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先进生产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先进生产力概念[1]

  先进生产力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比较优势、面向未来、对生产的发展最具推动力,同时也最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

  在此共识前提下,具体的理解思路和解说角度不尽相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所谓先进生产力除了对生产力先进水平即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要求,也蕴涵着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即生产力的先进性必须葆有文明的先进性。先进生产力兼顾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并发展相应的技术,同时在生产力的使用中杜绝对自然生态的伤害,确立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意识,注重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的生态型生产力,注重生产力发展的生态保护效应;从系统发展的眼光来说,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同时我们在理解先进生产力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全球的观点,系统的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应该具有快速性、高效能性和带动性的属性和条件。如果“狩猎→畜牧→农耕→工业→知识”是生产力的进化等级,而且处在进化高等级上的生产力就先进,那么处于工业社会并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其政党就代表了当今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而处于农业社会并正在进入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执政党就未能代表当今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就价值观视野观看,生产力本身是中立、价值无涉的,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给其冠以“先进”或“落后”的字眼源于人的价值观。根据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先进生产力就是提高驭能水平,促进人的解放、自由和完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的能力和成果。如果不同时具备先进生产力的这些规定性,那就是落后的或畸型发展的生产力。此说强调,先进生产力理论既是客观的科学真理,又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即先进生产力作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先进生产力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素质,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手段。

先进生产力的特征[1]

  总体而言,先进生产力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指任何时代先进生产力具有的高技术性、先导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的共性。相对性是指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先进生产力不断地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已经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

  有学者认为,先进生产力是一个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两个基本的特征。先进生产力的世界性,表现为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是针对世界范围而言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先进生产力在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与世界历史中心的转移;而先进生产力的历史性,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与发展模式,这一属性决定了先进生产力的质态演进与内在结构的动态平衡发展。另有些学者从生态化理解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化,是在生态文明取向下发展起来的,传承了工业文明中发达生产力的精华,具备了先进生产力在水平维和力量维方面的特征。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加先进的社会文明取向,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生态生产力对复合体的作用结果具有正价值和正效益,可以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的持续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新内涵[2]

  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力量,它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三要素组成。在这三个要素之中,最为核心、活跃的是劳动者。劳动者出于自我生存发展的目的,必然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而劳动工具只不过是人们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产物,并且是与人的生存发展相一致的不断在发展的产物。就劳动工具的发明而言,发明它的头脑是人脑;就劳动工具的使用而言,使用它的手是人手;就劳动工具的不断发展而言,目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人的幸福。因而,关于先进生产力的界定,就其根源而言是劳动者。

  然而,“在经济史上,人们通常把生产工具的水平直接当做是某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也以为生产工具对生产力起决定的作用。我们认为,生产力水平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水平,生产工具不过是那个时代劳动者劳动能力水平的标志,是物化了的生产力,是人的智力与体力(主要是智力)的结晶。”这种拔高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的理解,势必会弱化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另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时代环境中,对劳动者的一般理解(即将所有社会劳动成员抽象为劳动者),势必会遮蔽劳动者能力之间的差别,从而会抑制甚至消解了生产能力突出的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将生产力的先进性等同于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是沿用劳动者这一概念笼统地指称先进生产力的劳动主体,都会不同程度偏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实质内涵。

  生产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但是当这个抽象不足以解释新的社会现象,反而遮蔽社会问题时,这个抽象要么发展自身,要么将它所不能包含的新要素分离出去并加以赋予新的名称。先进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在第二层意义上提出来的。先进生产力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假定劳动对象在场),是对已经具有或者正在追求、培养和生成创新思维的人、致力于实现理论成果向科学技术转化的人、学习和应用先进生产工具的人等这一人群的抽象,是对当前的科学技术或者正在转化为科学技术的理论成果或者正在转化为理论成果的创新思维等这一尖端的、现实的以及潜在的生产工具的抽象。因而,这一抽象概念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

  先进生产力这一术语,从劳动主体要素的角度而言,是指区别于普通劳动者的人才;就劳动工具要素的角度而言,是指区别于普通生产工具的先进生产工具;就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而言,是指区别于一般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在外延上,比生产力的外延小,但是对它的外延,尤其在劳动者要素这一角度上,应当从非精英主义的角度去理解。

  为此,把先进生产力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以区别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合理和必要的。就先进生产力的内涵而言(假定劳动对象在场),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思维;二是理论成果;三是科学技术;四是科学的协作方式。四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科学技术,是社会应用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是科学理论化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协作方式,是指在改造劳动客体的社会实践中,创新思维的运用、理论成果的创作、科学技术的使用之过程中劳动主体之间先进的合作机制。创新思维是理论成果、科学技术生成和转化的根本和前提,科学的协作方式是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与转化的外部条件。

