恐惧,站在正确的一方支持自己的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培养人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钟磬.《教育领军人物:“剧场效应”如何突破?》.国际在线.2017-12-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33,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剧场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