  创新思维与其主体的生命特质直接同一。而人的生命特质“不外乎包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灵活性、心理反应、文化知识、思维意识、技术技能、经验办法等”。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由于主体的特性(如个性、意志力等)与社会环境(如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的原因,人在创新能力上会有所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加以区别开来的。因此,在这里,所谓创新思维,是指经过一定培养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它比普通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否认普通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具有更为稳定的自觉性和自我生成性。这种创新思维的承载体,即人才。人才,不仅是创新思维的承载体,还是创新思维的运用主体。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即是(人才的)创新劳动创新劳动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从劳动主体的角度,根据创新思维是否社会化的标准,把这个过程分成潜在阶段和现实阶段。创新劳动的潜在阶段是指与个体生命直接同一的创新思维运动及其对象化但还未社会化的产物(如手稿、笔记等);创新劳动的现实阶段是指社会化的理论成果(如发表的论文、著作等)以及科学技术(如电脑、手机等)。创新劳动从潜在阶段向现实阶段的过渡,从根本上讲,人才无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劳动工具的角度,理论成果、科学技术则是对象化了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物化。只是理论成果与科学技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尚未获得自身社会现实性的科学技术,其载体主要是理论文本(如政策、方案等),是间接、潜在的生产工具;而后者则是已经社会应用化的理论成果,其载体直接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工具(如智能生产设备等)。

先进生产力的内容[3]

  先进生产力就是强调人的生产能力的先进性,构成要素就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意识等。生产力的先进性不一定是指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等物的要素已经处于十分发达的状态,而是劳动者认知水平和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以及上述条件下的劳动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先进生产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先进的认知能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更深入和更和谐的交往,取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增加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这种认知包括对自然的认知,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的认知,对新的生存环境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认知,等等。

  二是先进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的积累、利用和仓4新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先进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表明,知识积累越丰厚的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知识、技术和制度等创新领先的国家,其生产力水平则最为发达,财富增长最快,经济结构和形态都比较好。

  三是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人类生产总是要不断使用新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力保持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也有重要的价值。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

  四是先进的协作关系。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几乎所有的劳动都离不开必要的分工和协作。因此,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包含其自身的认识、知识和科技能力,还进一步体现为协作的能力。

  一般来说,协作产生的生产力是“总和的生产力”,它要远远大于个体的生产力,否则协作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先进的协作关系应当包含协作者之间的契约规范、协作的内容和手段、形式等,总的要求是利益公平、权责分明、各尽其力,最终实现协作的效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具有先进的协作关系,将有利于平衡协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协作利益和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

先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要求及作用机理[3]

  先进生产力作为劳动者身上所体现的一种能力,它的最大要求就是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使劳动者在其中把劳动能力发挥出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之,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劳动者主体就会提出改革生产关系的要求。先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机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揭示:

  第一,劳动者既是生产力的主体,也是生产关系的主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通过作为劳动者的人在具有先进的劳动能力之后,在所处的生产关系中产生感受、判断甚至革新生产关系的力量而发生的。反之,生产关系对先进生产力的阻碍或促进也是通过抑制或激发置于其中的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能力的有效发挥而发生的。

  显然,在这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本质联系和实现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本质上,劳动者之所以居于这样的关键地位和起到纽带作用,是因为劳动者既是生产力的主体,也同时是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和主体。后者也是十分明确的,因为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所结成的关系。

  第二,劳动者在生产能力提高的情况下,能亲身感受到现存生产关系对自身的影响,从而提出合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作为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人,对包括自己在内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既不是毫不相干的,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清楚自己在现实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挥,利益是否得到合理的实现。但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技能提高之后,劳动者才有可能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形成价值判断和做出创新选择。如果劳动者感受到现存生产关系的不合理,如劳动中潜力受到抑制,劳动成果被不合理分配,利益被不合理侵占,就会表现出对现实生产关系的不满,产生改变生产关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多次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得到过充分反映。我国目前波澜壮阔的改革就是真实地反映着全体劳动人民改善生产关系的愿望,也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

  而不发展的或落后的生产力,则无法对适应了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看法,提出革新要求。当然,当新生产关系符合劳动者自身利益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劳动者又会产生保护和巩固、稳定这种生产关系的愿望。比如,我国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制后,农民所谓担心“政策会变”也反映了他们不愿意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倒退的愿望。

  第三,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不但能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能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合理方式。在一定的社会制度规定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确实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但变革生产关系不一定非要采取极端的暴力形式,并且,生产关系变革也不一定就是对社会基本制度完全的和根本的否定,这要取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束缚程度。当然,改革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毕竟需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这主要依赖于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先进性程度。如果劳动者不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就没有能力推动生产关系发生积极的变化。

  纵观整个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团结一大批先进劳动者,有能力有智慧地对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施顺畅而有效的变革,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考量尺度和评判标准[1]

  一种观点认为,以文明的进步水平可以考量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能提供文明进步更充分的动力保障,促进文明水平的直接提升,能给予文明发展更有力的推动,同时还能保证文明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文明得到持久的维持。

  另一种考量则是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力体系涵盖了与自然、人相关的多种构成,其知识性构成特别是科学技术因素,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主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考量先进生产力的直接标志。

  对先进生产力的评判标准问题,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衡量是否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属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推动人和社会整体发展功能的发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符合整个生态演变规律的发展(简称“三个有利于”),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是第三个“有利于”,它在总体上决定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先进生产力,必然要理性地对待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越来越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不断地满足生产力系统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先进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自然以获得物质的生产资料和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的能力;第三种观点认为,以生产力主体为坐标系,相对于动力型、经验型生产力主体而言,智力型生产力主体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结构为坐标系,相对于牧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功能为坐标系,相对于生存型、征服型的生产力而言,和谐型的生产力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李校利.先进生产力概念及其发展对策研究综述[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06期
  2. 秦子忠.论先进生产力及其可能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1期
  3. 3.0 3.1 葛长鲜.先进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方小莉,Mis铭,Tracy,Lin,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先进生产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